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长江三峡地区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人类起源地之一,从地理方位、自然条件等来看,这块地区是远古巴人的发源地。巴人和巴文化的典型特征或表现形态是"巴风巫韵",而巫文化最早则起源于巴人的制盐术,并与女性分不开,它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积淀产生了较大影响。在构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过程中,整个长江三峡地区都应该确立"巴风巫韵"的历史文化基础。而巫山则处于"一肩挑两头"的核心地位,因此,必须进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开发,才能使巫山真正成为长江三峡旅游的文化象征和情感归属之地。  相似文献   

2.
清扬 《天府新论》1999,(5):96-96,F003
充满神奇色彩和风光旖旎的三峡,古往今来,一直对学者文人散放出迷离的魅力。最近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三峡文化》,就是当代青年学者屈小强、蓝勇、李殿元撰索三峡文化的新著。细阅全书,作者对三峡文化提出了引人注意的独到见解,是值得肯定的。首先,此书用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为支撑,认为长江三峡是中华文明起源中的亮点之一。指出距今200万年前,中国最早的人类———巫山人就已经活动于三峡一带。历史上的三峡人为创造、丰富和发展三峡文化及中华传统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后人遗留下不少十分珍贵的历史经验和文…  相似文献   

3.
远古长江三峡文化,因河流而缘起,因舟楫而得以广泛传播与交流。千百年来,三峡舟楫在各个时期服务于这一地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不仅推动了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而且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当地人民,并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从民族来源、祖先世系、图腾崇拜论述了巴与蜀、巴与楚在文化渊源上的不同;再从行政区划上论述了巴与蜀在3000多年历史上的九分九合,分多于合;进而从文化分类原则、文化积淀原则、文化个性原则和“巴渝”二字的渊源、内涵四个方面论述了只有“巴渝文化”才能代表重庆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5.
三峡地区有着极为丰富的鱼类资源,鱼在三峡地区民众的生产生活、社会交往、科学文化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由此形成了内涵丰富、意蕴深远的鱼文化。三峡地区的古代民族多与鱼有着某种渊源。鱼与三峡地区人们的生计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它也是文入雅士、骚人墨客吟诗作对的对象。此外,鱼与三峡地区的科学、艺术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西部观察》2002,(4):24-35
巴楚之争,秦楚割据,三峡论证使万州脊梁显露光痕。光宗耀祖再百花齐放给她披上巴文化、楚文化、三峡文化的盛装。而今,她又在创建巴渝文化中延伸和拓展。  相似文献   

7.
三峡文化是以长江三峡为中心、包括重庆直辖市与湖北宜昌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内的地域文化。在历史上,三峡文化对巴蜀文化、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都发挥过积极作用。正值长江三峡水利枢纽这个跨世纪的宏伟工程进入全面建设之际,探讨三峡文化的底蕴和内核“,揭示三峡文化精神的要义和特点,对于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建设,对于中华民族的继续腾飞与繁荣,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当是显而易见的。什么是三峡文化的底蕴和内核?或者说,什么是三峡文化精神?我们认为,大而言之,可以归纳为如下四点。一、厚德载物,和…  相似文献   

8.
三峡地处中国大陆的腹心地带,其地缘优势和战略控制地位十分突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三峡特定的空间里,三峡文化孕育而生。而三峡人文精神,则是三峡文化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2010年12月3日至5日,由重庆市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委会、重庆市巴人博物馆、重庆师范大学三峡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重庆市巴人博物馆承办的巴文化研讨会暨重庆市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委会第四届年会在重庆市九龙坡区巴国城九龙园区举行。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大学、陕西、四川、重庆、湖北、贵州等地各大高校、地方博物馆、文管所等二十多个相关研究机构和单位近80余名的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与会代表围绕巴文化与重庆历史地理、巴文化与重庆及周边地区历史发展进程、重庆区域经济开发与借鉴三个年会主题展开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深入研讨和互动交流,充分体现了各地专家学者对本次研讨会学术主题的热情关注与精深思考。  相似文献   

