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黎金琼 《云梦学刊》2011,32(4):141-143
非真实条件句的结构是通过真实条件句的结构在虚拟场景上的映射来实现的。在非真实句的条件从句中,非真实条件是通过过去时态来体现的,是时间距离映射到现实距离,然后用现实距离来喻指十分抽象的心理距离的结果;在结果主句中,不同形式的虚拟式用来喻指的是主观要求与现实约束力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2.
汉语“被”字式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被”字式以前的被动式被动式是指表达波动意义并具有特定形式标志的句式。在上古汉语里,被动意义的表达往往是采用主动句的形式。例如:吾不试,教艺。(《论语·子罕》)宗周既灭。(《左传·昭公十六年》)从句式上看,这些例子与表达主动意义的“先生授”(《论语·为政》)“郑伯拜”(《左传·文公十三年》)等是一致的。同一种句式表示主动和被动两种完全对立的意义范畴,有时难免引起彼解。为了适应语言表达的明确性需要,汉语中也就出现了专一表达被动意义的被动式。“于”字式是汉语最早的被动式。它产生于西周时期,西周金…  相似文献   

3.
时态与模态总是相互依存的,主客时间是主体的先天直观形式,主观模态则是对事物的模态认知.那些不断指向可能"将来"的"现在",总是携带着必然的"过去",并且,必然的"过去",也通过"现在"与可能的"将来"勾连起来.因此,人们常说:了解历史就是为了现在更好地掌握将来.本文在阐明存在与时间、模态与时态等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了主、客观时间的特征和时态因素与模态因素的关系,以及对时态命题与模态命题的认知.  相似文献   

4.
时态与模态总是相互依存的,主客时间是主体的先天直观形式,主观模态则是对事物的模态认知.那些不断指向可能"将来"的"现在",总是携带着必然的"过去",并且,必然的"过去",也通过"现在"与可能的"将来"勾连起来.因此,人们常说:了解历史就是为了现在更好地掌握将来.阐明了存在与时间、模态与时态等问题,主、客观时间的特征和时态因素与模态因素的关系就得以显现,对时态命题与模态命题的认知也可以深化一步了.  相似文献   

5.
米德社会理论的时间向度,是我们理解米德社会理论的关键所在。如何可能从米德零散的文本出发、从唯我式绵延一端出发,但又能够建构一种更具社会学意义的时间观?我们将米德的时间思想理解为“关系现在主义”(relational presentism):既基于自我的绵延观念,重视“现在”,同时摆脱唯我论的问题,建立对“现在”的关系式理解,以记忆与期望分别联结过去与将来。并且,将自我中的主我与客我都理解成关系式概念,与期望和记忆分别呼应。由此,进一步指出时间与自我的关系性,这构成关系现在主义的基本意涵。  相似文献   

6.
历史叙事学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历史对象应在多大的内容范围里得以自成单元,或者说,历史运行应在怎样的时空坐标里予以测度裁量。本文拟以时间框架问题为轴心,对此作一初步的讨论。1、历史机点的时间指向日本著名文学评论家唐木顺三(1904~)曾经指出,“历史文学受历史认识的方法之制约,可大别为如下几种”,一是“将过去作为过去来把握”,二是“在与现在的关系中把握过去”,三是“在与未来的关系中把握过去”①。这三种主体指向以时间的“断头”何在作为区分标准,确实深合历史学专注于时间演讲的本性。所谓将过去作为过去来把…  相似文献   

7.
李景泉 《阴山学刊》2009,22(1):66-69
修订本《辞源》“後”字条义项(五)“助词。表示语气,犹呵或啊”是错误的。依据汉语词法,古代“後”字亦犹“时”也,此有古文献作为佐证。  相似文献   

8.
使用归纳法、演绎法、对比分析法、图像法等对趋向动词“过来”、“过去”单独做谓语的情况展开认知分析。通过对“过来”、“过去”的语义分析与意象图式建构最终得出以下结论:“过来”、“过去”的语义并非完全对称,“过来”包括空间位移语义、时间位移语义和状态位移语义,而“过去”包括空间位移语义一、空间位移语义二、时间位移语义、状态位移语义和事件位移语义。  相似文献   

9.
关于英语中的“否定转移”关孜慧《当代英语语法》和《新编英语语法》等书均指出:当think,suppose,expect这类表达猜测判断动词后面的that从句有否定意思时,要把主句动词变成否定式,也就是把宾语从句中的否定转移到主句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相似文献   

10.
易正中 《云梦学刊》2014,(3):131-135
“作为NP,(S)V P”构式表达的是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某种预期;构式中的“NP”与“VP”之间存在着相对固定的联系;该构式具有主观性、能产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作者提出:全盘修正“史前史三分期”学说。修正以后的新的三分期理论,不仅在“青铜器时代”之前增加一个“陶器时代”(Povcery Age),而且要把“石器时代”改为“木一石器时代”(Wood—Stone Age)。本文着重阐述“木石复合工具”。在史前史三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原始社会的先民最初是将木器与石器并用,后来发展到同一件工具上同时采用石质与木质材料,成为木石复合工具。人类进化到智人(现代人)以后的几万年间,“木石复合工具”起了重大历史作用。远古从来没有过一个只单独使用木器不用石器、或者只单独使用石器而不用木器的历史时代。因此,过去所谓“石器时代”应该修正为“木一石器时代”(代替过去所谓“旧石器与中石器时代”),加上“陶器时代”(代替过去所谓“新石器时代”)。总之,人类的第一个时代是木-石器时代,紧接着是陶器时代。  相似文献   

