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教学艺术本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教学艺术不属于一般意义上的艺术我们通常理解的“艺术”是相对独立、具有自身形态、以“作品” (通常称为艺术品 )形式出现专供人们欣赏的如文学、音乐、绘画、雕塑、舞蹈等范畴的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一般艺术 ,它有其可视、可听、可触、可感的作品存在 ,可收藏、可传播。而教学一般没有抽象的静态的作品存在 ,虽然它有创作和欣赏 ,但它是将创作过程和欣赏过程合二为一的。欣赏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 ,而是手段———即以欣赏式的情感调适构建轻松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吸收知识 ,而且这一作品只能让“在场”的学生欣赏 ,它缺…  相似文献   

2.
书法欣赏论     
书法欣赏需要具备书法关学知识、书法史学修养、博览古今书迹的阅读积累,以及书法临习和书法创作的切身体验。要“三观”作品、“五视”作品,尽可能多地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或情境。要着眼于笔画线条、结体造型、章法布局、墨色运用、署名落款、格调气息、师承创新及文字内容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一、艺术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  艺术教育在学校所设课程中占有的比例一般说来是较少的,而艺术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又不是直接,是潜移默化的,犹如迎春的小雨一样,是润物细无声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特点,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使艺术教育发挥出陶冶情操,培养品德的作用。  艺术教育达到传统教育的目的手段之一是欣赏课。在欣赏之前首先要对欣赏的作品进行了解,掌握它的风格特点,表现手法及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再根据作品的不同手法创作意图和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欣赏方式。如:《二泉映月》、《…  相似文献   

4.
音乐具有三度创作的艺术环节.它除了一般艺术所具备的创作和欣赏这两个艺术环节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音乐表演.只有通过音乐表演才能更好地将作者的作品展现给听众,让听众了解作者的意图,进而根据自身的修养及见解增强对作品的理解.这个重要的中间环节,既影响着听众对作品的理解,也影响着作品的流传.  相似文献   

5.
抽象艺术让很多人感到陌生或难于理解。直到今天,其范围仅限于艺术圈内。本文从分析抽象作品的特点、艺术家的创作动机,以及观者的欣赏习惯等方面入手,试图揭示抽象作品的审美内涵,为观者能更好的欣赏抽象作品建立一条可行的通道。  相似文献   

6.
社会分工的精细化、读者需求的多样化、创意实现的复杂化促使作者选择合作的方式完成作品的创作。但在决策与执行自动化的现实背景下,时间与空间相分离的数智化之维正在改造着合作创作的基本形态。这一过程中,不同创作因子的“结合”或“融合”所形成的合作作品,其著作权共有结构面临着主体、客体样态的逐渐转变。著作权法中对于“合作作者”与“合作作品”的规制在这一维度下是否仍具有现实效用,需结合规范的基本形态、合作创作关系的基本矛盾进行具体分析。尽管“合作作者”与“合作作品”在数智化之维中实现了革新,但“合作创作”内生的复杂问题在本质上并未改变。  相似文献   

7.
绘画创作作为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创作者可以直接通过其独特的语言表现心中的情感。观众也可以在欣赏绘画作品时倾听作者的心声,或者引起情感的深度共鸣,这样的交流甚至超越了言语的交流。绘画创作的目的就是要服务于社会,一方面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它还可以直观地增强情感体验,健全人格素养,弥补心理缺陷。绘画创作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十分值得关注,绘画创作中的心理治疗因素已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临床心理治疗中。  相似文献   

8.
E.B.怀特的《再到湖上》和《时光之圈》,是两篇备受东西方文学选本青睐的散文名作。它的艺术价值不仅仅在于作者提供了生动具体,优美和谐同时又富有情趣的生活画面,更主要的是作品的字里行间透出对时间、生活和生命价值的疑问及其尝试的回答。它吸引人们去作深思,也激发人们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学选本在怀特众多的作品中独取这两篇,为人们的散文创作和欣赏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复调小说”的理论已经成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中的权威声调,它的发言者巴赫金也因此与陀氏问题相联系。“复调”的提出,的确是一种理论上崭新的创见,它解释了许多难以统一的矛盾和现象,但这种理论始终无法解释“复调”本身如何达成一种艺术上所必需的统一。巴赫金从“形式的独特性”入手来考察陀氏的作品,指出了作品“复调”存在的面目,但同时他却忘记了作者作为创作主体的统一性,从而割裂了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整一性。所以,尽管“复调小说”的理论具有巨大的影响,“复调”现象被肯定为陀氏创作的基本特色,但其中仍然存在着根本…  相似文献   

10.
在文学界和文学欣赏的圈子里,在一定程度上总是存在着一种见怪不怪的现象.那就是,人们多看重长篇小说,把它看作是文学创作、欣赏和批评的主流,而短篇小说的艺术价值经常受到冷落.这里,笔者有感于文学欣赏领域和文学评论界对短篇小说的忽视与遗忘,拟以'创作与解析'为切入口,把托马斯·哈代和他的短篇小说<彼特利克夫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在阅读过程中对该作品的整体把握和举例分析,来探讨哈代短篇小说的主要特质一"故事"性与"离奇"性.通过解读作者和他的该部作品,意图唤起人们对短篇小说的兴趣和研究激情.  相似文献   

