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士道是日本民族的灵魂和象征,也是日本文化精神的核心。生死观是武士道精神基础和精髓所在。武士对于死的独特认识决定了武士道精神的思想内涵,武士道至今仍然对日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考察并阐述日本武士道的生死观,以进一步理解武士道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2.
武士道作为武家文化的核心内容,既是幕府时代统治阶级的政治意识形态和主流地位的思想文化,又是日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涵盖了伦理文化、军事文化和政治文化。要弄清武士道的真实面貌和本质,武士道的伦理道德、战争精神和统治思想缺一不可。日本学者新渡户稻造理想化的武士道主要是伦理道德范畴的武士道,特别是从者对主君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而非完整的武士道。  相似文献   

3.
武士道嬗递的历史轨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8、9世纪 ,适应武士群体战争实践生活需要而产生的武士道 ,12世纪末随着镰仓幕府的建立而成为制度的道德规范 ,17世纪经山鹿素行等武士道理论家的系统化和理论化 ,又成为信仰的道德规范。 19世纪后半期 ,由于明治政府的强制推行 ,武士的道德规范发展为日本全民的道德规范。武士道以利益为杠杆 ,靠生命来体现 ,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精神资源 ,驱使臣民以统治者的意志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在日本人 10 0 0多年的历史创造中 ,武士道崇尚武勇的“战争之道”和强调忠诚的“献身之道” ,逐渐与日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融为一体 ,沉淀为日本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至今仍然对日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代日本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的角色转换,与其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性变迁密切相关。文章从文化心理的层面,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剖析明治时期日本学者新渡户稻造撰写的《武士道》一书,以解析近代重大历史转折时期日本民族文化心理的演变过程,发掘日本近代发展的文化心理动力。提出:明治武士道是日本从古代意性文化向近代理性文化转换的分水岭。明治武士道以理性的审视,将武士道提升为一种民族精神,使其成为国民在理性文化状态下的一种普遍的自我意识。正是这种镶嵌在集体无意识中的文化意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穷兵黩武的极端方式,引领近代日本走上了强盛之路,亦形成了阻碍日本近代走上和平发展道路的文化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5.
武士道是日本特有的文化传统,是在日本庄园领主间争夺土地的激烈斗争中产生的,是日本封建社会居于主体地位的道德规范。明治政权建立后,对封建武士道加以改造、利用,把封建武士道变成了近代日本的军人精神和国民精神,成为维护天皇制和对外侵略的精神武器。  相似文献   

6.
武士道精神是日本文化的核心,对日本国民性的影响尤为深刻,同时也影响着日本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本文通过对武士道精神的研究,论述其对当代日本道德教育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日本人的“忠义”观与武士道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人的"忠义"现与武士道精神是代表日本文化特色的重要内容.在历史传承中,保留日本民族自身专有的遗产,呈现出一个完全特殊的国民形象.日本民族的忠义观也具有其特殊性.我们从五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忠义"思想的雏形─姓氏制和家徽;"忠义"现与佛教的相互影响;朱子学与武士道思想;"武家政权"与"公家政权";<保元物语>等对"忠义"的歌颂.  相似文献   

8.
略论近代日本的武士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日本武士道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形成、发展、崩溃三个阶段。明治政权建立后,对封建武士道加以改造、利用,把封建武士道变成了近代日本的军人精神和国民精神,成为维护天皇制和对外侵略的精神武器。本世纪30年代以后,武士道又与法西斯主义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具屈从性与野蛮性。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近代日本武士道也随之崩溃,但应防其死灰复燃。  相似文献   

9.
《德川家康》是日本作家山冈庄八的一部著名历史小说,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复苏时期。由于当时日本在经济与文化上都被迫接受美国式的改造,日本国民产生了强烈的重塑大和文化的意识需求。《德川家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全书洋溢着浓郁的武士道精神。笔者以分析小说中典型的女性形象的性格与命运为着眼点,着重阐述了作为日本传统文化中的武士道精神对日本古代战国时期女性的生活,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渠长根 《南都学坛》2003,23(1):44-48
近代日本政治生活中的恐怖谋杀现象十分普遍 ,原因很复杂 ,既是武士道精神在政治生活中的极端体现 ,又是军国主义与政党政治斗争的产物 ,也是日本狭隘民族性格的一种流露。其结果和影响同样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右翼势力并没有由于美国对日本的占领和民主改造而得以根除,其原因既有国际局势的变化与美国对日政策的改变,也有日本国内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但究其根本原因,则源自于日本民族独有的文化传统和心理特征,即尚武、愚忠、丧失仁爱的武士道精神和植根于日本人民心中的“皇国史观”和天皇崇拜的思想观念是日本右...  相似文献   

