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词,锤炼得当的字、词,成为整个一首诗词的诗眼、词眼,在关键处起到画龙点睛的传神作用,使得整首诗词生动而富于情趣,诗意精炼而意境大增。本文试从古人诗词名句的欣赏中,归纳诗眼、词眼带给整首诗词精妙意境的作用,进而探讨古诗词锤炼字眼、词眼的一些技法,以便我们能够在古代诗词鉴赏中,真正把握其深刻意境。  相似文献   

2.
说“诗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一提起“诗眼”、“词眼”就会使人想起那些几经锤炼,在诗、词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字眼。这是不错的。但如果我们进一步作些考察,就会发现这样的理解还是不够全面的。“诗眼”、“词眼”这些概念的出现,并不太早。一般只能追溯到宋、元。如有人曾指出:“‘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范成大也在诗中写到‘诗眼’:‘道眼已空诗眼在。梅花欲动雪花稀。’范温的诗话更以‘诗眼’为名,题为《潜溪诗眼》。‘词眼’一词,首见于元代陆友仁的《词旨》。《词旨》分八部分,其六专论‘词眼’。虽然‘诗…  相似文献   

3.
说“诗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诗眼”周桂琴欣赏古典诗歌,除了取得诗韵、诗律、诗意之外,掌握“诗眼”的妙用更是诗艺中不可忽略的功夫。古人作诗很讲究辞藻的修饰、字面的推敲;及追求句子的生动贴切、工整华丽。认为凡在节骨眼处炼得一字,使全句游龙飞动,词举意扬令人刮目相看,便是所谓“诗...  相似文献   

4.
诗词贵意境。意境往往由佳句表现出来,而佳句则多由奇字造成。因此,诗词的艺术魅力和美感作用,往往就在炼字上。宋祁在《玉楼春》(《东城渐觉春光好》)一词中,用了一个“闹”字,就使“红杏枝头春意闹”成了传世名句。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历代诗词评论家有不少评论,有褒有贬,绝大部分是赞赏的。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写道:“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闹”字写出了真景物真感情,真景物是红杏枝头杏花盛开的繁盛景象,真感情是作者对盎然春意的欢娱的感情,因此“境界全出”。  相似文献   

5.
<正>诗歌中的意境,就是古人的所谓“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其中的景指自然景物或社会生活.诗歌要描写自然景物就离不开色彩,而“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马克思),诗歌,作为审美对象作用于审美者,色彩的处理是对其审美效果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的.有时在一首诗里,由于色彩处理不当,结果影响了整首诗的效果,破坏了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6.
嫩寒     
在古典诗词中,有许多精妙的诗眼或者字眼,读到那里,心头便卜地一动,意境就在那里化开,万千想象扑入怀中……就是那处诗眼或者字眼,一个字或者一两个字,将横亘万古的时空洞穿,将古人与今人的情怀沟通。读当代文字时偶想:今人在某些情状下强硬地做几首古诗词也许可以,韵律也会同样准确,吟诵起来也大致古意盎然。但是今人诗篇里万难道出古人诗篇中唯一的那处炼金琢玉般的诗眼。正是它,将古人与今人联系在一起;也正是它,将今人与古人劈开。据说古代诗人们为了那一处诗眼冥思苦想,蓦然得之。我不大相信,我更倾向于认为大部分精妙的诗眼是诗人们如鲠在喉、一吐为快,是他们如呼吸与心跳般自然地进发出来的,不是——我乞望不是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人间词话》开宗明义:“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后面则是诗词合论。《宋元戏曲考》又云:“元剧最佳之处,……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显然,王国维论诗词曲均是以境界(或意境)为最上的。不过,这跟着就产生一个问题,就说诗吧,如小李社,大概谁也不否认其诗有意境,然而,同有意境,小李杜为何不如李杜?只谈意境为最上,是说不清这个区别的。  相似文献   

8.
从宋初的潘阆到清末的王国维,历代词论家为改变词为“艳科”、“小道”的观念提出了各自的尊体主张。他们有的取道革新的途径,有的采用复古的方法,却又共同表现出了对诗的回归依附,通过证明诗词同理、诗词同源、诗词同旨、诗词同类等来使词进入可以与诗并列的“言志”传统,最终为词争得了时代文学的正统地位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说:“诗难,不易写,经历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在毛泽东的字典里,没有“难”字。“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他在年青时代就开始作诗。他的第一首诗:五言古体诗是在1915年为悼念同学易昌陶而写的。如果说,这是他攀登诗峰的起步,那么到了1923年,他写《贺新郎》时,已达到了高峰。当代诗词评论家都把这首词称为千无古人的“绝唱”,足可见诗词造诣之深了。理论源于实践,认识开始于经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作讲话以前,据现在掌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温庭筠诗、词创作的分析比较,探讨了他在“词境”开掘方面的贡献。其主要表现是:一、温词专主艳情,以“绮怨”见长,缩小了词的题材范围,却从一个方面开掘了抒情的深度。二、温诗中的凄怨感伤情绪在词中得到了强化,使词成为一种专门抒写“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的抒情文学体裁。三、温庭筠在词代诗兴过程中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其诗中已有了具有“词境”的作品。而且主要在于温诗中的某些片断的意境构成在词中扩展和延伸了,温诗中许多具有柔美特征的语言成了构筑词境最适用的建筑材料。  相似文献   

