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陈铨的“民族文学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0年代初,陈铨在重庆发表一系列文章,创办《民族文学》杂志,倡导“民族文学运动”。在“民族文学”的旗帜下,陈铨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宣扬抗战救国的“民族意识”。陈铨的“民族文学运动”与1930年代国民党官方支持的“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有着实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刘家民 《天府新论》2014,(4):148-155
民族主义在近现代各少数民族中的接受,含有两个层面的内容:民族(种族)自身的认可与中华民族的认同。作为近现代社会重要的精神思潮,民族主义广泛融入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学思想中,对少数民族现代文艺观念的嬗变产生了重要影响。民族主义作用下的现代民族文艺嬗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文艺功能、文艺内容与形式以及文艺叙述方式。民族主义孕育出少数民族现代文艺的独特品格。  相似文献   

3.
国民党在1929年6月制定了三民主义文艺政策,但第二年6月,这个党的实权派———蒋陈派又暗中支持发动了长达7年之久的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政策和运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而矛盾背后又隐藏着深刻的政治原因:三民主义文艺政策的制定是孙中山思想影响和国民党政治惯性运动的结果,而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发动则是国民党实权派政治意志的曲折体现。  相似文献   

4.
陈定家 《云梦学刊》2002,23(4):58-62
在20世纪80年代的那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中,文学艺术出现在一个引人注目的“中心”位置。那时的“文艺休闲功能”理所当然地蛰伏在边缘地带,人们几乎注意不到它的存在。但是,在文学迅速边缘化的90年代,“文艺休闲功能”反倒急剧膨胀起来,使得曾极度边缘化的“休闲文艺”却大踏步地走向了艺术生产的“中心”舞台。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的文学观与《大公报·文艺副刊》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沈从文的文学观念中,文学的独立意义是其核心内容,他的创作、批评乃至一切文学活动都与此相关。20世纪30年代的《大公报·文艺副刊》就是他通过编辑实践向“白相文人及海派习气”宣战,在政治和商业操纵之外为文学生产寻找新的生长点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6.
拥有政治革命家和文学家双重身份的瞿秋白,曾介入为数不少的文艺论战活动,但这只是他主动回返文艺战线及其曲线从政的努力.他对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批判,不仅呈现了中国现代文艺论战的政治情态特征——政治空间争夺的实质与现实利害迂回的策略性,而且表露出瞿秋白文艺思想在革命政治实践初期的特点:政治性和战斗性.  相似文献   

7.
民族主义是一个起源于西方的概念。在西欧,民族、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的兴起是紧密相关的。到了近代,民族主义开始传入中国,经历了从“天下主义”到“民族主义”的转化过程,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境遇,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主要表现为文化民族主义和政治民族主义两种形态。  相似文献   

