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文学观念的变化导致了文学创作的变化.新时期之初批判了文艺界长期以来的极左路线,呈现出现实主义回归的文学主潮.1980年代在引进国外文学思潮中,注重模仿借鉴,强调文学形式的创新.90年代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日益发达、大众文化的流行中,注重对日常生活世俗人生的描写.新世纪在关注市场、关注读者中,消费成为文学生产的主要目的之一,文学的良莠并存成为事实.回眸这30多年来中国文学发展的轨迹,我们为中国文学的成就而欣喜,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中国文学发展的某些隐忧.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人生派文学一直呈持续发展态势,以往论为人生文学,只关注五四这一块是不完整的。事实上,从五四到三四十年代,人生派文学都有强劲表现,且不断趋于成熟,显示其无可漠视的价值。由于人生派文学是接受欧洲文学思潮形成的,关注人、关注人生又是一个相当宽泛的话题,所以人生派文学还有更拓展的内涵。它有两种最基本的形态:一种是注重社会性的人生派,带有显著时代民族特色和较强社会功利色彩;另一种是主张浑然的人生的艺术,有较大的宽泛性和包容性,从宽泛意义上讲,京派文学也可纳入泛称的人生派。人生派文学已逐渐积淀成为中国新文学的一种优良传统,但因其与艺术派、阶级文学的对立,在现代中国的特定时代语境中,它既有顺利发展的幸遇,也有曲折前行的历程,甚至还有夹缝中生存的尴尬。检视其历史遭遇,对于我们深入认识、有效继承这个传统的经验是不无益处的。在当下文学由于过重私人化写作而使文学的接受形势变得日益严峻的时候,从文学关注人生、人生也关注文学的历史和现实中,汲取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3.
目前,视觉奇观对文学的负面影响在国内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文学的发展正在向其靠拢和臣服,而民族文学因为其自身创作的独特性质却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反思与批判。在文学、奇观的互动过程中,民族文学的创作宗旨与文本艺术在边缘的位置却逐渐获得主流的认可,在文学自救、再繁荣中体现出导引能力,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新旗帜。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民族意识的觉醒伴随着中国人对世界认识的变化,并且从一开始就伴随着对世界弱小民族的关注。中国文学中的韩国书写,就是关注弱小民族文学的重要一脉。中国文学对近代韩国的关注始于对其沦亡的同情,继之对其英雄的赞颂,直至左翼文学的相互观照,这其中有一条逐渐清晰的脉络贯穿其间,那便是对血性与勇气的渴望与张扬。这正是中韩两国相互观照、同气相求、平等交往的重要契合点,也是双方共同的精神滋养。  相似文献   

5.
孙新峰 《学术探索》2008,(6):102-107
西部著名作家贾平凹及其文学已经成为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毁誉皆有,纷争不断。然而,饱尝艰辛和辉煌的贾平凹,对文学的热望始终不改。贾平凹及其文学多年来一直引领着中国寻根文学、三农文学、先锋文学等的发展方向。代表着中国作家的世界水平。贾平凹及其文学激发起了陕西、西部乃至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了人们对文学的关注热情,提升了中国华文文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贾平凹及其文学的研究(简称贾学)已经成为当代文坛一门显学,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儒家积极入世 ,关注现实政治 ,强调“文以载道”的文学教化功能 ,使得中国文学充满了道德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 ,洋溢着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革命文学运动,使文学背负上了沉重的政治理念。革命作家对时代潮流的密切关注及其敏感的社会、政治危机意识,使文学的功利性要求得到充分强调,文学一度被视作政治宣传的工具与武器。革命文学运动中文学与政治的这种特殊关系,对以后的中国文学运动曾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自结绳记事以来,人类总是在数字的陪伴下生存、发展。当文学与数字联姻,文学的走势就显得极其吊诡。本文将研究方向投放在中国两个特殊的数字时代:上世纪50—70年代与当下。关注这两段极其特殊的数字化时代中文学的困境,探寻文学突围的方式,呈现两个特殊时代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精神追求,以文学的视角烛照生活,从生活中找寻文学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最终达到生活与文学共赢的态势,为颇受争议的中国当代文学再次寻找希望与勇气。  相似文献   

9.
随着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外文化交流与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不断拓展,中国与东欧国家文学交流史研究开始引起关注,沿用传统的“东欧文学”称谓,以地邻关系为纽带,将位于中欧和东南欧巴尔干半岛、曾属于相同政治体制的若干国家作为一个整体,集中探讨它们与中国文学之间的交流历史,在学理上能否成立,具有怎样的学术意义和内涵,在研究方法和阐释策略上当如何把握,是需要深入思考和首先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学传统虽然以平民文学为主流 ,但贵族文学以《楚辞》发其端 ,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独立 ,提高了中国文学的审美品格。作为异端文学传统 ,在文学发展中起到了先锋文学的作用 ,与平民文学一道 ,创造了中国文学的辉煌。贵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宝贵资源 ,有助于反思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 ,提高文学的审美品格 ,以培育我国现代高雅文学  相似文献   

