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古代戏曲家的文学价值观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古代戏曲的诗乐教化倾向的产生与发展的原因众多,其主要原因则是中国古代戏剧家的艺术价值观。对中国古代戏曲家艺术价值观的产生影响的重大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古代戏曲家的特殊的社会地位所形成的双重人格;二是中国古代戏曲家所接受的儒家传统文化观;三是中国古代戏曲观众(既包括下层民众也包括统治阶级上层贵族)对戏曲的矛盾需求。这三个方面的作用虽然复杂,却可以用一个原则将之统一。这个原则就是《毛诗序》中提出的"风化"和"风刺"。这二者的结合,形成中国古代戏曲矛盾、复杂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2.
中原是最早拥有戏曲艺术所有成分的地域,并且具有多种艺术相互碰撞、融合的良好文化环境。中原是培育戏曲的摇篮。在戏曲文化演进的历史长河中,中原人的社会生活、民众的文化心理转化为艺术元素源源不绝地注入戏曲文化,中原文化决定着河南戏曲的发生和演变的进程。河南戏曲的强大的吸纳力、惩恶扬善的思想倾向、崇尚自然美和深具阳刚之美的艺术风格等特点均源于中原文化精神的滋养。它不断地从中原文化的土壤中吸取营养,又时时地丰富、充实着中原文化,对于强固中原文化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佛教作为异族宗教在中国的流传过程中,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在中国古代戏曲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佛教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中国古代戏曲产生于民间,而佛教要想立足和发展,必须面向世俗、面向民众。于是,佛教以戏剧作为载体,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进行传播,不仅把佛教带进了民众的家庭;另一方面,佛教与戏剧的结合,无形中也促进了戏剧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起源于古代天体日月星辰崇拜的七夕节蕴含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爱情观、道德观和婚恋观,潜移默化地发挥了先进文化唤醒民众意识的作用,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对中国妇女的精神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经济建设的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寓言精神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重要特征之一。汤显祖在创作中寄寓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热情,表达了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因此,他的戏曲创作具有强烈的寓言性。“临川四梦”就是其寓言精神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6.
民间信仰是生活的一部分,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普通民众的影响远远超过任何一种制度化宗教。民间信仰不仅反映了社会环境和发展水平,也和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本文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对大理地区民间信仰的世俗影响进行了讨论,并分析了大理地区普通民众对待信仰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敦煌讲唱文学的类型多种多样,艺术形式丰富多彩,是唐五代时期在敦煌地区广为流行,能够表现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同时又采用了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的通俗文学作品。敦煌讲唱文学在类型、体制诸方面富含戏剧因素,因而对其加以分类和探讨,对戏曲起源的研究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社会政治环境、文人的地位及文化思潮与文艺主流方面出发 ,对中国古代戏曲较古希腊晚出近二千年、较古印度晚出一千多年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有别于单纯从戏曲的形成与发展史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古代戏曲之晚成。  相似文献   