11.
《陌上桑》的生成,既有历史依托,又有现实土壤。它将传统的采桑故事中的劳动主题、男女相会主题、女性之美主题和道德品性主题融为一炉,加入了时尚元素,由传统的“民俗艺术”成功地转化成汉代的“流行艺术”。它的产生,体现了作为娱乐文化的艺术本质,将创作的动力由作者主体转变为以消费者为主体,把符合艺术的欣赏与消费需求当作艺术生产的目标,并迎合了受众的消费心理。它是一种新的艺术类型,开魏晋六朝以后乐府诗先河,并成为新的艺术典范。  相似文献   

12.
署名权是我国《著作权法》中明确规定作者享有的一项精神权利,《著作权法》意义上的“署名权”是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只有作者才享有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署名权旨在保护作者与其创作作品之间的人格联系。“冒名”旨在借用知名作者声誉,获取不正当的收益。被冒名者实际上并未创作作品,因此不具有作者的身份。因此在作品上冒他人之名并未侵犯他人“署名权”,而应认定侵犯他人“姓名权”,或可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则予以规制。  相似文献   

13.
摘要:欣赏芭蕾的主体是观众,欣赏芭蕾,要从理清传统的和现代的两条欣赏思路、培养人们的动觉敏感度和判断芭蕾作品是否属于“高质量”的作品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一艺术活动的意义前言此处所谓的艺术功能,换言之就是艺术的作用或任务。但对它进行考察,现代美学或艺术哲学却是漠然置之,其原因或许与讲究学问的客观性有关。在艺术世界里明确的存在之物是作品,因此艺术哲学喜好以它为考察对象。诚然,也提到艺术的创作和欣赏方面,但它们却是心的过程,所以对艺术的考察,不论怎样,不能不有主观的推论介入其间。更何况,艺术的功能具体地说就是特定的作品对于特定的人有何作用的问题,因此所论所说人们会怀疑是言之无物。  相似文献   

15.
《庄子》散文艺术始终存有再认识的天地。文章认为:“文道浑融”是《庄子》散文艺术的总体风貌。首先,它所表现的客体──“道”,其内容和存在状态,具有独特的艺术亲和力及显现艺术至境的潜能;其次,作品本身各种抽象的形式艺术,无一不呈现“目击道存”,难分文字和思想之美的艺术魅力;再次,作者“独与天地相往来”的精神状态和创作方式,成就了“其为文乎?其为道乎”?的上乘艺术。由此可以说,《庄子》的散文艺术具有某种意义上的不可企及性。  相似文献   

16.
让批评走近作者——从《红字》评析说开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品解读的“多解”是“走近”和“背离”作者的复合现象.批评不仅要了解作者“想说什么”,还要阐明作品实际“说了什么”,从而使批评主体经由客体(作品)达至创作主体,发现作者的“我思”.批评家对作品意义的创造性“活化”,必须在作品提供的“意义框架”内进行.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以来,“挪用”再创作为现代艺术创作之中十分多见的现象,其也是创作现代艺术作品的基础方式,具有积极的色彩,它以主观的当代艺术创作手法和形式,使得欣赏者在欣赏当代艺术作品时引起艺术探求欲与注意力并使欣赏者产生对当代艺术作品的一种对话感。本文以“艺术史狂想曲”露西·斯帕罗个展为例,把对世界艺术史中的经典艺术品的挪用作为其切入点,并结合此次露西·斯帕罗个展中所展出的艺术品,分析了此次露西·斯帕罗个展对当代艺术作品的“挪用”与“再创作”。  相似文献   

18.
诗歌,作为一门艺术,从创作到欣赏,均属主体的创造活动。它总是或隐或显、或正确或谬误地打上主体诗美观念的烙印。所谓诗美观念,是指人们对作为美的诗歌艺术的总的认识。它涉及题材、形式、手法、风格诸方面,其中最基本的,乃是诗的本体观念和诗的价值观念。换言之,它是问诗应该是什么样和如何看待诗歌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的诗人往往有不同的艺术追求,不同的读者对同一诗歌作品也经常产生认  相似文献   

19.
论朱自清散文的意境创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自清的散文所以优美动人魅力常在,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在创作中刻意追求和创造出内涵丰富的独特意境。意境是诗歌散文的艺术表现形态,是作者内情与外境融洽而产生的艺术境界。散文创作的结构、描叙和语言运用都要注意意境的创造。意境具有典型性,是一种情感的典型,是“这一个”情与“这一个”境在特定时空中的艺术结合。朱自清的散文意境,是作者同时也是人们当时某种典型心态的艺术概括和表现,故其知音者众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中外文学翻译作品实例的比较分析,探讨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的文学翻译现象及其文化──艺术效果,提出了“窥一斑可见金豹”的翻译原则。作者认为,自觉遵守这一原则,就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翻译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