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文化差异对于语言运用会产生显著的影响,怎样运用得体的语言有效建立起身份认同,是关系文化交际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主要论述了文化差异对于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语言运用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文化差异对于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身份认同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语言选择直接影响身份的认同,在跨文化交际中,应遵循"谈话制约理论",注意身份和口语相互制约的关系;围绕"社会身份"进行语言选择;消除文化差异引起的理解障碍,这样才能表达得体,提升自己的社会形象,从而获得交际双方以及社会的认同。  相似文献   

3.
飞速发展的现代通信技术和全球一体化进程使跨文化交际活动日益频繁,在交际过程中,交际者如何选择自身的身份定位对跨文化交际有着重要影响。总的来说,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文化身份的定位共有三种选择:坚持原有文化身份;改为异文化身份;超越两种文化的国际人身份。人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决定了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的正确文化身份定位应该是创造性地坚持原有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4.
协商与抵抗:文化身份视角的新闻编译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化身份是一个文化群体成员对其自身文化归属的认同感,为跨文化语境中编译者主体对原作新闻的理解预设了一种“前理解”。在英汉新闻编译中,特定文化身份认同作用于话语转换实践,决定了协商式和抵抗式编译策略的选用。  相似文献   

5.
人称代词的使用有助于交际身份的建构。英语专业学生文化写作语料表明:跨文化交际中,学生们频繁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凸显群体身份;侧重于描述自身的直接体验,描述较为主观,内容缺乏代表性;读者意识缺乏,没有明确的交际对象和意图,无法恰当地建构自己的文化身份。研究跨文化交际中英语专业学生文化身份的建构,有助于评估他们的跨文化语用能力,能为开展英语写作教学改革和构建跨文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主体如何选择自身的文化身份会对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产生重要的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并不要求交际一方完全放弃自己原有的文化身份以迁就另一方,而是要在确立本民族文化地位和特征的前提下,通过交际手段建立一种新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7.
跨文化交际称呼语的研究不应该局限在不同语言使用者刻板的文化差异的比较和描述上,相反研究关注点应该是交际的双方(无论是持不同语言者,还是同种语言者)如何在动态的交际过程中协商和构建相互的身份,并且如何在这样动态的过程中产生他者化,同时,对于这个社会通过媒体、专业或日常话语再现的偏见、刻板印象、预设、他者化、文化本质主义等保持敏感和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外语学习以及与外来文化的接触,对学习者文化身份具有直接影响。外语学习者呈现中西文化冲突、对新文化身份的反思、操作、以及作为问题解决探索者的“CROSS”文化身份特征。在大学教育特别是大学外语教学过程中,以“GLOBALIZATION”模型构建学习者新的文化身份,有助于培育其国际视野和全球化思维、有效提升外语交际能力、拓展专业知识技能、更加注重文化背景、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热情与抗挫折能力、文化差异校正能力、保持与弘扬传统中国民族文化能力等综合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9.
文化逆差是当今跨文化交往中众多劣势文化所遭遇的境况。文章撇开经济因素,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剖析这种失衡的文化交往。文化逆差的产生源于深刻的文化心理,是未能解开‘体用说’的羁绊,也是追求文化资本的结果。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逆差造成了文化语境的断裂和文化传承的中断,弱势文化的逆差也直接关系到其文化话语的获得和文化身份在全球化语境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本文指出,社区身份的认同是因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不断被塑造的一个动态过程.“帕西傣”在社会生活中,通过阐释自己的历史,在保持和运用风俗传统过程中将自己与邻近的傣族社区区别开来,并由此构建出“帕西傣”的社区身份.此例可见,对地方风俗和社区历史的诠释也是社会群体界定自己的身份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还与民族身份认同的构建相似或重叠.  相似文献   

