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原经济区建设是促进河南发展、支撑中部崛起、强化东西联动、服务国家大局的重要方略,也是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绝佳契机,能有效破解高校发展"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质量怎么保"、"学校怎么办"等问题。高校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肩负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的重要功能,探究中原经济区建设赋予高校的责任和使命,谋划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高校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对于提升河南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促进河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行政区划权力的性质和价值定位,认为行政区划权力作为一种法律权力,其蕴含的效益、公平和民主价值决定了其下一步的发展路向。我国目前的行政区划权力归属格局决定了中原经济区行政区划面临不少的阻滞因素。有必要对中原经济区的行政区划权力进行原则和制度重构,保证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域相协调,促进行政区划管理重心下移和行政区划层级合理简化,设定初级和最终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3.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77-81
文化的一体化既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亦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积极、稳妥、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调查显示,当前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的文化建设还存在理念规划缺失、集体活动匮乏、产品有效性不足、设施普及率及利用率低、服务管理相对滞后等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明确文化建设的理念和规划、丰富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的供给、平衡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的配置、建立完善的文化建设投入机制等,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建设的有序跟进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陆轶之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1):41-44
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应走包容性发展之路。包容性发展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包容性发展强调社会成员参与的公平性。人们应该公平地获得就业机会以及劳动报酬和其他各种社会待遇与保障的权利。包容性发展是对全体人民群众友善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原经济区发展布局新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苗洁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1):16-18
科学合理的发展布局是建设中原经济区、推动中原崛起的重要内容。中原经济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不断对其发展布局进行调整。在现有布局的基础上,提出“一极两轴三圈四块”的网络化发展模式,有利于中原经济区区域优势的发挥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霍清廉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3):4-7
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市经济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目前河南城市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指出了河南县域经济"短板"的实质问题所在,探讨了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政策的最终落实,如何大力继承和发扬中原传统文化,如何发挥中原文化在经济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成为重要课题。在深入认识中原传统文化价值、厘清中原文化创新所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促使中原文化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背景下不断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原经济区财税体制法治化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波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4):7-11
在中原经济区框架内,财税体制的不完善还很明显。从财政和税收的实有权限、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多变和“财税特区”的缺失来看,完善财税体制十分必要。同时,地方立法的特性又保证了财税体制法治化的可行性。从财税体制的宏观立法到财政转移支付的微观立法,再到某些“财税法律特区”的构建,中原经济区财税体制的法治化会逐步走向完备。 相似文献
9.
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俊英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4)
中原经济区是客观存在的,其主要特征是:人口众多,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农业地位突出,资源较为丰富,发展水平较低,经济综合竞争力下降.构建中原经济区切合区域经济学理论,并已具备了相应的客观条件.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中原崛起、支撑中部崛起、完善全国区域发展格局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河南经过长期的发展,具备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郑洪冰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31-133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河南高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河南高校必须发挥集聚高地、创新高地、育人高地、服务高地的功能,积极主动地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之中,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1.
赵雅坦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6):132-134
伴随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探索如何对其进行有效开发变得愈加重要,阐述了中原经济区软环境建设研究现状,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维度——软环境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讨论了中原经济区软环境建设的必要性和重点,提出了优化中原经济区软环境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以河南为代表的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效率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有力地支撑了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其中,技术进步是唯一动力,年均进步2.9%;综合技术效率则是退步的,年均下降0.8%。省际比较显示:东部沿海地区转型绩效较高,进步最大;西部地区的转型绩效也较高,进步较快;河南所在的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绩效最低,进步也相对迟缓,且与全国的差距日趋扩大。因此,要针对阻滞转型的原因,采取对应措施,大力推进转型。 相似文献
13.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中原经济区人才激励模式的设计应着眼于经济区发展的大局,着眼于人才独具个性特征的个人发展、自我价值实现的高层次需求,坚持人本原则,唯才是用,静态激励与动态激励相结合,及时评估与考核激励效果,不断完善激励模式,不断促进高层次人才的科技创新,以创新促建设,以创新谋发展。 相似文献
14.
马志强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
外商投资既涉及复杂的经济活动,也涉及复杂的法律活动。外商投资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大量吸引外商投资,引领外商投资为中原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外商投资中的不当行为又会给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建设带来“麻烦”。因此,在外资准入和监管方面要把握宽严的平衡点。必须加大对外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利用中原经济区的自身优势,加大服务业的引资步伐。 相似文献
15.
城市竞争力反映了城市的经济水平和发展能力,是客观衡量一个城市综合发展的标准.中原地处全国的中心,具有呈东起西的作用,是全国重点的开发区,研究中原经济区主要城市竞争力,对于提升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选取中原经济区具有代表性的30个城市的23个指标体系,运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通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个城市的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并排序,最终提出能够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6.
吴圣刚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0(5):89-95
中原作家群一方面有一种地域归属感,另一方面其作品表达的文化认知有明显的中原归属感。但是,这个群体中之个体后来的经历和生活圈发生了变化:相当一部分人仍然生活、工作在河南,自始至终在中原人流动、延续的生活氛围中创作;而另一部分人却走出了河南,在外省工作、生活,虽然自身携带着浓重的中原文化背景和底色,但由于外省生活和文化接受形成的视野,其创作和作品与留守本省的作家相比,体现出可比较的差异性。同时,他们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互动关系,并在这种互动关系中超越和提升,这就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7.
在辽代,由契丹骑士与战马、弓箭、甲胄等组合而成的“特殊”兵种———契丹骑兵,其军事行动之所以需要某种特殊的气候环境,与常年生活在较高纬度干冷气候环境下的草原契丹人喜凉惧热之特殊体质以及战马、弓箭、甲胄等骑兵特殊装备的适干冷、怕湿热之特性有直接关系。并且,也正是由于契丹骑兵军事活动中所需的特殊气候环境,还催生了其“主动”南进中原出征作战时必有“季节性选择”的特殊战略则规。事实上,在契丹骑兵的诸多次南进中原作战过程中,气候环境都不同程度地对战事的结局产生过或利或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82-86
对中原经济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的实证分析发现,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省内转移数量超过省外转移、向中部地区转移数量增长迅速、转向中小城市的数量持续增加、转向第三产业人数超越第二产业等特征。对中原经济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三化"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分析表明,可通过提高城镇工业化水平、加速农民市民化进程和拓展农业内部转移渠道三方面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19.
在阐述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国家宏观政策制定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原地区钢结构行业在钢材和型钢生产、设计理论与技术支撑、钢结构制造加工与安装以及与钢结构相关的产业发展优势,指出了本地区钢结构行业的发展机遇,并针对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揭示了当前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中钢结构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大致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