9.
唐朝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其节日文化异彩纷呈.唐朝长江上中游地区的岁时节令是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的全民性文化生存方式,它是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展示方式,它蕴藏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唐代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岁时节令是关系到国民长久性生活方式的重要文化制度,也是关于民生的大事.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珍惜与保护,不仅是对民众情感要求的尊重和对民众精神利益的维护,而且有助于达成民众情感的和谐,也必将产生强大的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0.
社是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传统,是精神信仰与社会结构的结合。对社神后土的崇拜集中表现为一种年度周期性的公共区域信仰传统——社日。社日尤其是春社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习俗与禁忌,民众在社日活动中巩固和强化了稳定的信仰共同体和地域共同体。晋南万荣县庙前村的后土祠农历三月十八传统庙会,由于独特的文化土壤,延续了古代春社的节日传统。通过对后土祠庙会的具体描述和分析,概括了古代春社具有原始性、公共性、宗教性、娱乐性等特点。同时指出古代春社发挥着寄托民众美好理想、规范民众生活、维系乡村公共秩序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上海自明代以来,戏曲活动极为繁胜。从二十世纪初,上海在保存昆曲、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许多民间小戏培育成戏曲剧种、开创京剧海派、打造戏曲名家、探索现代戏曲的表演范式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今日上海虽然仍有着一流的演出团体,有着雄厚的财力,也有着许多迷恋戏曲的观众,但没有像过去那样,在全国戏曲界起着领先的作用,与上海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极不相称。要振兴上海的戏曲,必须不遗余力地在全国范围内招募人才;高度重视编演反映时代特征、表现普通民众生活的新剧目;打造一大批动漫戏曲片;大力培养戏曲观众;鼓励与扶持民营剧团;通过艺术评论等手段,提升领军人物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12.
岭南古代地方志和碑刻里保存了不少戏曲资料。它们记录了岭南古代歌舞音乐和早期戏曲的生存状况、演出形态和社会文化环境信息,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官方和社会的意见。其内容主要包括本土音乐歌舞、中原传统音乐、俗节典庆演出等,也包括一些创作和批评,是研究早期戏曲形态和地方戏曲形成的重要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3.
晚清民国西北行记多层次展现了西北社会各界的优良精神风貌,在行记作者笔下,一些西北上层人物对于自身使命有自觉意识,对时代主潮持理解态度,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也能坚定维护。由于不少行记作者曾接受过现代文明的洗礼,他们注意发掘普通移民、欧美传教士、科教界优秀分子乃至红色革命者投身开发建设西北事业时所表现出的优良精神品格。在与西北普通民众的广泛接触中,行记作者被他们的淳朴善良与坚毅顽强打动,竭力发掘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富矿。行记作者万里远游,他们的笔记本身,也彰显了一类现代知识分子对于家国天下的使命担当以及所受到的精神淬炼与提升,证明了西北大地对于培育伟大民族精神和崭新时代精神,能起到重要作用。西北行记的精神书写,让行记文体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获得了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作者以贾宝玉这一艺术形象实践着警幻仙姑的嘱咐:"以情悟道,守理衷情"。以此警醒世人,从而起到补天的作用。《红楼梦》坚持"以情悟道",以情传道,是有志于道而又不得其位即"有命无运"的明清知识分子用小说批评朝政,教化民众而创作出的最为艳丽的文学奇葩。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走过了自己的独特的发展道路,创造了自己的迥异于西方的独特的伦理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尚礼"精神追求。道与非道、义与非义、礼与非礼,构成中国古代文化矛盾冲突的主线。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的王道社会,不仅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主张,也是道家无为而治的理想模式。对这一理想的追求,是几千年中国知识阶层乃至广大民众一致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孔夫子在面对周王朝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时,提出了"克己复礼"的主张;同样,《红楼梦》作者面对满清的黑暗与腐败,提出了"以情悟道,守理衷情"作为社会改革的出路。这就是中华文化尚礼精神在中国文学中的具体体现。这就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作者以贾宝玉这一艺术形象实践着警幻仙姑的嘱咐:"以情悟道,守理衷情"。以此警醒世人,从而起到补天的作用。《红楼梦》坚持"以情悟道",以情传道,是有志于道而又不得其位即"有命无运"的明清知识分子用小说批评朝政,教化民众而创作出的最为艳丽的文学奇葩。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走过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创造了自己迥异于西方的伦理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尚礼"精神追求。道与非道、义与非义、礼与非礼,构成中国古代文化矛盾冲突的主线。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的王道社会,不仅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主张,也是道家无为而治的理想模式。对这一理想的追求,是几千年中国知识阶层乃至广大民众一致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孔夫子在面对周王朝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时,提出了"克己复礼"的主张;同样,《红楼梦》作者面对满清的黑暗与腐败,提出了"以情悟道,守理衷情"作为社会改革的出路。这就是中华文化尚礼精神在中国文学中的具体体现。这就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6.
在古代中国,政府通过对宗教活动的行政引导与干预达到稳定统治秩序之目的;地方精英通过对宗教场所、宗教活动的参建与参办提升自己的威望;民众通过对宗教活动的参与以满足精神需求,并完成社会交往与经济交流;僧侣通过对宗教活动的主持,既可增强精神影响力,亦可物质获利.因此可见,宗教活动在古代中国具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是社会各阶层间社会互动活动的黏合剂.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工作进入新常态,巡视制度也成为反腐新常态下的重要武器,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得到了普通民众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梳理我国古代巡视制度演变历程,总结我党巡视工作的经验,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的特征,今后巡视工作需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完善工作机制,发挥巡视工作的监督、震慑作用,不断完善巡视制度。  相似文献   

18.
宋代民众中的鬼神赏罚观念,是商周“神判”、“天罚”思想走向民间后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其发展过程中,经过对儒家的伦理道德,佛教的因果报应,道教的功德修行的吸收与融合,使原有的鬼神思想更贴近百姓生活,更深入到普通民众的思想中。宋代的各种生动的鬼神赏罚故事,不仅使诸多神灵具有了惩恶赏善的社会功能,而且积极地参与和监督人间的法律运行,由此对民众的思想和行为起到了制约、规范和教育的作用,在预防和威慑犯罪方面起着法律难以达到的社会效果,同时也反映出民众对公平的向往和对正义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阿甘正传》作为一部经典影片,通过对主人公阿甘的刻画,反映出美国社会所推崇的价值观及美国民众的精神依托。美国社会的价值观通过阿甘的人生经历得到了完美展现:首先,阿甘出身平凡,却不断创造"非凡",这是美国民众所尊重和向往的平民英雄事迹;其次,美国民众崇拜个人英雄主义,同时重视独立、创造等价值取向;另外,美国民众的精神依托主要来自宗教信仰,但家庭背景对人生的影响更为重要,家庭才是最重要的精神依托。  相似文献   

20.
汉代社会动荡,战争不断,道教和佛教迎合了民众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尤其是对死后灵魂世界侵入极大的关注,显示出民俗巨大的渗透力和张力。镇墓习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民俗文化事项,在古代文献中有大量记载。以出土的汉代镇墓实物为主要依据,结合历史文献互相印证和探究古代民众对死后灵魂世界的构建,可以展现当时独特的行为模式和思维观念,为研究古代宗教信仰和丧葬习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