12.
杨乃乔 《学术月刊》2023,(3):162-176
在西方诠释学的发展逻辑上,形而上学传统作为对世界本源的意义统摄,为现象界及其道德秩序的构成设定了先验的终极意义。海德格尔存在论诠释学所拒斥的标靶,是对源发于巴门尼德“ε?ναι”(Sein/存在)的先验意义给予解构。在《存在与时间》之后,海德格尔于《同一与差异》中的多篇文章进一步论述了他的存在论诠释学思想,以深化地讨论“Sein”与“Dasein”(此在)照面意义所界分的同一性与差异性。海德格尔在翻译巴门尼德那句著名的古希腊文箴言时,把其中的“νοε?ν”德译为“Vernehmen”,并以“Denken”-“思想(思)”作为同位语给予意义的限定性解释,以充分求证了“νοε?ν”“Vernehmen”“Denken”这三个概念在意义上的同一性。国内学者又把“Vernehmen”汉译为“觉知”,而“觉知”则是一个来自佛经《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翻译的汉语译入语概念。事实上,“Vernehmen”与“觉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荷载词,后者对前者的翻译是译者在自觉的误译中呈现出意义改写的创造性。需要提醒文学阐释学研究者注意的是,海德格尔存在论诠释学所照面的对象,是本体界与现象界之间具有同一性或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论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兼与鲁迅小说中的“孤独者”比较张鸿声(郑州大学中文系)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五四”小说中的知识者作为一个类属。对鲁迅小说中的“孤独者”与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往往在相同的社会意义中视为同类,如社会的反抗者、多余人,...  相似文献   

14.
段益民  陈铁义 《云梦学刊》2000,21(2):84-86,,104,
本文研究聚合于体态语义场的“V了VN”结构,试图证明:1语法格式的综合体在时态、动态、语气等方面非周延性、非对称性等兼具相关格式的某些特点。2中心动词对相关成分的影响可以集聚在同异和有无两方面。如:主语(数量):同/异;状语(工具):有/无;定语(类属):有/无。  相似文献   

15.
不定式(Infinitive)是—种非谓语形式,它有两种形式:带to不定式(To-Infinitive)和不带to的不定式(Bare Infinitive)。不定式能有进行式和完成式形式,也能有被动语态,但没有“时态”的特征,时间关系得借助于主句动词的“时态”的形式来表示。不定式是一种非限定形式,它可以充当种种句子成分,它可以用主语,宾语.表语,定语、状语,宾语补足语等。一、不定式短语作主语不定式短语能直接置于句首作主语,例如:Tosee once is better than tO hear a hundredtimes,(百闻不如一见)  相似文献   

16.
一 自从弗雷格的《表意文字》1879年发表以来,现代形式逻辑有了巨大的发展。二值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可以看做为“标准逻辑”。现代形式逻辑是“非标准逻辑”。一类非标准逻辑是标准逻辑的扩展,所以它也可以称做“扩展逻辑”。这里包括:模态逻辑、关联逻辑、义务逻辑、时态逻辑等等。标准逻辑的这一发展的特点,在于它的形式系统被运用于原来不适合作形式处理的非形式论证和推理。而所以说是扩展的,乃是因为这种非标准逻辑给标准逻辑的形式联系增添了新的逻辑语汇以及相应的新公理和新规则。例如,模态逻辑中的“必须”、“可能”以及模态算子(逻辑联结词);时态逻辑中的“过去”、“将来”以及时态算子。  相似文献   

17.
“和田”乃一地域名,属社会文化范畴。该模因与另一模因“玉”相互集合,构成模因复合体“和田玉”,并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炮走红,享誉国内外,成为最强势模因,和田也因此为世人所知。从模因理论的视角分析,新疆域名“和田”之流传应是外在社会诱因(外因)及该模因内在特质(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引言 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曾想“知道上帝的心智”(Hawking,引自Kung2007,P-16)。作为科学家,他想过就创世为后人提出一种宏大的统一理论,以便证明世界、人类(homo sapiens)或者说人(humans)并不需要上帝。后来,霍金开始摈弃这种立场。他说:“即使只有一种可能的统一理论,也不过是一系列的规则和等式。”  相似文献   

19.
句子是能独立存在并表达完整意思的语法单位。从结构来看,句子可分为完全句(fullsentence)和不完全句(minor sentence),完全句,是指至少有主语(subject)、谓语(predicate),结构齐全完整的句子;不完全句,是指在一定上下文中省略了某些成份的句子。句子片段(sen-tence fragment)属于不完全句中的一类,按层次分析法,可分为词语片段、短语片段和从句片段。它们本身不是句子,只能充当句子的组成部分,在通常情况下,句子片段,因结构和语义不完整而不能用句号断开,亦不可代替句子单独使用。否则会被看作是语法错误,它表明作者缺乏对谴词造句的基本原则的理解,而且没能把握住要表达的思想。然而从语言的实际使用来看,这种从概念出发所作的结论是不够准确的,因为在日常交际的特定情形中,一个词或一个词组或从句同样能表达完整的意思,如“Who?,”“When?”,“Never!”,“May be”等。又如:在会话中。“While he was walking down the street”这一从句片段同样可以表达完整的意思,如果它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When did the car hit him?由此可见,一个语言单位是否表达完整的意思,不完全取决于它本身的语法结构是否齐全,而取决于交际者对它的感受。英语句子片段用于以下特定场合或语境中是可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   

20.
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极速时代,社会的运行节律、时间秩序发生了深刻变革。生活方式与主体生命意识在社会的时态逻辑方面出现了多重变构。人们在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建设中,面临连续与非连续、有限与无限等诸多时间性悖论和价值乖离。生活中的“现在”,其持存方式、历史关联和意义位置也在变化中,过去、现在、未来的依存、互动法则需要被重新理解和恰当处理;它们对于人们的生活态度、价值理念形成建构性和某些预设作用。当代人生向时间的哲学思考发出了召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