11.
瞿秋白是集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文学家、诗人于一身的我党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秋白的旧体诗词意蕴深厚、意境醇雅、形式多样、古色古香,别具艺术审美价值。就诗人旧体诗词对传统古典韵文接受生态之视角,对其集句诗、仿拟诗、打油诗以及意境与诗源之美接受诸问题进行探讨发现,其旧体诗词既有对于古典韵文外在形式的仿拟,又有对于古典韵文内在意境的汲取,内外结合,形神兼备,“采铜于山”,“自铸伟词”,出神入化,从而构成了秋白旧体诗词的真、善、美与雅、婉、秀兼容并茂的艺术审美特征。秋白旧体诗词之美,主要源于家乡贤哲的熏陶、书香门第的承传、勤学苦读的磨砺及其时代风云的激荡等因素。秋白旧体诗词,无愧为中国三千年诗歌花园中的一株艳丽夺目而雅婉凄美的奇葩。  相似文献   

12.
诗词有别,为古今文人所津津乐道。李清照《词论》总结了晚唐五代以来词的创作实践,提出了“乃知词别是一家”的观点。然则考察词的发展史,“诗词有别”的定论却并不完全适应早期的词。词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其兴起应该说是在中唐时代。“……因此,以曲拍为句,是表明词体确立的一个重要标志,词体从此独立发展,与诗分流异趋,它同声诗之间的区别也判若鸿沟了。”(吴熊和《唐宋词通论》)第一个采用依曲拍为句这种新的制辞方式的是中唐诗人刘禹锡。无论是  相似文献   

13.
诗词作为交流思想的一种工具,它的语法结构必须基本遵循民族语言的共同规律。但诗词语法又有不同于散文的特点,因为诗词的语言要更加精炼,要受到格律的限制,它不如散文那样自由,许多时候不能不在一般语法规律的制约下,依格律的需要而加以省减、变化。词跟诗,特别是近体诗,格律上有许多共同的特点,语法也大体相同。然而近体诗每句字数固定不变,不是五字句便是七字句。词则由一字句到十一字句均有,一个较复杂的句子  相似文献   

14.
诗(词)人是借助诗词作品来展现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的,我们在欣赏诗词时也必须利用诗词中有限的信息,以及个人的生活体验和知识,通过联想方式,进入诗词中丰富多彩的意境之中,去了解诗(词)人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情感,品味人生真谛.  相似文献   

15.
薄清江 《南都学坛》2009,29(6):132-133
一、小说艺术构思上“空”的意境美 说到意境人们会想到诗。古人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确实很美、很“空”灵、很有意境,但很少有人赞美小说“空”得很有意境美感的。这是因为小说是以人物、故事、情节的展开来说话的,没有不行;但是作为文学艺术的需要,这一切又是可以虚构的。  相似文献   

16.
“境”字借用到文艺作品中来 ,到唐代较为多见。王昌龄是用得较多且较早的一位。王昌龄诗论中的“境”有的指客观物境 ,有的指内心之境。他在佛教“境”说的影响下 ,提出了“诗有三境”之说。分析了佛教法相宗之“境”说与王昌龄诗“境”说之间的逻辑联系 ,并认为王昌龄在意境论发展史上的作用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的意境观是对中国意境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经验和自己诗词创作经验的正确的理论概括。意境理论是对中国诗歌创作创新的理论概括。“兴”中意象的独立性及其创造性组合,形成意象的虚实关系,是意境诞生的前提条件,是诗形成言外之意,韵味无穷的奥秘所在。毛泽东强调意境要高尚,从动态营造意象,写出事物的性格,使之“有变化”,“见出诗之波澜”。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善于营造意象,构成意境,因而意蕴丰富,意味无穷,富有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长征》诗中原“浪拍”改成“水拍”曾被传为佳话 ,但也有不同意见。其涉及修辞的避重 ,应避除重叠叠音词、专用词组和特殊重字修辞外无意之重。《长征》诗“浪”改“水”,为遵诗律 ,诗中所重之“水”、“千”、“山”、“军”四字 ,或为固定词组无法改 ,或为重词轻律不必改。  相似文献   

19.
诗词创作中的意境与语言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是诗人内心世界及个性、风格、才能和艺术追求的综合体现。意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具有创新性。诗词在构建意境中要防止出现“有境无意”、“有意无境”、意境不高即“俗意”等失缺,并需要用高超的语言艺术来表现。诗词语言除了准确、精炼之外,还应独具特色。具体表现在:生动的形象性;朴实无华、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诗词语言中的“炼”字。  相似文献   

20.
何春环 《南都学坛》2006,26(2):67-72
叶嘉莹先生数十年潜心研究中国古典诗词,博采中外古今文论之长,度越前修而开径独行,创立了“兴发感动”说的诗词学理论和批评方法。前者涉及感发成因、表现方式、审美境界、审美过程、评赏标准等理论内涵;后者涉及合论“能感”与“能写”、辨析风格与意境、多重比较论析、以“史”的眼光观照词人、融合中西诗论等批评方法。两者对中国诗学和词学实行现代转化而与世界诗学接轨,并构建中国现代诗学和词学批评的新体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