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网络问政是互联网时代的有效执政方式,也是现代执政党实现科学、有效执政的必然选择。网络问政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执政党的核心执政能力之一。网络问政在中国才刚刚起步,但国外已有先例,其实质是执政党对待网络民意的态度问题。在互联网日渐发达和普及率持续走高的今天,积极借鉴、吸收国外网络问政的经验、教训,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核心执政能力建设的新课题。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而言,重视网络民意,是实现网络问政的前提;引导网络民意,是实现网络问政的保证;回应网络民意,是实现网络问政的根本;构建网络反腐新模式,是加强廉政能力建设的应有之举。  相似文献   

2.
网络问政是近几年最时髦的政治术语,其诞生意味着一种崭新的政府治理方式的出现。网络问政在中国的发展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网络问政的兴起、网络问政的渠道、运行机理和实施等4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把握这场现代化政府技术的革新。既要看到网络问政在现代中国政府治理创新中的积极作用,也要认识到它的弊端,并在实践中加以改进。建议从政府官员和网民的结合、问政和施政的结合、网络问政和网下问政的结合等3个角度来完善网络问政。  相似文献   

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各阶层公民意识崛起,公民政治参与积极性空前高涨,而互联网为大众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宽广的平台,高涨的参与热情与宽阔的互动平台相结合使中国社会迅速进入"网络问政"时代。但受个别公务员存在认识误区、政府信息不透明、相关责任追究和监督机制缺失等因素制约,政府在网络问政过程中的公信力缺失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应提高政府的网络问政的能力,加速完善网络问政系列制度建设,实现问政的制度化、机制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4.
网络问政的兴起深化了政务公开,强化了权力制约,优化了政治生态,成为反腐倡廉建设的助推器。但是当前网络问政存在着诸多问题,处于自发无序的状态。必须树立"网络问政也是政治"的理念,强化对网络舆情的关注和处置;加快网络平台建设,确保网络问政广泛、畅通、互动和及时;强化制度创新,充分发挥网络问政的权力制约功能;加强网络监管,着力培育理性网民,进而构建监督和约束权力运行的长效机制,形成预治腐败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网络问政是公民问事、问责于政府和政府问计于人民的有机统一,是伴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和互联网政治而兴起的政府与公民互动的新形式。对网络问政兴起的原因进行追溯从而提出网络问政发展历程新论——问政酝酿阶段、启动和发展阶段、成熟阶段。成熟的网络问政不是一个单纯的政府与公民互动的平台,而是一个系统。在此基础上找出推进网络问政持续发展的路径:一是继续推动社会转型与行政发展;二是网络问政系统自身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网络问政就是人们通过互联网过问与提问有关政治方面的内容,党政部门及领导人通过网络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情于民,网民个体或群体通过网络向社会或党政部门及领导人提出、表达各类诉求和意见。论述网络问政在中国蓬勃兴起的原因,分析该现象的优势与缺陷,并提出其可行的发展路径。指出在网络时代下只有正确应用互联网并不断优化网络环境,才能使这种新型的问政方式进一步推进中国的政治民主化道路。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网络问政这一新兴的问政形式在解决民众民生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网络问政存在虚拟性、隐匿性,使得其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端。本文针对网络问政的理论研究、现存问题及未来改进进行了着重探讨,以期更好地运用网络问政,不断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8.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党的群众路线仍然是重要的思想资源。在网络政治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应该把握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构建领导与群众互动平台,推进网络问政:推进社会信息化进程,扩大群众基础;提升领导干部素质,促进科学决策;借助网络创新工作机制,构建服务型政府;推进制度化建设,构筑长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创新中赋予群众路线新的时代内容,才能彰显其当代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大代表“网络问政”现象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人大代表的"网络问政"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他们利用各种电子信息产品与选民沟通、搜集和表达民意,在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试图形成信息对称局面,但也带来了对网络过分依赖而忽略实地调研、网上作秀敷衍民意、缺乏规范化的制度等一系列问题,鉴于此,有必要修订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确立网络交流制度;改善代表结构,使之充分利用网络;构建多功能网络信息平台,提高人大代表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0.
网络问政时代来临,政务微博平台使得政务公开的渠道更加广阔,信息透明度提升,与民众交流更为顺畅,是政府机关了解社情民意的突破口和宣传推广政府形象的舞台.这些年政务微博的发展,既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存亟待解决的问题,希望通过创新理念更好推动政务微博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生态危机促使生态政治运动的兴起和生态政治理论的产生,生态危机的加剧导致政治危机,并加速了生态政治理论的发展.生态政治本质上就是民生政治,因此,要解决当下的民生问题,就必须走构建生态型政府、促进生态民生化和追求民生生态化的生态政治之路.这正是生态政治民生本质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生态本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依据不同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下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主要任务的不同,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发展的脉络可以归结为形成、发展、丰富和完善等四个不断演进的阶段。从“一定要每日每时关心群众利益”、“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政善生活”、到“不断使全体人民得到并日益增加看得见的利益”,最后到“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属”,逐渐完善。其共同点在于人民利益至上。  相似文献   

