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开拓了大自然的广阔领域。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和济慈所创作的两首关于秋的颂歌《西风颂》和《秋颂》,是对同一主题的两种不同的观点。本文将试图通过分析这两首诗,找到诗人抒发的不同感悟和表达。  相似文献   

2.
卓越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一生短暂却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作品。《秋颂》作为济慈的代表作,充分展现了济慈的生态关怀。本文立足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剖析《秋颂》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探究济慈生态女性观的由来,以及《秋颂》三个诗节中所体现的具体的生态女性主义哲思。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探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代表作《秋颂》的美学特征。先探讨意象、想象力和审美三者的关系,继而分析《秋颂》中各种意象运用的独到之处,揭示意象的双重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诗论中的"滋味"说对各种体式的中西诗歌鉴赏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名诗《秋颂》历来为众多中外批评家所关注,然鲜有人运用"滋味"说这一品评诗歌的标准来论析此诗。从"滋味"说视阈对《秋颂》进行"情性"、"形美"以及"赋比兴"等方面的解读,可以另辟蹊径来探究此诗长盛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优秀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一生短暂却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作品。他的一首《秋颂》,展现了一位唯美主义诗人的创作才华和对自然的关爱。他从多个角度感受自然之美,把自然看做一个美丽和谐的整体,而且是包含人的互动的和谐整体。从分析他对自然的生态关怀入手,我们可以进一步领略济慈诗歌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诗歌篇章修辞理论,以诗歌主题为中心,分析了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的《心灵颂》等六大颂诗的诗歌结构,指出济慈的六大颂诗的结构经历了从松散到紧凑再到完美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叔本华是德国十九世纪具有深远影响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在艺术审美领域主要体现在利用美的观照和意志的暂时休歇理论来审视艺术作品.从这点出发,本文作者对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夜莺颂》进行了分析研究,从而为理解一首传统的浪漫主义诗歌开辟了一条新的欣赏途径.  相似文献   

8.
元人卢挚小令《秋景》在中国古代咏秋诗中别具一格 ,秋而不悲。英人济慈《秋颂》与之诗情类似 ,同属王国维所谓“无我之境”。对镜子隐喻的“真”的诗学追求 ,是这种相似性的重要原因。但以《秋景》为例看中国诗论的“镜子” ,是虚静、禅静的表现 ,因于情性、本真 ,内蕴群体人本精神 ;而以《秋颂》看西方诗学的镜子 ,典型、灵感的再现 ,寄寓个体人本精神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拜伦、雪莱和济慈被誉为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坛上的三杰。但在这三位伟大的诗人中,济慈却独树一帜。他的诗另有一番情趣,他的论另有一种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济慈更具诗才,他的作品尤其是《秋颂》,从中国传统诗论的角度看,则更有韵味。仔细深究一下就会看到,济慈从其人到其诗,实在是自然之造化,缨斯之杰作。济慈就是诗。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①,故胸怀大志,或心有郁结,不抒不觉其快。从这个意义上说,凡人皆可吟诗。然而,“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  相似文献   

10.
《心灵颂》等六大颂诗是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代表作,有着深刻的内容和精美的诗歌形式。本文主要研究其颂诗独特的诗歌形式及其形成过程,认为济慈在继承传统颂诗诗体和十四行诗诗体的前提下,大胆地进行了再创造,从而创作出了优美动人、灵活多样的颂诗诗体,对英语诗歌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在英国诗歌史上,介于华兹华斯和丁尼生之间的以幽默诗人身份而著称的托马斯·胡德(Thomas Hood,1799~1845)不仅创作了颇有济慈风味的《我记得,我记得》、《玫瑰花开的季节》、《秋颂》等浪漫主义诗篇,还在人生暮年创作了针砭时弊让欧美读者饱含眼泪的人文主义诗篇《衬衫之歌》、《劳工者之歌》、《叹息桥》等。通过他犀利的诗行,他和狄更斯、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一道喊出了英国社会的良心。胡德的诗触及了诗歌的不同领域和流派,其诗歌风格的多样性使得他成为他那个时代最富才华和最具影响力的诗人。狄更斯认为他"是一个强有力的人—即一个诗人所拥有的惊人的力量和天赋"[1]10。萨克雷称之为"一个真正的天才和诗人"[2]44。  相似文献   

12.
济慈是一位诗人,给读者留下了许多优异的诗篇,比如《秋颂》、《夜莺颂》、《忧郁颂》和《希腊古翁颂》等脍炙人口的抒情诗。但同时,他也试图摸索拯救人类的哲学图式,甚至还常常提出一些至今仍十分深刻新颖独到的见解。如对于想象力的绝对重视,认为“由想象力捕捉到的美的也就是真的”。在《古翁颂》中,他直接唱出了“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这样的诗句。  相似文献   