12.
战记物语是日本镰仓、室町时代物语文学的主流,代表了中世纪文学的一种崭新的文学体裁。阐述战记物语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以及其中所融入的武士道精神的内涵,展现日本中世纪战火纷飞的豪壮场面,从而更好的认识大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3.
德日两国在反省侵略战争历史上存在差异 ,从文化角度而言 ,德国的罪感文化和日本的耻感文化 ;德国的世界公民倾向和日本的狭隘民族意识 ;德国真理观的至上性和日本真理观的薄弱 ;德国骑士精神的文化传承和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政治影响 ;德国君主制的开明世俗和日本天皇制的保守迷信是两国反省侵略战争历史出现差异的文化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4.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4年的1899年,新渡户稻造用英文写作的《武士道》在美国出版后,武士道也像樱花一样,作为日本的象征而名扬欧美诸国。伴随着日本举世瞩目的近代化成就和经济奇迹,伴随日本成为东方的战争策源地,武士道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所熟悉。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日本社会的"武士道热"一浪高过一浪,数学教授藤原正彦的《国家的品格》一书,甚至提出要以"武士道"和"物哀"来提升日本的国家品格。本文拟通过考述武士道的源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武士道精神。  相似文献   

15.
作为日本武士的必修之书,《叶隐闻书》在日本历来受到广泛的推崇和传播,该书对于我们了解日本武士道文化也是有着深远的意义的。诚然,武士道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本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原则,本文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该书所提及的武士道准则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评价,以期对我们更好地了解日本文化能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从对“罪感文化”和“耻感文化”两种不同文化形态的差异入手分析日德两种不同战争史观是一种有效途径。基督教神学的“原罪”和“救赎”意识同德国哲学中的“理性主义”和“批判精神”结合起来,把“罪感意识”作为道德评判的基准,依靠它来发展人的良心,正是在这种文化心理影响下,德国才能对侵略战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式的反思。在日本,伦理道德体系是建立在对天皇的“忠诚”基础之上的,国家神道、武士道是维系民族精神的有力思想武器,对天皇制国家的“忠诚”是道德和行为的最高准则,成为日本屡屡为侵略战争进行自辩的精神动因。  相似文献   

17.
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问题一直是引人关注的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一个现实政治问题。它的产生与日本政治军事大国的“理想”、右翼势力的险恶用心以及由日本政府操控的教科书审定制度分不开。同时,日本经济变化对政坛的冲击、美国战略的影响也严重波及于此。而畸变的武士道和日本民族独有的耻感文化则是其产生的思想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8.
武士道的核心德目之忠义,要求武士"勇猛无比"地、彻底地、盲目地、"无分别"地对君主尽忠.其本质正切合了日本军国主义之需要,使武士道精神成为"皇军"勇猛无比"之"军魂"及日本军国主义者所谓"大和魂"的支柱性理念.武士道之忠义的彻底完成及其军国主义化,无不从日本禅获得巨大的原动力及理论支持.这是武士道与日本禅之最本质的内在关系,也是两者密切关联之最深刻原因.  相似文献   

19.
武士道探析     
武士道犹如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它充满了追求幸福安宁、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刻苦、勤劳等美德,更集中了嗜杀成性、穷兵黜武、血腥残暴等凶虐;既是日本现代化的底蕴和原动,更是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沃土和源泉;既表现出日本民族的活力,更反映出日本民族的痼疾。更为世人注意的是,这两种对立的文化传统,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在日本历史舞台上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演和发挥。  相似文献   

20.
日本明治时代学者新渡户稻造为了对外传播日本文化,以《Bushido:The Soul of Japan》为题,从基督教视野出发、在汲取中国儒家思想和日本固有神道教思想的基础上重新建构了日本武士道思想体系。本文就新渡户稻造在对外宣扬武士道时,采用了怎样的建构角度和策略,并就其对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的启示进行研究。结论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一定要具备拟受众对象文化趋同的文化视野,并需要通过恰当的传播策略凸显中华文化独特的文化内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