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敬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3)
不少评论家认为:女权主义战士汤亭亭所著的《女勇士》中所有的女性都是勇士,也包括无名女人与月姨也都是正面的女勇士形象,她们的沉默、死亡、发疯都是一种反抗的表现,是女性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我认为这两个人物更多的是对书中另外四个真正的女勇士的反衬。 相似文献
2.
3.
康志鹏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Z1):270-271
本文运用女性主义心理学理论分析了美籍华裔作家汤亭亭的短篇小说《无名女人》。《无名女人》运用"子宫嫉妒说"对抗弗洛伊德的"阳具嫉妒说"的偏见,揉合了女性主义心理学"差异最小化取向"及"差异最大化取向"理论,包含了女性主义心理学中道德发展的因素,结合西方传统科学史和东方传统二元对立关系原理,试图颠覆"姑姑"无名的形象,还"姑姑"一个真正的面目,借"姑姑的鬼魂附身",书写女性自身来颠覆男性中心历史对于妇女的遮蔽与扭曲,以期达到人类双性文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李书影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8-40
无名女子是当代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在其处女作《女勇士》中塑造的一个悲剧人物形象。面对梦想与现实的距离、自我与社会的冲突,守活寡的她逾越了自身的伦理身份,与人私通,怀有身孕,违背了身处的伦理禁忌,导致追求爱情和人伦梦想的破灭。然而,她选择用死亡的方式向封建礼教和男权社会宣战,完成从父权制下的一名"悲女子"向"反传统伦理女勇士"的转变,从而谱写出一曲生命的赞歌。 相似文献
5.
"疯女人"这一独特的文学现象在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其中"精神错乱"在字典中被解释为由社会、经济和文化元素引起的精神疾病。因此,作家在作品中经常利用精神错乱的人物揭露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例如,汤婷婷在《女勇士》里塑造了多个"疯女人"形象,包括第三章的主人公"我"、河边的无名女人及第四章的月兰阿姨等。本文将通过分析《女勇士》中"疯女人"形象,揭示其背后的所指及含义。 相似文献
6.
《金山勇士》是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代表作,作品向人们展示了早期华裔美国人在美国的辛酸血泪史。尽管男性在《金山勇士》中占据了大量的篇幅,但是华裔女性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角度,利用解构男女二元对立的方法,解读分析《金山勇士》中"沉默而反抗"的女性形象,突显女性在种族主义及父权制度双重压迫下的行动和反抗,展现逐渐觉醒中的女性意识,发出女性反抗的声音,重塑女性身份。 相似文献
7.
孙爱萍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37-38
《女勇士》立足于女性和华裔,先女性而后华裔.本文从作者的两个亲人--无名姑妈和月兰姨妈入手,通过两个人名字及作者安排其出现章节的比较分析,论述了汤亭亭之所以赋予两位女性貌似相同却大不同的命运,是因为她所崇尚的女性权力表达方武以及反映摆脱男权社会束缚女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柳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2):90-92
“双性同体”是20世纪女性主义批评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突破了性别对立的传统思维框架,达到了性别超越的新境界。《女勇士》是多元文化中的经典文本,同时也是女性主义的代表作。小说首先通过“花木兰”的师傅—老汉老太太,表现了中国传统的阴阳和谐思想,即双性同体的始原模式对父权中心的消解。然后着重塑造了“花木兰”这样一个双性同体的艺术形象,她既替父出征,英勇杀敌,同时又在军中建立了家庭,生儿育女,是一个有着复杂而混淆性别的女性形象,体现了汤亭亭对父权制社会的挑战,对性别二元对立的消解。通过对《女勇士》的女性主义解读,认为双性同体用消解性别二元对立的方式去消解父权中心,是对人类历史形成的两性间对立、冲突、压迫与反压迫关系的反拨,双性同体的“女勇士”成为后现代女性主义所推崇的完美的“人”的代表。 相似文献
9.
针对《女勇士》中女性形象刻画上所表现出的自相矛盾现象,解读汤亭亭作为女性作家的女性主义策略和作为华裔女性作家的创作困境。重点分析学界对《女勇士》中女性形象自相矛盾的误读,指出汤亭亭的创作由于受到自身特殊身份和处于特定历史时期的限制,其创作思想未能摆脱西方二元对立的束缚。 相似文献
10.
刘玉环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3):97-99
运用第三世界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女勇士》中华裔美国女性同时遭受的种族压迫、性别压迫和阶级压迫,从而证明美国女性主义在分析华裔美国女性境遇时的偏颇,指出华裔美国女性在追求解放的过程中要同时反抗三重压迫。 相似文献
11.
