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新时期切实把握大学生的心理、思想现状,用正确的思想和行为规范引导大学生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价值思想体系,培养出适应改革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四有”新人,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进步。因此,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不断完善高校的德育体系,探索切实可循的途径,改进现行的德育方法,实现德育工作的目标,是值得当前高校德育工作者深思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高校德育实效是对大学生实施教育后所产生的认知和行为成果,是指德育工作者通过对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实施的德育活动实现德育目的,在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方面取得显著效果并同步实现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本文界定了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内涵,具体地分析了高校德育实效性的特点,即层次性、多样性和反复性,以期对德育工作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发展的需要,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基于这样的背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探索:教育理念创新更应观照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教学体系设计更应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教学模式变革更应促进大学生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双发展、教学手段改进更应提升大学生主体性内在激励。  相似文献   

4.
幸福是人生的主旋律,是理想得到实现的心理体验,是对人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的心理反应。新时期随着大学生生活水平的提高,幸福指数并没有随之提高。提升大学生幸福指数,是高校德育应有之义。本文试图从确立培养个体幸福能力的德育目标,创造幸福的德育过程,发展受教育者创造幸福能力三方面提出新时期高校德育应然路径。  相似文献   

5.
生命教育是一种满足个体需要,促进个体生命发展的教育行为,其内涵包括生命意识教育、生命历程教育与生命价值教育。儒家、道家和佛教文化中有着丰富的生命教育思想。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的变迁、高等教育的功利性与工具性倾向、大学生群体生存与生活压力的加大是实施生命教育的现实依据。开展生命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完善生命认知、培养生命情感和实现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6.
德育实践活动是培育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随着社会发展日益现代化,大学生德育实践在国际社会引起广泛关注。我国各高校积极探索构建大学生德育实践体系路径,实施大学生德育实践工程。通过对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中,安全健康教育工程内涵的阐述,及对大学生安全健康教育现状的分析,确立构建安全健康教育工程的原则和目标,以及构建要求和方法,对大学生德育实践体系的构建,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促进具有指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心理咨询的德育价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是反映主体与客体的一种关系,是客体能满足主体需要的有用性和积极意义。心理咨询的德育价值,在于心理咨询对高校德育的贡献满足了学校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培养的需要,心理咨询的德育价值表现为功能价值、主体价值、过程价值、结果价值。  相似文献   

8.
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是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在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统一的过程中也要更加关注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个体价值育的个体价值,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个体价值在于:增强大学生的整体性,大学生的高尚人格,帮助大学生确立对待竞争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9.
高校德育目标的建构,不是由教育者或教育管理者主观任意选择的,而是有其自身的科学依据。高校德育目标建构的基本依据主要包含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对高校德育的新要求以及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高校德育的关系这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建构起来的高校德育目标的新框架是一个由“意识形态认知与实践”、“文化认知与实践”、“个体与社会价值认知与实践”、“心理认知与实践”和“道德(法纪)认知、道德实践与道德境界”等诸多要素构成的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10.
<正>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与21世纪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是我们高等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所谓高等素质教育是对无数大学生个体的现有素质实现社会性开发和再创造的动态过程,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是实施高等素质教育的依据和内容.  相似文献   

11.
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出现的困惑、迷惘甚至是不解,应引起高度重视,注意把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走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困境,探索有效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生态道德教育是全面反思社会发展的得失而提出的新思想,肩负这项时代使命已成为21世纪高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加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高校德育的时代要求,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课堂教学有利发挥高校老师在德育中的主导作用,有利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有利于突出学生的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高校实现德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和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一项紧迫性、基础性的工作,进课堂是生态道德教育长期性的必然要求。因此,课堂教学应成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3.
当代大学生存在一系列特殊的思想困惑和矛盾。这与建设和谐社会对拥有较高智力资源优势的大学生群体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为此,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应注重大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建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思想品德教育网络体系,积极建立完善的思想品德教育载体,创建和谐社会思想品德教育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4.
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高校德育目标的达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每个个人全面发展的本质。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下,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德育工作的目标和追求,充分开发大学生的潜力,并根据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大学生时代特点,努力通过各种方法和措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文化价值认同主要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网络语言是基于信息技术发展的语言变体,是当前网络文化的表征,它折射出大学生作为主要使用群体的文化价值认同困境,这种困境从认知、情感、行为上体现出来。破解这种困境需从确立文化身份,获取文化认知,树立文化意识,提高行为能力四个维度构建个体认同路径;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层面构建社会认同路径;从构建大学生文化价值认同网络话语、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两套体系强化大学生文化价值认同的实效。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主要表现在道德价值虚无化、道德理想世俗化、道德认知片面化、道德情感冷漠化、道德意志薄弱化、道德行为失范化。社会结构变革的冲击、文化多元化以及大学生自身特点是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的重要根源。重建大学生道德信仰,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标准,以共产主义道德信仰为核心内容,加强传统道德规范教育,处理好传统道德信仰与时代要求的关系,关键在于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转化与内化。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道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虚拟社会的主力军,其网络道德问题尤为突出。高校应加强对此问题的重视,认真梳理并研究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经梳理和研究,当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存在认知偏差、情感冷漠、行为失范等问题。高校德育应明确网络德育内容,创新网络德育方法,拓宽网络德育途径,以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和引导,帮助其养成科学、文明上网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18.
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作为后现代主义的社会文化思潮,不可避免地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作为高校德育,必须在合理地吸收和借鉴后现代主义思想合理元素的基础上,有机地促使德育内容由单纯地注重道德知识传授向关注情境与情感效应转变,使德育目标由"完人教育"转向关注个性发展,变德育途径由单方说教为互动式道德对话。  相似文献   

19.
当代大学生道德养成中存在的问题有:个人意识浓厚,社会责任缺乏;功利意识泛化,价值取向扭曲;个人追求强烈,理想信念模糊;参与意识强,自律精神差;社会公德淡化,诚信意识欠佳;道德知行脱节。其原因在于社会转型的时代产物、教育体制固有弊端、大学生自身弱点。为此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设高尚和谐的校园文化,注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  相似文献   

20.
从价值取向及价值定位上分析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趋向多样化,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大学生的价值定位趋向于个性化,价值观表现为差异化。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因素来自社会、学校教育、现代家庭教育及大学生自身因素等方面的影响,高等学校正确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必须通过加强道德的全方位建设,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大力宣传先进典型,注意发挥榜样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等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