11.
受社会心理学社会身份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启发,跨文化传播学将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发展为一个基本理论概念。唐纳尔·卡鲍尔(Donal Carbaugh),玛丽·简·考利尔(Mary Jane Collier)以及麦克尔·海克特(Michael Hecht)是三位研究文化身份的跨文化传播学(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诠释学派学者(interpretive scholars),其理论主要强调了身份认同过程中传播的中心性,身份演绎中自我和社会环境的动态互动性,以及由多重性、多维度、多变性组成的身份复杂性。总结梳理了这三位主要学者关于文化身份的理论,并进一步反思文化身份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身份研究经历了从先验先知、主体内省到社会论的裂变与转型。身份认同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建构过程,多重自我表征身份构建的理论有多种,其中类化、认同与比较是身份构建的基本环节。一体化叙事行为缩短了自我认知与自我身份构建之间的距离。自我身份构建的基本途径是叙事,自我叙事是自我身份构建的核心。从自我主观印象到形式化的描述不仅对叙事是必需的,而且是自我认知阐释的方式。基于社会互构论,采用质性分析的方法,从叙事、自我、身份进行三维重构,探索叙事在自我身份建构与认知过程中的效用。研究发现:社会认同影响自我身份认知,自我认知通过自我叙事、心理叙事和伦理叙事得以展现;离散的事件通过自我叙事构建完整的生活;自我身份建构通过有效的叙事系统完成。叙事视角的语言学概念将叙事的事件、行为、人物和相关情况与叙事者观点联系起来,叙事视角对深度分析事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尽管伊莎贝尔.阿切尔的婚姻是失败的,但是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她实现了自我身份认定。通过对这一人物的生动描写和对她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内心不断完善的探索,亨利.詹姆斯向我们展示了跨文化交际的重重艰难,并尝试给出一个合理的文化融合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强调身份的集团性、社会权利和地位等级的差异性,在发生身份冲突的时候,以他人导向的方式维护集体的面子,在文化认同上强调对历史传统文化身份的维护和对集体价值观的遵守与发展。美国的个体主义文化体现了个体对自我价值、社会和文化身份的认同,强调的是面子自我导向型。个体主义的文化身份体现的不仅是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取向,更是个体文化价值的归宿。肯定中美文化的差异,加强中美文化的互相理解和文化移情,是实现有效地跨文化交际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广州,人们日常交际使用的语言主要有普通话、粤语和其他方言。广州小学生对这些语言有着什么样的态度?使用不同语言的广州小学生如何看待"我是哪里人"这个问题?他们是否认同自己是广州人?通过探讨这些问题,可以揭示广州小学生的语言态度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动态关系,为日后语言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身份是由一系列的自我观点组成,这些自我观点是在特定的群体或角色中,通过自我归类或认同活动基础上形成的.身份具有社会性、独特性、稳定性和建构性.身份激活依赖于身份突出性,而认同身份过程主要依赖身份确认.当前身份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多重身份和身份确认失败上.未来的研究需要解决的主要是认同身份理论与社会身份理论的融合问题,以及身份确认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7.
依据身份表征理论,言语交际中交际者的身份外显为个体我、人际我和群体我。称呼语作为身份的外显言语标记,其使用和转换是交际主体身份协商的结果,是其语用身份建构与凸显的语言手段,是元语用意识调控之下元语用策略的使用。身份作为交际主体固有而重要的语用资源,发话人借助元语用意识调控,在语用平衡理论的框架下,采用身份标记语的称呼语对话语走向进行调控,力求达到语用力量与交际需要的平衡,完成即时语境中的人际交往。  相似文献   

18.
语言的认同性与文化心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所谓“语言认同”是包含名词性的“身份”与动词性的“认同”的一个概念,其实质是一种人为的文化选择。社团语境中的语言认同包括主动认同和被动认同,其语言身份的认同度与语言社团的规模成反比;个人交际语境下语言身份的认同随交际话题交集的不断增大而加强,与语言基调的丰富程度呈正态分布;这些现象是语言身份认同与民族文化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语言身份认同不仅是一个心理问题,也是一个文化问题,同时也是文化心理形成的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9.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不同文化间人际交流能力的综合体。调查显示,湘、鄂、渝、黔边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比较欠缺,对汉英语言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理论及实践知识的掌握很不熟练,必须通过加强文化身份的定位等一系列措施达到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协调个人和社会群体身份的中介,身份是在交际互动过程中通过语言不断地调整构建而成.新疆回族以汉语作为交际语,但在族际交往时,新疆回族人一般借用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并使用一些回族化了的汉语词汇.新疆回族人主要通过这种混合语来完成民族身份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