基于自然和女性的密切联系及其共同受掠夺、压迫的命运,生态女性主义者倡导推翻父权制世界观,强调自然和女性的觉醒以及她们的自身价值。在《女勇士》中,汤婷婷通过揭示月兰和无名姑姑等女性悲惨命运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为读者展现了女性原则逐步丧失的过程。同时又通过母亲勇兰等角色展示女性如何从自然元素中汲取力量,从而实现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女性原则的构建。汤婷婷的和谐生态观,是建立一个生态的、可持续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类与自然、男性与女性平等相处、相互依存、和谐发展、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2.
“他者”的误读:《女勇士》中“鬼”的意象的重新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华裔作家之一汤亭亭的代表作《女勇士》中关于"鬼"的(ghost)描述是一大特色。关于"鬼"的文学意象的解读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不乏一些误读,认为"鬼"的描述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丑化。本文试图重新解读,说明"鬼"是美国华裔对于母语文化的疏离,汤亭亭在作品中反复运用"鬼"这一意象也是华裔美国人抗争不公平待遇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分析指出,《女勇士》作为美国当代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代表作,表明了双重族裔身份和双重文化背景的华裔女性在寻找个人身份位置时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汤亭亭所塑造的华裔女性形象既是她自身的真实写照,更是华裔女性成长艰辛的真实写照;汤亭亭的《女勇士》既表达了她的女权主义思想,更加表达了为她们争取话语权的渴望,以及在跨文化、跨国界、跨民族的基础上和谐相处、平等交流的愿望。 相似文献
14.
郑海霞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96-98
《女勇士》是美国华裔文坛的佳作,意蕴丰厚,提供了多元解读的可能。其中,可以从女性主义批评出发,剖析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探索其"从没有自我的自我中寻找自我"的主体性建构的艰难历程和不同的轨迹。 相似文献
15.
刘子敏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0):152-154
本文主要研究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在《女勇士》一书中如何在母语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夹缝中艰辛地探寻自我身份;指出她从每个角色的塑造入手,以"沉默"和"言说"作为标志性的主词,意在暗喻她自己作为一名华裔女性作家,在族裔妇女话语权缺失的美国白人主流文化氛围中,从沉默到最终获得话语权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张鲁宁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4):63-66
美国当代作家汤亭亭在《女勇士》第二章《白虎山学道》中以中国传统故事中的花木兰为原型,通过融入中西文化元素塑造了一个现代“女勇士”形象,集中展示了她作为华裔作家的跨文化叙事策略。汤亭亭在《白虎山学道》中通过对于圣经、佛教和道教典故的改编和移植,在文本中建构了融汇东西方不同宗教文化的跨文化空间。跨文化空间的构建和“汤氏花木兰”形象的塑造不但在文本想象层面实现了男性和女性的性别对话,同时也传达了作家对于消解现实生活中以男权主导的性别对立模式的诉求。 相似文献
17.
受福柯、德里达等人学说的影响,女性主义的最新发展形式克服了传统女性主义的弊端形成了后现代女性主义,其推崇的权利—话语观、反二元对立,并对男女差异的新的阐释,深层挖掘了女性受歧视、受压迫的根本原因,从而为女性主体建构拓展了新的空间。《女勇士》塑造的新的"花木兰"形象虽然迥异于中国传统文学中的花木兰形象,但它在建构女性话语权、颠覆男/女二元对立范式及以女性自身体验来建构女性主体等方面体现了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理论要旨。 相似文献
18.
莫翠华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4(1):57-61
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是一部少数族裔女性成长小说。在女主人公成长过程中,她必须面对来自种族主义、性别歧视以及社会阶级等方面的多重压力,因而她的成长过程非常艰难。作家通过使用多重叙述视角、后现代复调叙述与拼贴以及将成长与反成长叙事并置等手法,再现了少数族裔女性成长的复杂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成长小说这一经典模式。 相似文献
19.
董学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9,(9):71-72
华裔女性,是一个重要的海外华人群体。本文以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为文本,以“沉默螺旋”理论为分析工具,重点分析了华裔女性话语权及其表达方式的变迁,力图揭示出华裔女性“柔顺”性格形成的社会动因和“沉默”中华裔女性的精神生活状态。这对于研究中华文化在异域的传播变异和华裔女性社会地住的变迁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汤琳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2):63-66,75
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代表作《女勇士》展现了为传统男权所压迫的中国传统女性、为美国霸权文化所压迫的二代华裔移民女性和作者理想的美国华裔女性三类人物的命运,在男性话语和欧美话语双重压迫下以"错位的自我"进行妥协与让步,最终自我建构了理想的美国华裔女性的女勇士形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