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复兴语境下传统文化的转换和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关注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转换和提升;全面实现现代化,需要深刻洞察西方现代文化的资本主义本质和逐利主义取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不能沉溺于传统而丢掉活力,也不可全盘西化而失去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原则,实现传统与现代的互补,进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源泉的滋养和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
20世纪 30年代 ,知识界对中国如何走向现代化这一问题有诸多争论 ,《大公报》坚持提倡中国走工业化、科学化进而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工业化是通过发展科学事业来实现的。提倡科学、信仰科学 ,不能只是急功近利地学习西方科学知识与技术 ,而是要学习西方人信仰真理、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只有树立起科学文化的价值观 ,中国才能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制度框架的确立是传统与现代化不断冲突与矛盾的过程。传统与现代性是现代化过程中不能割断的“连续体”。只有正确处理好其他国家、民族的现代化经验与我国的社会文化传统 ,才能确立起适合本民族发展的现代社会制度的框架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根据现代化的要求进行改造。首先,中国文化中与封建社会相联系的部分必须抛弃;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人性、做人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要根据现代化的发展进行新的诠释;再次,必须吸收西方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只有经过这样的改造,中国传统文化才能适应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当下的司法改革和法制建设不能不受传统诉讼文化的影响,而传统诉讼文化具有司法不独立、法律职业主体边缘化、程序正义缺位、重调解求无讼和裁判依据道德化等特征,这与发轫于西方的现代诉讼理念相去甚远。因此,深度剖析我国传统诉讼文化的特质,其对司法现代化所可能带来的弊害便趋于显豁了。  相似文献   

6.
社会工作及其基本价值观发源于西方,传入中国后,需要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实现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社会工作者要批判的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创造性地利用其合理之处,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发展本土性的社会工作.  相似文献   

7.
关于文化传统、文化变迁及文化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现代化与传统的关系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矛盾,在西方发达国家及日本的现代化过程中,都曾出现过现代主义与保守主义或进步派与肯定派的思想冲突。当前,在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转型期,这一文化问题也鲜明地摆在我们面前,并成为争论的热点。然而,对于这个长期困扰着人们的问题,采取二元对立的态度,进行游弋于两极之间的讨论是不可取的。就我国现实情况看,搞“全盘西化”,以“蓝色文明”取代“黄色文明”,那将是一条自我毁灭之路;但试图完全借助传统文化来实现现代化,显然也是行不通的。实现现代化。本身就内在地包含对传统的超越。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文化传统的否定、更新和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吸纳。同时,这种超越也绝不会完全脱离经过历史长期积淀已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只能是对文化传统的扬弃。因此,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吸取外来文化中有价值的成分,并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如何发掘文化传统中有助于现代化发展的积极内涵,并努力发扬光大。归结到一点,就是如何通过不同文化的融汇整合,创建出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新文化。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更主要的是通过深入分析研究,正确认识文化传统的特征和文化变迁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才能找到一条新文化建设的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毕竟诞生在西方的历史条件和传统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化,或者说只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胜利,这已为实践所证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文明的理论中国化的结果,它诞生于中国的经济...  相似文献   

9.
继承与超越——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的转型一方面要以传统为资源和根据 ,寻求传统的支持 ,另一方面又不能停留在传统价值观上 ,而是要突破和超越传统。只有立足于当代现实生活 ,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为依托 ,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真的反省、梳理、批判和发掘 ,并进而实现对它的继承和超越 ,才能使传统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问题,是五四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人们易于简单地把这个问题的争论分成两派:传统派和现代派,或谓国粹派和西方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争论是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过程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其内容与实质包涵着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不同评价和对中国前途的不同估测的根本性的问题。但是,这两派的观点并不能代表和反映中国文化的前途和本质。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需要我们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联系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实践进行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要深刻把握中国的整体性特质和当代中国实践的本质特色及发展规律,而“两个结合”恰恰是我们理解“中国特色”的关键所在。“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只有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基础,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中国实践、解决当代中国问题;只有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才能更好地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只有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基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民族形式,才能造就一个全新的文化生命体,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就此而言,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不断深化“两个结合”,是建构当代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法治现代化的过程,既是发掘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大力借鉴西方法治优良传统的过程。法治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家义利观的支持,因而,就儒家义利观对法治现代化的价值问题展开研究,具有较现实的意义。就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法国农业现代化及其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英 《学术论坛》2005,(5):72-75
二战后,法国农业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迅速转变。长期稳定的局势、工业化的完成、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指导以及欧洲经济共同体农业政策的实施是法国农业现代化实现的原因。法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和做法是不能完全套用于我国的,但是,我们可以从法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各国现代化的特征,又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西方现代性的三重超越:理论上,西方现代性以理性哲学为主导,但它最终走向工具理性并受制于资本逻辑,而中国式现代化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超越了工具理性和资本逻辑;实践上,西方现代性的政治实践所推崇的民主是一种形式民主,其经济实践所坚持的自由市场经济无法克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其文化实践倡导的普世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渗透,而中国式现代化以政治上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经济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实践维度上实现了对西方现代性的超越;价值上,西方现代性所追求的普世价值最终带来的是世界和平秩序的破坏,而中国式现代化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由此在价值维度上超越了西方现代性。  相似文献   

15.
建立案例指导制度是我国立足于本国法律文化传统,基于中西方法律文化交融的理解,经过比较吸收、借鉴有益成分,完善我国成文法制度的司法改革尝试。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借鉴和吸收英美法系判例法的优点以弥补成文法的不足,也成为我国检察制度发展的努力方向。从中西方法律文化传统、我国检察制度的法律现状和建立案例指导制度的现实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思考,探讨检察机关案例指导制度的法律地位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 ,随着西方的科技如旭日般地照亮世界各地 ,现代化观念成为世界潮流。在中国 ,部分激进主义者高举现代化的旗帜 ,对传统文化遗产作激烈的否定批判 ,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绊脚石。诚然 ,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是必要的 ,然而对现代化研究不能只局限于技术、经济和政治的课题 ,更重要的是应该揭示自己文化独特的精神特质。一方面 ,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看 ,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植根于民族的传统之中 ,都是以传统为前提的 ;另一方面 ,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不宜仅仅从一种狭隘的实用角度…  相似文献   

17.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理想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共同富裕是重要的治国理念,是一种崇高社会理想和社会价值,具有物质和精神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富与民富相统一的内涵特征。传统文化的共同富裕思想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文化精神基础,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辩证扬弃传统文化的共同富裕理念,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时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伊斯兰教与现代化关系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国家率先完成了现代化的进程,其实质是西方基督教的现代文化。而东方的日本、南朝鲜、新加坡等国的现代化表明,东方国家在浓厚的儒、佛、道色彩下也能实现现代化。那么介于东西方之间的伊斯兰世界能不能实现现代化?伊斯兰教与现代化究竟是什么关系?这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并提出了一些极富洞察力的见识。本文在此基础上,从现实  相似文献   

19.
在批判继承近代以来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出路的种种主张的基础上,结合西方文化现代化过程中的利弊得失,站在人类文化发展的高度,认为对中国文化出路的思考要克服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各执一端,相互攻击的缺陷。在大力宏扬科学精神,理性精神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建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相似文献   

20.
在批判继承近代以来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出路的种种主张的基础上,结合西方文化现代化过 程中的利弊得失,站在人类文化发展的高度,认为对中国文化出路的思考要克服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各执一 端,相互攻击的缺陷。在大力宏扬科学精神,理性精神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建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