11.
文学生活:当代社会转型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成民族文化传承的最重要的内容是文学经典,当下社会的文学生活成为决定民族文化的当代传承的最重要因素,关注文学生活,也是警惕文学研究的非人文倾向的重要课题。每一个时代都有其时代的阅读,其深度和广度深刻反映出时代思想的深度、文化传承的广度,也包含着时代的处境、走向等诸多问题。近百年来,当下是读书最好的时期,也是读书最难的时期,正是时代危机的征兆、缩影,也提示着时代的出路。社会的文学生活是多方面的,在社会转型时期更增添了很多新因素,包含较为复杂的矛盾。庞大的农民工队伍使得城市的文学阅读数量远超过农村,而他们阅读取向与白领阶层等之间差异的缩小,反映出当下中国的文学阅读已脱离"乡村中国"的传统,开始了其"城市化"进程。关注社会的文学生活,并非要以某种一统性组织文学生活,而要守护阅读的独立性、多样性,在保护和拓展中让文学阅读真正成为个人自由的空间。当下的文学认知度反映出文学生活处于媒介场和商业消费的巨大影响之中,更需要我们以"手工作坊"式的努力去培育良好的阅读风气。  相似文献   

12.
大学中文系是文学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中文系学生以文学为学习对象,文学阅读是他们的学业内容,也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在文学被严重边缘化的当前社会,中文系大学生的文学阅读情况如何,具有某方面的代表性。在较广泛调查的基础上获得的结论是:大学中文系学生的文学阅读数量并不很大,其中既有学生个人因素,更有学校课程设置方面的原因;大学中文系学生文学阅读的选择受时代、学校等多重因素影响,阅读面比较集中于当下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学的阅读存在较大不足。如何鼓励学生文学阅读,多阅读文学经典,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学经典,是当前大学文学教育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苏丽杰 《理论界》2010,(1):152-153
伴随着大变革、大动荡的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艺术的异彩纷呈,出现了三次大的俄侨文学浪潮,三人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更使俄侨文学卓有成效地扩大了俄罗斯文学在世界文学之林中的影响。90年代苏联解体以后,随着"侨民文学"的"回归"与其遗产的发掘,中国的俄罗斯侨民文学也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也必将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4.
1924年1月起由《小说月报》刊登的《文学大纲》,至1927年1月,共连载42章,出版时补全为46章,是中国人撰写“世界文学史”首次大篇幅融入中国文学内容的尝试,其处处关注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中的定位,是力图为当时在世界文坛处于“失语”状态的中国文学争取学术地位的时代体现,也是新文化运动者借以重估中国古代文学价值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阿拉伯文学曾对中国的诗歌与诗学发生过重大影响。印度文学对中国小说的叙事模式发生过重大影响。日本文学从中国获益良多,并发展出显著的民族特征,进而对世界文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阿拉伯文学、印度文学和日本文学是中国学者研究东方文学的三大基石,而就中国当下的国情而言日本文学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儒家文化与"五四"文学现代性的发生之间存在内在联系."五四"时期无论是对于"人"的追崇还是对于现实引发的关怀,都使"五四"文学在一种时代的历史现实背景和西方文化思潮的中击下,走向了一条富于中国特色的现代性文学发展之路.除了对"人的文学"的发现外,儒家文化对于现实的关怀使中国现代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在面对日益更新改变的活生生的现实面前熔铸了更多更复杂的关于历史、现实和人性的思考.这也产生了中国现代文学两个鲜明的主题具有个人话语模式特征的"人的文学"和关注现实的启蒙的文学.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宽广的视野重新审视了当代文学的"文化寻根"思潮.我们看到,所谓的"寻根文学"根本不只是发生于八十年代短暂的文学思潮,而是持续近二十多年的泛文化寻根思潮,而其中被忽略了的少数族裔文学的文化寻根,尤其值得关注.少数族裔寻根文学与汉族寻根文学在延续的时间、涉及的范围、思想内容、语言特质等方面,都具有相当的差异.但两者则共同表现了二十世纪末叶以来中国文学、文化所面临的社会转型的特定语境与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初期,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史家,既有着西方的文学视野,同时由于他们所观照的对象的特定性,又深感中西方文学的巨大差异,从而在书写中国文学史的过程中,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关注中国文学的民族特性,从探究中国文学内部特殊的发展演变过程、外部制约因素,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等的关系,文学的解读和传播,文学的空间性等方面彰显中国文学的特征。从中可以考见这时期中国文学史的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国力与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形象的塑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热议,并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层面.中国形象的塑造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在综合国力中形成了明显的短板.中国形象的塑造需要文学的参与,文学在中国形象建构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3W:华文文学的学科基础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外华文文学学科要走向成熟,必须更好地解决三个基础性的问题,第一是弄清楚海外华文文学要研究些什么,第二是明确由谁来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第三是搞明白为谁而研究海外华文文学.海外华文文学,不能当作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部分来研究;相反,要关注它的既不同于中国文学而又介于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之间的那种身份,以及这种身份所包含的海外华人面临中西文化冲突时如何从自身的生存经验出发融合中西文化矛盾,从而获得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的独特经验.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主体存在着差异,所以包容的态度和宽容的精神十分必要.研究者要意识到各自的局限,不能包办华文文学研究.我们只能书写各自的华文文学史,所以贯彻和而不同的原则与坚持自己立场、坦率地表达个人意见这两者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