13.
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在于为利益相关者证实事后信息,这有利于利益相关者根据事后信息进一步选择合约。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在信息披露方面各有自己的特点。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就是能够准确证实信息,并能够根据信息灵活地重新配置生产要素。  相似文献   

14.
幸福是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向往和追求的,个人追求幸福是人类追求幸福的基础和动因,没有每个人对幸福的积极追求,就没有个体对幸福的关心,也就没有人类的整体幸福。人类的奋斗历程就是一个前仆后继的幸福追求过程,无论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有多么大的差异,无论社会文明发展的程度有多么大的不同,追求民生幸福最大化是人类活动永恒的价值追求。衡量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最为根本的标准就是这个社会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群众的幸福要求,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内地和香港有着几千年来共同的中华民族传统继承,但是近100多年来两地不同的发展历史、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等,导致两地在民生福利的基本理论、价值原则和实践运行机制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中国内地奉行的是党和政府领导下的民生建设模式,民生迅速改善;香港在回归之前采取的是自由资本主义福利模式,1997年香港特区回归以来,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借鉴和融入内地民生发展模式,形成了独特的福利模式并推进了民生发展。本文通过对内地和香港特区民生福利理论与实践演变的比较研究,概括出两地在民生福利理念和实践中的优势和劣势,探讨香港特区福利体系对内地民生福利建设的启示,推动内地民生福利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探析中国社会转型期改善民生的基本内涵、价值理念及价值路径,在对"民生"内涵溯源与梳理的基础上,采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转型期改善民生的价值路径展开分析。分析认为:当代中国"民生"不仅具有"民生在勤"和"国计民生"的内涵,还应包含"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和"主权在民"的价值理念;改善民生的价值路径应以追求社会财富分配公平合理为出发点,实施"民富国强"的治国理念,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防范陷入"国富民穷"、贫富差距悬殊等社会转型陷阱。  相似文献   

17.
社会治理法治化是指通过法治的社会治理,既要服从善治理念抑或更好生活的需要,也要遵循包括法治在内的各种公共事务的属性和规律。在新时代的背景条件下,社会治理法治化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协同发展的基本路径。为此,社会治理法治化,需要扩大民众的参与,改善社会治理的力量体系,通过依法治理、程序治理与责任治理的路径,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增进民生福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树立与落实,作为发展民生重要内容之一的生活方式建构已经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课题突出地摆在世人面前。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探讨科学发展观与生活方式建构的辩证关系,指出科学发展观为生活方式建构指明方向,生活方式建构是科学发展观树立与落实的保证。在此基础上,挖掘生活方式建构的科学内涵,在科学发展观的视域中探寻生活方式建构的民生诉求。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将国家、部委和省级政府视为惠民工程资金的供给主体,农村居民则是民生项目的需求主体,县级及以下政府和部门、村集体组织是供需关系建立的联接体.通过实地调研、了解来概述工程推进谜题,描绘各主体之间表演与互动的场景.直面治理困局,谋求社会和谐目标,需要调整涉及民生工程建设的治理策略,把准农民个性和群体共性,错综复杂的形势要求设计和谋划一整套的治理方略.城镇化冲击力量无处不在,面向农村的各项管理事务变得日趋复杂.民生工程供给不宜过度政策化,“因势利导、按需建设”应是惠民工程项目建设的根本所在;将有限的惠民资金产生最大的社会稳定作用,理顺国家与村民之间简单而又复杂的偏倚关系,多举并用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国家政策虽好,但到基层就乱套”的固化思想认识.  相似文献   

20.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基于互联网生长生存的网络意识形态具有多维性、长期性、隐蔽性和全局性等特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威胁来源于网络文化、网络舆论和网络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为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厚植网络文化,提升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引导网络舆论,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的管理权;引领网络思潮,巩固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