13.
浪漫主义对威廉.卡洛斯.威廉斯诗歌创作的影响持续终身。威廉斯早期在形式上模仿浪漫主义诗歌,后来领悟其精髓并发展了济慈的美学观,最后秉承惠特曼精神,从而在本土素材中发现"真"与"美"。文章结合文本分析,研究了威廉斯诗歌中浪漫主义意识不断发展的过程及其独特诗风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在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美学”与“性别”形成了一种隐喻关系,这一点在浪漫派诗人济慈的诗作中有最鲜明的体现。济慈本人曾被认为缺少男性气概,而他的诗作也被指认为存在一种“娇气”文风,缺乏力量和魄力。从济慈诗作《无情的妖女》中的骑士入手,考察诗中呈现的三个空间、三种美学与三种男性气质的对应关系,分析济慈“娇气”文风与“消极感受力”创作之间的联系,并结合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的历史文化语境,揭示济慈的男性气质焦虑。  相似文献   

15.
论文对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伟大代表叶芝的代表作《驶向拜占廷》与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伟大颂诗《希腊古瓮颂》的思想内容进行分析比较,认为,《驶向拜占廷》描写了“生命之春在艺术”的主题,《希腊古瓮颂》唱出了“艺术之美在永恒”的基调。两首诗所揭示的“生命──艺术”的不同主题在“永恒”中得到统一。这是两位诗人从悟解人生命运的角度所作出的对生之极致──死亡的赞美,也是两位诗人追求人生的自我完善之表现,是他们从诗人的思考方式出发解决人生问题的最好范例。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中国古代哲理辨析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希腊古瓮颂>和<夜莺颂>之审美理念;探究济慈的名言"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的哲学意蕴,阐释济慈审美追求的终极意趣.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作品以浪漫主义美丽意境闻名于世.具体而微的形象构思是构造这种美丽意境的内涵,"真与美的统一"原则是这种美丽意境的指导思想.而且,济慈具有独具一格的美学想像与思维,毋庸置疑,"感应"与"反面感受力"是其美学想像与思维的具体体现.济慈诗歌包括两个主流领域,即大自然与爱情,而大自然与爱情又往往相互交织,融合无间,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美丽意境在济慈的诗篇中俯拾皆是,因而不免引起偏颇之见,以为他是一位唯美主义诗人.其实,他的诗歌不仅字句、景物、描写美,而且具有更深层的精神之美,他始终不忘以美的诗篇为人类谋求美好人生的崇高理想.  相似文献   

18.
济慈爱的困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18至1819年无疑是英国伟大的浪漫派诗人济慈短暂一生中至关重要的时期。作为年轻诗人,济慈正处在个人爱情和诗歌事业的十字路口。诗名未成,却坠入了爱河.深深地爱上了“美丽端庄”的范妮·布劳恩。但从一开始,济慈就处于一种“既幸福又痛苦”的困惑之中。济慈在这时期创作的《无情的奴女》、《拉米亚》和《奥托大帝》等诗作中表现出来的爱的困惑,是一个立志献身诗艺的年轻诗人和情人之困惑、诗人不能同时崇拜诗神阿波罗和爱神厄洛斯,事业爱情两难全。这就是济慈爱的悖论“痛苦而甜蜜”的内涵,也是他产生爱的困惑的主要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浪漫主义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华兹华斯的《独自云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湖畔派”的代表性人物,他的名作《独自云游》堪称浪漫主义诗歌中的一朵奇葩。本文对这首诗的自然主题、情感与想象力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诗的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了解读,发现华兹华斯自然诗歌的一个突出特点: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人与大自然相依相伴,大自然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大自然是人类的羽友、良师和保护者,从而唤醒我们热爱大自然,善待大自然。  相似文献   

20.
来自理性王国的浪漫气息——论英国感伤主义诗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感伤主义诗歌的形成和发展、创作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作用来展开论述。感伤主义诗歌在英国诗歌的发展进程上不仅为18世纪前期的古典主义诗歌唱出了挽歌,还为另一诗歌高潮---19世纪初浪漫主义诗歌的到来吹响了号角。感伤主义诗歌为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自然过渡立下了"汗马功劳",它理应在英国诗史上享有毋庸置疑的一席之地。尽管有些感伤主义诗歌表现出病态的自艾自怨以及感伤颓废的情调,但是感伤主义诗歌中不乏传世之作,如格雷的《墓园挽歌》常被誉为英国18世纪、甚至英国历来诗歌中最好的一首,堪称"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