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定位与体系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二级学科,围绕这一学科的定位引发的争论中反映了理论与教学科研实践之间的冲突.作者认为必须以尊重中国比较文学、世界文学与外国文学教学的现状与规律来定位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学科定位的关键是理论体系的建构,只有通过理论体系的建构,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一门学科,与其相关的外国文学与国别文学问题也才能迎刃而解.作者近年来所提出的新辩证论是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理论体系化的一种方案,有助于学科定位问题的最终解决.  相似文献   

2.
李柳枫 《云梦学刊》2011,32(3):157-158
随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的发展,关于中国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研究,近年来已成为高校中文系学生喜爱的课程。在这方面的教材,上个世纪已有1992年出版的由范伯群、朱栋霖主编的《1898—1949年中外文学比较史》,该书以时间、体裁为线索,  相似文献   

3.
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学科合并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关于学科范围的纷争。本文引入释义学视角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并进一步对比较文学学科方法与研究程式进行探讨。哲学释义学认为一切阐释都是从前结构出发,是基于前结构的创造活动。本文指出由于传统的变迁,当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人研究外国文学并不一定就是文化交流,这构成了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分野的基础。在面对他者本文时,调动他者文化对他者本文进行阐释属于外国文学研究;而充分调动前结构中的传统文化阐释他者本文,从而跨入阐释学的横向地带,在问答逻辑中达到视域融合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  相似文献   

4.
比较文学的跨界视野,不足以构成学科存在的理由。比较文学能够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仅仅只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文学对话意识。但由于它缺少特定的研究对象,所以仅仅方法论上的区别不能构成独立的学科。中国的比较文学并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存在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既不能理解为比较文学学科,也不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两个并列的学科,而是世界文学学科,它意味着,要总结世界各民族文学发展的规律与本质,必须要有跨界视野与文学对话意识。  相似文献   

5.
比较文学的发展与兴盛,既有世界文化发展的原因,又有世界文学发展的根据。因此,比较文学研究必须同时具备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的眼光和胸怀,换句话说,比较文学研究在宏观上必须具有世界文化意识和世界文学意识。这既是比较文学研究应有的理论品格和思维特性,同时又是“比较文学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样,探讨与把握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形成、发展的基本特点,对于建立一种适应于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发展的比较文学观,树立  相似文献   

6.
一、发展概况陕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六所师范大学之一。文学院由中文系、对外汉语系、文秘系及文学研究所、人文科学研究所、辞书编纂研究所组成。其前身是 1944年成立的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国文科。在 60年的发展历程中 ,中文学科产生了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在几代学人的不懈努力下 ,文学院的中文学科在全国尤其是西部地区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现有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有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 3个博士点 ,有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比较文学与美国的比较文学的不同之处在于,作为一门学科的比较文学在中国依然生气勃勃,并在中外文化学术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尽管中国的比较文学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其发展速度之快是令世人瞩目的。它迅速地进入了国际比较文学的学术视野并参与了理论争鸣,且成为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的一个重要成员。既然比较文学早在80年代的中国就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而它既与“区域研究”相结合,同时也具有跨越学科和学术领域之特征,目前它的一个重点就是中西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即使在全球化的时代,当整个人文学科都受到冲击和挑战时,比较文学在中国依然有着相当的活力,并与世界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甚至在近几年里在学科建制上与世界文学合并为一个学科。此外,国际学术界的一些前沿理论课题也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挥和拓展,从而使得中国的比较文学学者完全有能力从本土文化的视角出发参与国际性的理论争鸣和对话,并发出日益强劲的声音。  相似文献   

8.
比较文学是20世纪新生的一种跨越民族、语言、国家和文化边界的文学研究.在比较文学一百多年的学科发展史上,“跨越”是比较文学学科扩张的一个显著标签,既包括比较文学发展早期对于语言、民族、国家边界的跨越,也包括其后发展过程中对于文学边界的跨越.与之伴生的是比较文学的“危机”,其核心是如何科学地定位比较文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而解决比较文学的危机之道,则是比较文学研究范式及发展方向的“转向”,其中两次重大的转向就是从早先的文学史研究转向诗学研究,以及自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由比较文学研究转向比较文化研究.“跨越”一“危机”一“转向”构成了比较文学百年学科发展的中心线索,其揭示的比较文学学科边界的移动性质,在给我们当下判断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的激烈论争带来了困难的同时,也无疑为我们理性地看待比较文学未来学科发展走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江汉论坛》2005,(11):144
饶芃子,文艺理论家,1935年生于广东潮州。195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1958年调暨南大学中文系任教,曾任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副校长、学位委员会主席,广东省社科联副主席、广东省作协副主席。现为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顾问,广东省中国语文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文艺理论研究会会长,广东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家教委高校人文、社科“八五”、“九五”规划项目中国文学学科专家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九五”…  相似文献   

