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浅议许渊冲"三美论"在唐诗翻译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美论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最佳标准。本文从意美、音美和形美三个方面,比较了许渊冲和其他译者在唐诗翻译上的经典译本,得出三美论对于中国诗歌这种特殊文学形式的翻译具有很高的指导性,同时也对诗歌翻译理论有着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根据许渊冲的“三美论”,分析王佐良译的《西风颂》在传达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三方面的得与失,探索如何更好地实现诗歌翻译的“三美”,以期对诗歌翻译能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3.
许渊冲先生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美"观,即翻译诗歌理应传达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本文从"三美"观理论对其翻译的《春望》进行解读,分析说明其"三美"观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的运用和体现。  相似文献   

4.
许渊冲先生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美"观,即翻译诗歌理应传达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本文从"三美"观理论对其翻译的《春望》进行解读,分析说明其"三美"观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的运用和体现。  相似文献   

5.
许渊冲的诗译“三美”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渊冲翻译理论提出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说方法适用于诗歌翻译,这是因为它适合于诗歌翻译这种文学翻译形式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6.
黄灿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10):67-70
介绍了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所倡导的翻译原则"三美论",即"音美、意美、形美"。通过对许渊冲几首中国古代诗歌优秀译作的研究,分析了许渊冲在中国古代诗歌翻译过程中对"三美论"的具体运用,尤其是如何对"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这一要求进行实际执行。提出"三美论"是许渊冲先生翻译观的精髓,是其进行诗歌翻译所仰仗的理论基础。"三美论"有助于将中国古代诗歌所具有的言简意赅、结构整齐和意境悠远等诸多特点原滋原味地呈现给西方读者。建议广大诗歌翻译爱好者把"三美论"作为翻译实践和译作欣赏的重要视角和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7.
许渊冲不仅以质高多产的翻译实践而闻名,更以卓有建树的翻译理论建构而享誉译界.由他率先提出的翻译主张“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虽曾引发长久论争,但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和巨大贡献却不容抹杀.本文即以李商隐《无题》的几种英译本为观照,在比照分析中重审许渊冲“三美论“和”竞赛论”在古诗英译中的优长及缺失.  相似文献   

8.
诗歌翻译中“三美”的功能对等与译者的读者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渊冲提出的译诗"三美"论(即音美、形美和意美)是诗歌翻译的指导原则.文章通过列举各种实例,分析了诗歌翻译中在音、形、意三方面的功能对等,并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有时刻考虑到译文受者的理解与感受,增强读者意识,才能创造出好的译本.  相似文献   

9.
从哲学阐释学视角出发,以唐朝著名诗人柳宗元的诗《江雪》为例,分别列举三位学者对该诗歌的翻译版本,从“意美“”音美“”形美”角度分析三个翻译版本的优劣,进而论证哲学阐释学和“三美”原则在汉诗英译中的可行性。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以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和许渊冲的“三美”原则为具体标准,可以达到汉诗英译的完美境界。  相似文献   

10.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作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源头之一,受到历代读书人的尊崇。在“三美”译论观照下,许渊冲创造性地将其翻译成诗歌艺术精品,兼具音美、形美、意美。  相似文献   

11.
许渊冲翻译理论提出了"三美论"(意美、音美和形美),这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文章分析研究诗歌翻译中"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具体表现,为译者从事翻译实践和读者欣赏翻译作品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唐诗是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诗歌的精华,享誉中外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也受到好多翻译大家的青睐。许渊冲的意美、形美、音美不断成为诗歌翻译的标准和追求,在此力求运用“三美”原则,以不同英译本为例,分析和探讨译者在翻译《静夜思》过程中如何将译文做到声形兼顾、意境再现。  相似文献   

13.
诗歌意境在翻译中的成功再现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首诗翻译的成功与否.本文基于许渊冲教授的"三美"理论和阎德胜教授的逻辑翻译理论探讨诗歌翻译中的意境再现.诗歌翻译中只有再现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才能再现原诗的意境.而要想在译入语中实现这三美,又需要遵循译入语的审美逻辑.二者缺一不可,逻辑是前提,三美是内容.  相似文献   

14.
根据许渊冲提出的"三美"理论,以《江雪》的英译为例探讨诗歌翻译中审美效果的再现,指出诗歌翻译是创造性的审美再现过程。要使译诗成功,译者应该从意义、音韵和形式3个方面着手,在再现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再现原文的"音美"和"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相似文献   

15.
诗歌是内容和形式高度融合的整体,有很强的知识性、文化性和怡情性。翻译是一门高难的文化活动,而诗歌的翻译更是其中的难者。许渊冲评论文学翻译标准是:“一要达意,二要传情,三要感动。”他又将克隆论引入到文学翻译,与其近年提出的“三美、三化与三之”构成一个比较完整务实又富有创造性的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体系。若源语中的优秀特质能和生命机体的克隆一样被运用到目的语,那么诗歌“三美”就不仅可译,还能在翻译的过程中得到优化。  相似文献   

16.
"三美论"是许渊冲先生结合自己长期的古典诗词英译实践提出的翻译观点。他认为,译者在译诗过程中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即意美、音美、形美。本文将首先概述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进而结合实例对"三美论"进行论证,指出三美齐备作为译诗的理想追求很有启发性,但在诗词英译实践中也存在诸多的局限性,笔者主张在扬弃中继承和发展许先生的"三美论"翻译观。  相似文献   

17.
文学翻译不仅是两种不同语言符号系统转换的交流活动,而且是两种语言背后不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特殊表现形式.本文以许渊冲先生所译南朝诗人谢胱的名诗<游东田>为例,通过"以创补失"和"三美"论,解读许渊冲诗歌翻译中文化因素在译诗中的再现,从而论证诗歌翻译不是复制原诗,采用"拆散、重组"文化基因的移植方法可以实现以诗译诗,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三美”原则自提出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标准。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时,首先要考虑“意美”,同时要兼顾“音美”和“形美”。《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名作,笔调细腻,自然婉约,许渊冲应用“三美”原则,对《声声慢》进行了英译,其英译作品充分传达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相似文献   

19.
俄国形式主义诗学的一个重要思想是诗歌中的节奏和韵律等手段已成为内容的一部分。在许渊冲先生的翻译中,节奏和韵律则反映为“形美”和“音美”,作为前提和手段为实现“意美”服务。因此在许渊冲先生的翻译中,意美、音美、形美是一体的,形式成为诗歌话语的内容并作为手段为意义服务,使诗歌中的韵律、节奏和语义达到了统一。  相似文献   

20.
参照诗歌翻译标准从“音美”、“形似”和“意准”三个角度对柳永《雨霖铃》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许渊冲译本比杨宪益、戴乃迭译本更胜一筹,可谓是音形意三美皆俱,为古诗词翻译不可多得的佳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