10.
古代巴国的历史,是一部血与火的战争史。战争为巴文化的产生创造了历史前提,提升了巴文化的声誉和历史地位,铸造了巴文化的特殊品格,造就了巴人的文化精神,促进了巴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并对巴蜀地区移民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康清莲 《重庆社会科学》2005,(12):113-116,121
古三峡交通之难,难于上青天。三峡的陆路交通与其水路交通相较而言,更是难上加难,但伟大的三峡人民充分发扬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开凿了一条条道路,不仅可以作为水上交通的有力补充,而且其中所蕴含的深厚的地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蓝本。  相似文献   

12.
《四川社科界》2010,(1):54-55
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移民文化研究所宋子然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三峡外迁移民在安置地社会融合与社会稳定研究”,其研究成果《三峡外迁移民社会融合与稳定调查报告》,是在对接收安置三峡外迁移民的12个省(市)上千户移民实地调查分析之后形成的一份调研报告,  相似文献   

13.
重庆具有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它们共同为重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有:三峡文化、巴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与人文景观文化、饮食与火锅文化等。  相似文献   

14.
三峡文学是一个地理文学概念,它着重强调三峡自然和人文环境对相关文学作品的影响。三峡水库的兴建为当代三峡文艺作品增添了新的主题——移民。这种类型的作品倾向于表达三峡地区在经历这场世纪大工程时的人文变化和对立矛盾,在淹没与重建的过程中,"家园"的缺失引发了很多人文工作者的思考。小说《孔雀的叫喊》表达了作者追溯个人和历史文化家园的主旨,电影《三峡好人》更注重人文关怀,挖掘了人类共有的漂泊情结和苦难感,并试图在迁徙过程中重建自我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5.
陈娟 《南方论刊》2010,(3):96-96
燕赵文化是以古代战国时期燕赵两国来划分区域及命名的一种地方文化。陈旭霞指出“燕赵文化主要是指以河北地域为依据,渊源于历史上人与自然及其由有人们之间相互关系而形成的特定的社会结构体系,即河北大地上形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总称”。  相似文献   

16.
三峡工程外迁移民社会整合过程中的文化融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进 《江汉论坛》2006,(3):126-128
人口迁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文化迁移运动。三峡移民能否“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和谐融入安置区,移民与安置区的文化融合成为一个重要因素。外迁移民文化融合过程中既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也有许多有利条件。政府必须创建良好的文化融合的外部环境;移民和安置区居民也要改变观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文化融合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7.
萧平汉 《船山学刊》2006,(4):178-181
传统文化与司法形成三对矛盾:即公民素质与法治意识;行政与司法不分;法治与人治的矛盾。这是造成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历史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8.
《重庆社会科学》2006,(8):F0003-F0003
为了进一步弘扬巴渝文化,2006年6月7日,由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重庆师范大学主办,重庆工商大学协办,重庆市三峡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承办的“巴渝文化研讨会”在渝召开。来自重庆市社科联,云南民族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工商大学、三峡学院、涪陵师范学院、西华师范大学等各大专院校,以及远古巫文化研究学会、重庆文史馆、三峡博物馆、重厌大足石刻博物馆、出版工作协会、重庆民俗学会等各学会、协会近50名专家、学者到会。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国内学者在研究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时,多侧重从近代理性主义哲学传统去理解,相对忽视其与"文化史"的关联,这使得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文化哲学创始人维柯的历史观念间的比较研究相对落后。与国内相反,国外对马克思与维柯二人历史理论的比较研究早在十九世纪末就起航,时至今日,已经硕果累累。为更好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有必要了解维柯。首先,我们得了解马克思与维柯的直接思想渊源,即《资本论》里的脚注以及写给拉萨尔的信;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将介绍西方学者研究二人历史哲学渊源的主要成果,从中厘清马克思与维柯在文化哲学上的渊源,即人创造自己的历史、所有权的历史、辩证的历史、现实的历史、社会的历史等,以促进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多角度研究。  相似文献   

20.
民俗文化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地区的民俗文化具有民族风情多姿多彩的特色,山与水的结合的地域氛围特色,巴楚文化为主兼容多种民俗文化的特色,古朴勇敢乐于助人的特色,娱乐性、可参与性的特色.以三峡民俗文化为例,分析了民俗文化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有:对社区居民行为的观念和理念具有决定作用,对社区居民具有教育和陶冶功能,可以培养居民的社区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能够促进社区居民的人际交往与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