8.
周平远 《湖南社会科学》2008,(5):139-142,159
中国文论30年所经历的从“去政治化”到“泛政治化”过程,也是一个从“泛学科化”到“去学科化”的过程。在1980年代具有整体性的“向内转”所引发的“新学科”运动与“泛学科化”思潮中,文艺社会学学科重建工作尽管相对滞后但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与进展;而世纪之交的具有“向外突”性质的“文化转向”所导致的“去学科化”取向,却造成了文艺社会学重建工作的中断或“悬置”。作为文艺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学科交叉,既可以有偏重于文艺一社会之学的“文艺社会学”,也可以有偏重于社会一文艺之学的“社会文艺学”;既可以有文艺学学科定位,也可以有社会学学科定位。无论是“文学研究”还是“文化研究”,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和发展空间。因此,对于当下中国文艺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来说,建设具有“多维论”性质的文艺社会学现代形态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孟庆澍 《中州学刊》2003,2(3):82-87
在文学理念上 ,胡秋原历来被认为是“自由主义”者。如果从原始史料出发 ,认真辨析其“文艺自由论”在理论指向性、文艺阶级性、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等多个命题中的复杂内涵 ,可以发现胡秋原理论中鲜明的普列汉诺夫色彩 ,他与 2 0世纪 30年代真正自由主义者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欧盟国家长期以来都是比较纯粹的民族国家,20世纪90年代新的国际迁移浪潮打破了这一局面。在这一浪潮中有一股逆流,即反移民情绪和运动,其极端形式就是种族主义运动。这一逆流的思想基础是“新民族主义”,“新民族主义”发展到极端就演变成为种族主义。同时,欧盟也出现了反民族歧视的多元文化主义,这一思想已经成为反种族主义的最有力武器。当前欧盟的种族主义具有许多新特点更有组织性,更讲究战略,政治企图更明显,斗争更策略。认识这些特点对反种族主义具有重要意义。欧盟国家在对付这一逆流方面已经采取了一些较积极的措施,尽管不同国家和不同利益团体还没有达成一致,但是多元文化主义在与种族主义逆流的反复斗争中必将排除障碍,继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闻一多参加了众多与抗战相关的文艺活动,发表了许多与抗战文艺相关的真知灼见。在西南联大,闻一多组织排演了《祖国》《原野》等抗日话剧,鼓舞了人民的抗日斗志。闻一多认为,在民族历史行程的大拐弯中,要一鼓作气来渡过危机,这是一个需要鼓手的时代,期待着更多“时代的鼓手”出现。同时,他认为民歌中所蕴含的“原始”和“野蛮”,也正是当时抗战所需要的一股重要精神力量。闻一多还认为,中国新文艺应该彻底尽到它反映现实的任务,文艺要下乡,进工厂,回到群众那里去为他们服务。闻一多是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大力提倡抗战文艺,他认为民族主义是复兴的根本,但他并不因此而提倡复古,而是继续呼唤科学和民主,要求发展新文学,为抗战文艺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沈云波 《理论界》2007,(11):166-167
民族和民族主义是两个非常复杂的概念,而且两者之问的意义关联并不是一个词汇学意义上的“民族”加上“主义”那么简单。如果民族国家或者民族主义是“我们”的历史天命,那么“我们”就必须把这种天命的历史意义承担起来,“我们”需要的不是妄自菲薄的欧洲中心主义,也不是妄自尊大的民族主义,而是反思性的民族主义。只有这种民族主义才能担当起“我们”应当承担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语文”运动系指晚清至五四期间的切音字运动、简字运动、白话文运动、世界语运动以及国语运动等一系列语言变革活动。工具主义、进化主义和世界主义是这场语文变革的三大动力。在这场语文运动之中,一方面,语文运动家以工具主义、进化主义和世界主义为理论号召,实现了中国语文的现代性转变;另一方面,由这三大理论原则演绎的工具理性、进步原则和世界视野本身又成为了中国语文现代性的内在素质。这些因素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历史进程中,又与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成分化合分解,共同推动了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伊斯兰运动与“非殖民化”相结合是阿尔及利亚政治发展的特征之一。伊斯兰改革主义通过复兴民族文化、唤起穆斯林政治觉醒和实现伊斯兰与民族主义的合流,推动了阿尔及利亚的民族解放斗争。伊斯兰拯救阵线通过“非殖民化”话语,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向国家的权威提出挑战。总体而言,伊斯兰改革主义是关于政治“非殖民化”的文化表达,而伊斯兰拯救阵线是对经济和文化“非殖民化”的政治倾诉。当前,“非殖民化”的历史描述仍是伊斯兰运动获取力量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 3 0年代 ,以朱光潜、沈从文等为代表 ,后期京派作家和理论家们通过发起和参与一系列文艺论争 ,宣示了自己的审美乌托邦艺术理念 ,维护了其群体的“文学者”立场。  相似文献   

16.
文协的历史形象,经历了从一个与国民政府及其官方机构联系密切的文化团体,到一个以左翼进步文人为主体的文化团体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关联着文艺作家对政党政治文化的认同和国共两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政策。  相似文献   

17.
高玉 《人文杂志》2005,4(6):100-105
从孙中山到国民党政权,民族主义始终具有政治性.国民党政府从政治的立场提倡民族主义,而"左翼"则从政治的立场反对民族主义.国民党政府通过把民族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化来确定其政权的合法性,而"左翼"则通过批评民族主义来"解构"国民党政权的合法性.30年代的民族主义文学运动不仅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反而招致广泛的批评,这并不是民族主义文学理论作为理论本身有问题,而是民族主义文学理论被国民党作为统治工具有问题.很长一段时间,对于民族主义,我们都是持否定态度的,我们之所以否定民族主义,一是因为它反对阶级斗争理论,二是民族主义具有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性.事实上,30年代,左翼文学对民族主义文学的批判主要就是在这两个层面上展开的."左翼"文学不提"民族文学"而只是强调"民族形式",这里实际上涉及到很深的政治问题.我们应该把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性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民族主义文学运动"这两个问题区别开来,中国现代文学民族性问题是一个文化问题,是一个文学理论问题,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则是一个文学史问题,它既有理论上的问题,也有政治上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存在着政治问题而对民族文学理论本身也予以否定.单从文学理论上来说,战国策派的民族主义文学理论并没有多少可以指责的.  相似文献   

18.
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独立评论》周刊试图将民众民族主义运动匡正在理性与自省的范畴内,对激进的爱国运动方式提出了尖锐的批评。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不断升级,《独立评论》周刊在抗日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对日态度逐步由对日交涉转向对日抵抗。本文试分析该刊对抗日民族主义的理解,进而考察三十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心中民族主义的存在状态及其转变。  相似文献   

19.
论二十世纪中国大众文艺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军 《齐鲁学刊》2005,2(1):95-99
20世纪中国大众文艺延续着晚清通俗文艺方向,承继着传统通俗文艺的模式和内容。五四新文学确 立了启蒙主义的精英文艺立场,此后的启蒙主义文学与大众文艺相反相成,构成一个互动的矛盾体系。20世纪中 国大众文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观念和形态,当代文艺美学应该对此做出理论上的概括与总结。  相似文献   

20.
"东突"运动以泛突厥主义、泛伊斯兰主义、民族分离主义为基本框架,同时还融合了各种极端主义的思想元素."东突"问题在一开始出现之时就具有了民族分裂主义的性质和极端民族主义以及宗教极端主义的倾向.文章旨在对"东突"运动的两大要害--泛突厥主义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