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苏曼殊对中国20世纪通俗小说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情僧”苏曼殊是中国 2 0世纪通俗小说的创始者和推动者之一 ,他翻译和再创作的小说《惨世界》在中国侠义小说发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他的爱情小说对鸳鸯蝴蝶派小说的成熟有着巨大影响。本文通过介绍他的身世、他的侠义小说、他的爱情小说、他与其他作家的交往 ,论述他与中国 2 0世纪通俗小说之间的渊源及对中国通俗小说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华魂》2013,(8):62-63
对于欧美电影界来说,他是中国最有分量的导演。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个名字已经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但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依然还在,他依然是那个中国电影的奠基人。他就是导演蔡楚生。  相似文献   

3.
梁漱溟是中国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政治思想来源于他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认识,他的中国文化特殊论导致了他的中国社会特殊论。他不同意共产党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手段改造中国,也反对国民党的独裁政治,而主张通过乡村建设运动达到复兴民族国家的目的。实际上他走的是一条在中国行不通的改良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汉学家对中国的认识是认识中国的视角之一。费正清是公认的美国中国学的创始人,他以历史学家的身份研究中国,并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中国历史,从而形成了他的中国观。《中国新史》是他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中国观的总结。费氏的中国观具有三个主要特点:以考古学领域发现为佐证,强调中国文化的连续性和同一性;以中国历史为背景,强调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从美中关系的发展出发,强调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伏尔泰对中国文化从肯定方面作了基本的描述,他崇拜孔子,赞赏中国人宗教的宽容精神,把中国当作理想王国的化身加以颂扬。带着道德教育的目的,伏尔泰根据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重新创作出剧本《中国孤儿》,表达了完全不同于中国的西方的文化精神。他认同中国道家思想,并在文学创作中有所反映,但仍抱定西方的观念。他并没有真正洞悉中国文化的本质,他对中国文化的解读是片面的,且有很多误读的成分。他把中国作为一种思想资源,来服务于当时的启蒙运动。  相似文献   

6.
何辉 《国际公关》2015,(2):84-86
利玛窦是1582年8月7日到澳门,并于1583年9月赴肇庆。他在中国度过了他的后半生。在长达20多年的中国传教生涯中,他写了不少著作,也往欧洲写了不少信。他的信件与著作,对增进当时的欧洲乃至后来的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对耶稣会的态度明代中国对耶稣会的态度在并不开放。自利玛窦初到中国时起,他便感受到中国对耶稣会传教的抵触。利玛窦在1584年9月13日  相似文献   

7.
余飘 《中华魂》2010,(8):20-23
李尔重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成就突出的作家,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他于2009年12月26日在武汉病逝,终年96岁。他的逝世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重大损失。人们深深地怀念他,高度评价他的一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相似文献   

8.
芥川龙之介有强烈的古典中国情结。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古典中国的怀念和对现实中国的漠视。这种情结是与他同时代的其他作家所无法比拟的,深刻地显示了中国古典文化对他深入骨髓的影响及他与同时代作家个性上的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的创始人,他奠定了延续至今并将还要传承下去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宏伟事业的根基。他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历史任务,并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奠基人;他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和途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开拓者;他率先在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结合,是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率。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是开创性的、奠基性的。他取得的成就既是阶段性的,又是长久性的、历史性的。承传毛泽东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坚持他指明的道路,对于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建设工程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的创始人,他奠定了延续至今并将还要传承下去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宏伟事业的根基。他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历史任务,并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奠基人;他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和途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开拓者;他率先在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结合,是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率。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是开创性的、奠基性的。他取得的成就既是阶段性的,又是长久性的、历史性的。承传毛泽东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坚持他指明的道路,对于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建设工程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彼得·海斯勒,生于美国,牛津大学硕士,曾任《纽约客》驻华记者。在中国,他叫何伟。第一次来中国,他还只能算是一个旅游者,从俄罗斯偶然转至此间。后来,他加入美国志愿者组织"和平队",来到江城涪陵,身份是教师。在那里,他结识了后来翻译《寻路中国》及《江城》的大学教师李雪顺。再后来,他考了中国驾照,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或是南下……1996至2007年间,他的11年经历化作中国三部曲:《江城》  相似文献   

12.
武田泰淳(1912-1976)是日本战后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因其独特的从军经历和中国体验而备受瞩目。他一生都与中国有着难以割裂的联系,创作了大量的中国题材作品,在当代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中国文学研究者和侵略者的身份矛盾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这种特殊的心理矛盾造就了他不同一般的中国体验。  相似文献   

13.
《北方人》2007,(8)
美国耶鲁大学一位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上海对中国人的消费进行研究。实际上,他一开始是研究中国人的收入的。为什么他后来改为研究中国人的消费呢?他告诉我说,因为中国人的收入他怎么也搞不透。他举例说,一  相似文献   

14.
赫德与中国     
赫德是英国人,他效忠于英国,是人情之常。同时,他在中国工作长达52个年头,对中国文化造诣颇高,对中国也很有感情,反对列强瓜分中国,高度赞扬义和团的爱国精神,希望中国变法图强,并且预言中国必将昌盛强大。可以说与他的效忠英国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15.
30多年前,美籍伊朗人华赞先生就在美国预言"中国文明复兴";他使众多中国留学生回到祖国怀抱;来到中国后,他一直向世界宣传中国:他曾向中共中央提出了用"中国和平论"抵制西方"中国威胁论"的建议,得到了中国领导人的肯定;他推动中国向美国赠送孔子像等一系列宣传孔子思想的活动,乃至在美国成立孔子学院……在30多年礼赞中华的喝彩中,他有着一个又一个热爱并影响了中国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16.
蒋廷黻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二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蒋廷黻认为近代史是全世界的欧化史,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华民族近代化的历史,也即是中华民族接受欧洲文化的历史。由此出发,他以中西关系为中心,以近代化为主线来建构他的中国近代史话语。蒋氏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有很强的西方思想背景,特别是马士对他影响很大。蒋氏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又是中国特定的社会政治背景和文化环境的产物。1930年代中国所面临的民族危机及《独立评论》的政治取向是蒋氏言说中国近代史的具体语境。蒋氏希望他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能为当时的抗战建国作贡献,他所写的中国近代史可以说是一种政治性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施蛰存先生是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和学者,外国文学的翻译是他文学活动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他的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从他的翻译活动出发,试着来分析他的翻译体现了哪些翻译理念,并通过介绍他对外国文学的译介来探寻他的翻译活动对中国现代文学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卫礼贤是近代德国来华的著名传教士之一。他在中国前后共呆了25年之久,长期的中国文化浸润使他深深的热爱上了它,他甚至不无自豪地公开宣称自己是儒家弟子。当然他的这种热爱不是对中国文化的盲目崇拜,而是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对中国文化精髓的认可和推崇。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这次伟大的运动中毛泽东之所以能成为先驱人物,除了伟大的革命造就伟大的领袖的必然性之外,他自身的主观因素亦是不可忽视的.他早期与工农紧密结合的丰富经历使他对中国国情有着清晰而深刻的了解;他所深受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使他能将马克思主义用中国民族形式来表达;他所具有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使他能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地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20.
笛福笔下的中国形象和他对中国文化的看法是负面的,他在塑造中国形象的过程中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他希望中国能够对英国殖民者打开国门,促进英国海外贸易的发展,并且希望英国统治者扩充军队以保护海外商人的商业利益。笛福笔下的中国形象不是真正的中国,笛福只是把中国看作一个欲望化的他者,意图将中国作为一种异己力量,以促进对自身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