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杜甫流寓两湖时期创作的诗歌,有独特的内容。安史之乱以后,杜甫暮年在两湖地区的漂泊生活和情感,两湖地区的地理和风景,以及乱后朝政和此地区民生凋敝的情况,构成其两湖诗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言及中国大革命高潮,人们言必皆称两湖,这固然不错,但却不够。1927年春夏,与两湖地区的革命运动相呼应,陕西地区也掀起了大革命的高潮。这场与两湖地区革命高潮同时而异域的革命运动,是中国大革命高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研究其革命内容与运动特点,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国大革命高潮的全貌,并从中总结和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3.
试论清代两湖地区私家刻书的特点及其兴盛原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有清一代,私家刻书现象蜂起,以刻书为荣的官宦学者比比皆是.清代两湖地区私家刻书主要有以下基本特点:仿宋元影刻之风盛行;刊刻经史著作和名儒著述是两湖地区私家刻书的大宗;丛书辑刻此起彼伏;力刻乡贤著述,编纂、刊刻乡邦文献;延请精工良匠写刻雕版;以写刻为主流.清代两湖地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清统治者振兴文教的政策和官员、士绅、文人学士的倡行,清代两湖地区学术繁荣,学术人才辈出和良好藏书风气的传承以及教育事业的兴盛和家学的发展,则是两湖地区私家刻书昌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清代两湖地区基层组织大致可分为官方组织、准官方组织和民间组织三类。准官方组织则主要包括士绅阶层与保甲组织。这些组织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博弈成为维护两湖地区社会动态稳定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5.
揭开辛亥革命大幕的骨干力量,是两湖地区组织化、军事化的近代革命知识分子。武昌首义的胜利离不开这些接受过近代教育的知识青年,而在湖北近代教育发展史上,两湖书院又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清末张之洞筹办于武昌的两湖书院不仅仅是教育领域的一次变革,更在西学东渐的风气下无形中成为了蕴育革命思潮,培养革命者的研学基地。该文分析了两湖书院及其延续两湖总师范学堂,如何引领了两湖人士创新图强的革新风气,成为了武昌首义前后的革命堡垒,对两湖书院是辛亥革命文化领域的重要策源地之一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分别在湖北、湖南两省境内,有时合称两湖平原。根据国家今后经济建设重点由东部向中部、西部转移和优先开发长江流域的指导思想,两湖平原地处长江中游,是国家重点开发地区,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商品粮基地和淡水渔业基地。本文试图对两湖平原经济发展战略问题,作一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分别在湖北、湖南两省境内,有时合称两湖平原.根据国家今后经济建设重点由东部向中部、西部转移和优先开发长江流域的指导思想,两湖平原地处长江中游,是国家重点开发地区,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商品粮基地和淡水渔业基地.本文试图对两湖平原经济发展战略问题,作一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清代两湖平原的社仓的设置与分布、仓谷来源、仓政管理等方面的特点和变化,展示了清代两湖平原地区社仓建设的基本情况,这一过程带有明显的时段性。其在基层社会的实践体现了赈灾功能的强弱。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在两湖地区的早期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功范例,它对于推动和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文章主要从以现实问题为中心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注重培养和塑造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群体、注重构筑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系统和注重保障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等四个方面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在两湖地区早期传播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从湖北发难,湖南首先响应,大义一倡,四方震动,从而一举涤荡了两千年封建的瑕秽,结束了清王朝二百余年专制的淫威。近几年来,对两湖地区的辛亥革命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然而,对两湖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辛亥革命史的研究,却相对薄弱。  相似文献   

