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宋汴洛都城文化浅析马华民洛阳、开封都是中国著名的古都。在我国历史上,洛阳被誉为“居天下之中”,“咽喉九州,阃域中华”①的九朝古都。开封先后也是七朝古都。清代顾祖禹谓“四通五达之郊,兵法所称衢者是也”,故“当取天下之日,河南在所必争”。③洛阳、开封在...  相似文献   

2.
两宋王朝从巩固封建统治出发,比较重视河道建设。正如北宋时张方平所说:“今日之势,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漕运以河渠为主。”尤其是两浙财富,朝廷依为命脉。“两浙之富,国用所恃,岁漕都下(今河南开封)百五十万石.其他财赋供馈不可悉数”。这些都要依赖江南运河源源不断地输出。南宋时“京口当南北之要冲,控长江之下流。自六飞驻跸吴会(指杭州)。国赋所贡,军需所贡.聘介所往来.与夫蛮商蜀贾、荆湖闽广江淮之舟.凑江津,入漕渠,而迳至行在(临安),所甚便利也”。因此,宋朝政府对河道建设是非常尽心的。例如“以塘潴水,以坝止水。  相似文献   

3.
宋代开封饮食生活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开封饮食生活的历史考察姚伟钧北宋时,开封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中外贸易枢纽,城内商行林立,酒楼饭馆鳞次栉比。《东京梦华录》称:“集天下之珍奇,皆归于市;会寰区之异味,悉在疱厨”,可谓是中原饮食文化的鼎盛时期,在中国饮食史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  相似文献   

4.
北宋东京城的营建与布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封与西安、洛阳、北京、南京、杭州并称为我国的六大古都。因为历史上它曾是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与金的都城,所以开封又有“七朝故都”之称。而在七朝之中,北宋在此建都时间最长,从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到靖康元年(1126年),达一百六十六年之久。由于赵氏政权大力的经营,它成了北末一代的政  相似文献   

5.
宋初倡导“名节”的思想在张齐贤那里得到了明确的贯彻。他宣讲的“忠义”观念成为宋代政治文化的核心规范意识。“忠义”作为一种思想规范对相当广泛的社会层面产生着约束力,成为传统社会士大夫阶层共同的心理定式,使之由过去对功名的孜孜追求,转向道德精神的弘扬。北宋立国之后,“忠义”作为政治思想的基本原则和政治道德的主体形态,在新的时代情境中得到了特别的强调。张齐贤的政治治理思想,体现在地方治理和对外谋略两个方面,而在此两个方面他都践履了自己所倡行的“忠义”理念。  相似文献   

6.
北宋定都开封长达168年之久,人口逾百万,是当时世界东方的大都市.但是,在北宋以来的千余年里,总有人士大谈定都开封之弊,认为应迁都于有山川之固的长安或洛阳.事实上,长安与洛阳在唐安史之乱之后,均遭到了很大破坏,已失去了建都的客观条件.而开封从隋代即已崛起,并随着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迅速发展与繁荣,北宋建都于此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北宋的"冗兵"之弊,甚至最后灭亡,与定都开封无关.  相似文献   

7.
北宋漕运发展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时期 ,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漕运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漕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统治阶级的重视为漕运大开绿灯 ;造船技术的进步又保证了漕运业对漕船的需要 ,在诸因素互相作用、影响下 ,漕运业不断推进。漕运业的发展是历史前进的结果 ,是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促进了北宋漕运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开封犹太人生活习俗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开封犹太人生活习俗考刘五书犹太人最迟于北宋就来开封定居了。最盛时曾达三四千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于被同化而“销声匿迹”了。相比之下,世界其他地区的犹太人,无论怎样受到迫害、驱逐、屠杀,都顽强地生息繁衍着,甚至日益强大;唯独开封犹太人情况迥异。这种现...  相似文献   

9.
最近很多新闻爆出,各地方政府都在进行千亿甚至万亿规划,比如湖南长沙、河南开封等等。其中最有意思的是河南开封,开封欲将开封市老城区改造成近20平方公里的实景人文旅游胜地,重现北宋“汴京”时期盛景,同时要建设一座工业化新域。实现这一宏伟工程的仅拆迁费用就要支付至少1000亿元。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最早也是唯一记录《清明上河图》的《向氏评论图画记》一书,是北宋末期的著作。《清明上河图》创作于北宋后期的开封,是北宋时期新型城市形成的产物,靖康之难中被金军掠夺至北方。该图的创作、流传颇具传奇色彩,而它的世界影响更是无与伦比的奇迹,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文化、精神效益,如开创模仿热潮,成为风俗长卷的代表和市井繁华、全景式作品的形容词,衍生品成为经典的文化产业链,代表国家走向世界,成为当代和谐城市的代表等。这种独特的"《清明上河图》"现象贯通古今,最大限度地弘扬了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11.
在辽朝立国期间(907-1125年),东北亚各国出现新的政治格局:即辽朝、北宋、西夏和高丽、日本五个国家并存,构成当时“五国三方”的态势。北宋成为当时经济和文化两方面发展的代表;辽朝成为在政治和军事上领先的典范;西夏与之形成三角关系。三方似乎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并呈一体化趋势。它们对中国历史乃至东北亚地区均做出重要贡献。高丽依据自身需要使中国文化渗入本土,推动了各方面的稳步发展,在东北亚各国关系中起到重大影响。日本在努力调整各方面政策,以适应新的形势,孕育着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党项族,又称“党项羌”,是中古时期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古老游牧民族。在公元十一世纪至十三世纪中,曾建立起一个以党项族为主体,包括有汉、藏、维、蒙古等族的多民族政权,国号西夏,先后与宋、辽、金政权鼎足而屹立在中国土地上。在这些鼎足分立的政权中,论版图,它比北宋、南宋、辽、金等政权小;论人口,它比北宋、南宋、辽、金等政权少;论财货,它比北宋、南宋、辽、金等政权贫乏。然而,其立国时间,却比北宋、南宋、辽、金各朝的时间都长,而且,在其立国的两个世纪中,总是以一个军事强国的面目出现,南侵宋,东败辽,与强大的金王朝也时战时盟,相持  相似文献   