10.
从构建中国特色比较文学学科体系的角度,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比较文学的定义问题,需要为比较文学寻找到一个基本共识。跨国别的文学研究,便是这种基本共识,而且是比较文学定义的充分必要条件。其他的如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只是比较文学定义的必要条件,是以跨国别文学研究为前提的。比较文学不能仅仅是一种文学研究,它还理应是一种文学形态,这是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本体论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新界定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翻译文学作为链接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中介和桥梁,就是一种文学形态,即比较的文学形态。在跨国别的前提下,翻译文学可以成为比较文学的主要研究对象。重申跨国别的文学研究,可以使比较文学的定义明晰化,并有助于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神话、超越中西二元论模式,有助于解决中国文学“走出去”所涉及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1.
学科命名的方式与意义--关于"跨区域华文文学"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俊先生提出用“跨区域华文文学”的概念取代通行的“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的概念,但我认为“跨区域华文文学”的概念所涵盖的范围应该不限于“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领域,它应该是中国文学(含中国大陆文学、台湾文学、香港文学、澳门文学)和跨区域华人文学(中国以外地区的华人-华裔文学)的总称。就学科而言,“跨区域华文文学”应包含“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比较文学及世界文学”两个二级学科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在极少数出身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比较文学学者中,胡良桂是有代表性的一位。十余年来,他在为中国比较文学事业所做的贡献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在比较文学原理研究上,他建构了自成一家的“世界文学”体系;二是在具体实践中,他自觉地运用“平行一贯通”法,超越了“X比Y”模式的局限,发现了诸多世界文学的规律;三是他揭示出比较文学精神的内核:“世界眼光”。  相似文献   

13.
方顾玮 《江淮论坛》2013,(6):157-162,177
回顾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比较文学学科正在批判、吸收、继承中进行整合与超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科形态,这就是走向文化诗学视野的比较文学形态,在这一过程中,“和而不同”是文化诗学理论建构的基本方法,而从比较、对话到融汇则是文化诗学理论建构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4.
梁沛 《南方论刊》2008,(1):100-100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研究“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发展规律的学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与文秘专业的必修课,主干课。它的基本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揭示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轨迹,探索新文学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培养学生“史”的宏观视野,同时,又培养学生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解读能力及良好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的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呈现出一系列崭新的面貌和动向。新的文化现实与学术理念,既给从事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及比较文学研究的工作者提出了理论挑战,也提供了新的学术机遇。为联合广东全省高校的文学批评力量,总结近年来广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及比较文学研究的实绩与问题,回应当下各种新进的批评理论,进一步扩大广东文学批评在全国的影响,暨南大学中文系与广东省作家协会文学评论委员会、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文艺理论专业委员会、比较文学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的“广东省高校文学批评工作者座谈会暨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文艺理论专业委…  相似文献   

16.
邹建军 《江汉论坛》2012,(1):109-114
当代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者在对比较文学的认识上存在四大误区:异同论、学科论、比附论与扩展论。比较文学学者要注重解决以下五个问题:更清晰地认识与准确地理解中外文学特点;探讨其他学科的发展对文学所产生的影响;建立具有整体性的世界文学观念;建立与完善面对世界所有民族文学的共同诗学,为文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为世界各民族文学与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建立平台。只有有效地回答与解决了这样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中国比较文学学科才能迎来开阔与自由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比较文学作为一种跨越性的文学研究,其产生有赖于“人类意识”和“世界文学”观念的形成,但全球化会使“人类”和“世界”都染上西方色彩。中国比较文学在不断“西化”的过程中,虽然得到了一些新的养分,却失去了较多自身特有的一些东西,失去了自己原创的民族化的声音。传统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可以说都是建立在西式背景上的,当比较文学研究在整个知识质态、谱系上都是西方的时,中国比较文学也就没有了自己的文化之“根”。面对比较文学的无边与无根,寻根就是寻找存在的家园。跨文明研究,着眼于中西文明冲突、对话与交流的跨越东西方文明的研究,将是中国比较文学乃至世界比较文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跨越东西方异质文明的研究,这将是比较文学从危机走向转机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全球比较文学研究的一次意义深远的战略性转变。  相似文献   

18.
文学研究工作的方法、观念和目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在生气蓬勃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关于文学研究方法的探讨,早已引起了不少学者的注意,显示他们对于过去运用的文学研究方法重新进行思考,对其中某些片面的、单调的、庸俗的、概念化的、模式化的因素,产生了怀疑和否定的见解,深感这些陈旧的因素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了,渴望着去寻找新的方法。 最近两三年来,又出现了两次对于文学研究方法较大规模的探讨。第一次是不少学者对比较文学研究方法普遍引起了重视,显示他们要求在文学研究的领域内开阔视野,力图整体地去掌握文学现象,在宽广的比较中寻求它们内在的规律,因为“比较文学就是意识到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的统一性,以世界的眼光去研究一切文学”(魏莱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契合了文学研究工作应该面向整个世界的强烈要求,这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正> 一、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序幕比较文学在中国,非自今日始,但也不是“古巳有之”。有人把我国比较文学的历史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甚至把孔子也说成是一个比较文学家,这种重视我们祖国文化传统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却不符合历史的事实。从严格意义上说,把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计划、有目的地研究是近几年才开始的事(但也有的认为始于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有的认为始于七十年代末)。但从广义上说,把中国文学研究课题与外国文学参照对比研究,有意识地介绍外国文学来影响改革中  相似文献   

20.
世界文学意识在比较文学学科的形成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世界文学视野又是比较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在美国建国之后,以朗费罗为首的新英格兰文学团队直接融入到全球化的潮流,接受异国文学影响,形成自己的文学特色,这些都是美国文学200年来繁荣发展的前提。朗费罗的世界文学视野与比较文学意识为美国比较文学萌芽发展夯实了基础,强化了美国知识分子对文学的世界性的认识,促进美国比较文学学科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