11.
清代两湖地区私家刻书风起云涌,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私家刻书群体,取得了较大的刻书成就.清代两湖地区私家刻书群体特征主要有:其一,家学渊源的世家望族,造就了一批私家刻书群体;其二,官宦学者、名宿乡儒是私家刻书群体的主流;其三,刻书家群体的出版理想与文化追求促使刻书家群体的崛起.清代两湖地区私家刻书群体的文化贡献主要有:一是搜求、辑刻、保存古代典籍,传承学术文化;二是创作和传播优秀学术成果,促进学术文化发展;三是精刻细雕,改进提高刻印技术,促进了出版业和印刷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太平天国战后,苏浙皖交界地区的许多地方出现人口的“真空”、“半真空”状态,从而引发了战后大规模的移民浪潮,湖北、湖南两省是这场移民运动的重要迁出地。两湖移民的迁移活动从战后初期一直持续到清末,大量两湖移民的迁入,对本区的经济、文化和风俗习尚各个层面都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杜甫晚年流寓湖湘期间创作了150多首诗歌,这些诗歌所表现的爱国忧民情怀和经世致用思想,丰富了湖湘文化,并对湖湘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自杜甫后,学习和继承杜甫的湖湘诗人和学者代不乏人。为纪念杜甫在荆湘地区传播文化的伟大历史功绩,湖湘人民在杜甫生活过的地方修建了多处纪念杜甫的建筑。这些遗迹和名胜本身就已经成为湖湘文化的一部分了。  相似文献   

14.
杜甫研究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堪称显学,一千二百年来杜甫研究成果的大量涌现,学术史的内容空前繁复与丰多,成就是主要的,缺憾也在所难免。本文就当前杜甫研究界的现状,提出杜甫研究中讲求谨严治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15.
作为经历明清鼎革的文人,余怀的诗歌带有鲜明的故国之思和哀婉沉痛的风格。其诗取法杜甫,有明显的杜诗特色。本文从三方面论析余怀诗歌对杜甫诗歌的接受:诗歌内容上,对杜甫诗句、意象和诗歌内容的吸收;诗歌风格上,取法杜诗沉郁顿挫、清丽澹远、萧散自然的风格;艺术创作手法上,对杜甫律诗、纪游形式、炼句的继承。最后,结合余怀本人经历、交友情况及时代背景,探讨余怀宗法杜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自同治至光绪年间,淮盐因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而失去了在两湖地区的大部分引地。为规复两湖引地,两江总督采取了种种措施:从重税邻私到禁止川盐入楚;从川、淮分界行销到代完川、鄂饷银;从设卡辑私到设卡缴税;从加强运销机构管理到提高淮盐质量。然而这些措施却遭到了四川总督、两湖地区督抚的联合抵制。"引地规复之争"背后折射的是地方官僚集团之间的利益之争,同时也反映了盐业从生产、分配到运销、管理最终走向市场化的历史必然性。至光绪中叶,在中央政府的催促下,淮盐盐引虽然恢复,但私盐贩运依然屡禁不止,此后也一直未能彻底解决。两淮盐场遂逐渐转向垦殖。  相似文献   

17.
日本江户时期诗人林罗山在继承五山文学注重杜甫受容传统的基础上,对杜甫与医药的关系又有新的自觉的认识,他在诗文中积极接受杜诗治病的传说和杜诗中有关医药的内容,从而使他的杜甫受容呈现出不同于他人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两湖地区的矿业可以上溯远古,但是大规模、产业化的采矿业却在晚清形成.湖广总督张之洞大力举办近代实业,从根本上改变了两湖地区的工业格局,使矿业成为“湖北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湖北新政”对湖南的影响不大.湖南矿业的提振是在民国初年之后.因锑、铅、锌等矿的大规模开采,湖南一跃成为中国的矿业大省.然而,因缺乏优质的煤炭和铁矿,湖南的近代工业化严重“缺氧”,动力不足.  相似文献   

19.
杜甫的诗歌除了受到时代、家庭、个人经历的影响外,与朋友的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同样影响了杜甫的创作。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杜甫遇到了不同的朋友,每个朋友对杜甫的影响各有差别。杜甫从思想内容、风格语言等多方面向友人学习,诗歌也受到交友心态的影响而出现一定变化,因人生阶段、交往对象不同而显现出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20.
《南都学坛》2018,(2):39-44
与杜甫之前的唐人乐府诗相比,杜甫的乐府诗有很多不同。完整的故事性,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长于剪裁和细节描写,善于通过人物语言传达情境,叙事视角的多样化和场面的客体化,使得杜甫的乐府诗成就了以叙事为特长的乐府诗写作,这改变了他之前的唐人乐府诗以抒情为主基调的写作风貌。创制新题,也使得诗歌内容与题目更加贴切。而其内容上的全方位拓展,则极大拓展了乐府诗的写作范围和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