13.
辽王朝对外政策是灵活多变的。辽王朝的劲敌是北宋主朝,听以它的外交政策重点是与北宋的关系。对周边其他诸国的关系,视与北宋的关系而定。跟西夏有时联手制宋,时而又彼此冲突:与高丽和平交往,有时又恩威并用,目的是为了断其与北宋的联合。立国初期,辽太祖、辽太宗等几帝,主要奉行对外扩张政策,以便不断扩展其领土。辽太宗时不仅吞并了燕云十六州,而且把其势力扩展到黄河南岸。其后几帝又大有统一全中国之势。可是到圣宗以后,经过与北宋二十多年的战争,认识到其实力还不足以能实现大一统的目标,所以与北宋签订了“澶渊之盟”。从此虽与周边诸国有时也兵戌相见,但是,基本上奉行了一百多年的睦邻友好的和平外交政策。因此,在与北宋、西夏三国鼎立的形势下,辽王朝能立于不败之地,雄踞大半个中国达两个多世纪。  相似文献   

14.
中国漕运因其规模大、牵涉广、事务繁、耗费巨、延续时间长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独特的社会现象。它是以封建集权政治为母体 ,以封建自然经济为土壤的封建产儿 ,同时也是中国封建政权存在的物质基础 ,被视为“天庾正供”、“中国大政”,备受历代统治者的重视。我国古代文献对漕运的记述史不绝书 ,有关漕运制度的著作更是鸿篇巨制。但是 ,从总体上看 ,漕运研究在学术界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 ,多局限于断代漕运 ,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足 ,尤其是缺乏对漕运的宏观把握及其社会意义的总体研究。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吴琦…  相似文献   

15.
古城的光荣     
六朝古都开封,随着岁月的流逝,历经人间沧桑。北宋的东京曾以繁荣名冠于全国;然而多次惨遭黄河的侵袭,她又变成了频临衰落的沙城。直到红旗飘扬在古城头的时候,才获得了新生。  相似文献   

16.
北宋时期中原地区城镇体系的组成,主要是以首都为中心,各沿河州府为基层的一套城市系列为组群。北宋时期的开封是当时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因此,研究北宋时期开封在中原城市体系中的职能,为现今中原城市群建设提供宝贵的历史借鉴经验,对于提高开封的城市化进程也有同届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唐宝历二年(826),洪州开元寺僧善信进入随州大洪山,其所建庙宇在唐、五代和北宋三度得到赐额,即“幽济禅院”“奇峰寺”与“灵峰寺”。北宋徽宗朝灵峰寺革律为禅并更名为“保寿禅院”,绍圣元年(1094)曹洞宗传人大洪报恩奉诏住持,开启了两宋之际曹洞宗复兴的历程。在大洪报恩、芙蓉道楷等住持的建设下,保寿禅院虽然经历战乱和禅宗内部的变化,但大洪山一度成为曹洞宗的传法中心,推动了南宋曹洞宗的振兴。南宋后期曹洞宗再度陷入困境,保寿禅院也渐趋衰落。宋代大洪山佛教的兴起与发展,既是宋代曹洞宗由低谷走向繁荣再逐渐衰落的缩影,也揭示了宗教与朝廷、地方政府和地方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8.
古代的馆诎     
雷高林 《社区》2012,(33):59-59
馆蚀是北宋时期的京城东京汴梁(即河南开封)的酒楼里的一种面食,当时的汴梁是一座极其繁华的城市,饮食业非常发达。馏铀有馅,后来有人说它就是现在的馄饨,但通过翻阅北宋的史料可以看出,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9.
汉梁孝王封于开封质疑王遂一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云:“汉文帝封孝王于梁,孝王以土地下湿,东都睢阳”①。梁即大梁、浚仪,今之开封。自此,梁孝王封于开封之说,广泛流传。近年,有几本书也论及此事。1、《开封旅游指南》(屈春山著,中国旅游出版社,1988年4月...  相似文献   

20.
北宋三司使总管一国之财政,是最高财政长官。宋初沿旧制,三司总理财政,成为仅次于中书、枢密院的重要机构号称“计省”,三司的长官三司使被称为“计相”,地位略低于参知政事。关于三司的来源,学界一般认为起源于唐末,但并无更精确之说。因此探讨北宋三司使的渊源问题,对于研究北宋政治制度史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