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新媒体时代公众具有更多的话语权,城市形象传播也打破了传统媒体时期媒体给受众“灌输”信息的现象.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集合了更多动力。在新媒体环境中,推动西南地区形象更加立体、全面的传播,应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形象植入式传播策略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技术在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利用新媒体塑造和传播城市形象应采用媒介整合、隐性传播、第二传播、分众传播等策略,融合多种传播方式,追求良好传播效果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新闻文化,以大众传媒为传播载体,以大众文化为传播内容,在城市形象的构建和推广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何运用传播手段更好地发挥新闻文化的价值,提升城市竞争力,需要城市形象的传播主体针对城市形象主体本身、信息和受众的多元性特点,选择不同的信息传播的方式和传播内容,实现城市形象的构建和优化。  相似文献   

4.
随着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信息的重要传播途径。新媒体在帮助大众方便快捷地接受信息的同时,也改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读图时代”的视觉冲击,浅阅读的文化浏览方式,文化产业的商业化气息,都在影响当代大学生文化内涵的提升。本文对新媒体时代阅读现象及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解读了新媒体对文化产生的影响,并试图寻找出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5.
楼旭东  吴霜  岳英迪 《理论界》2008,(11):150-151
科技传播受众对于科技传播效果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如何使科技传播受众接受并理解科技信息,动漫可以发挥其重要作用。本文对科技传播中的受众进行了界定与分类,并浅析了受众的现状,阐释了动漫的科技传播优势,对于动漫对科技传播受众接受心理的影响做出重点论述。  相似文献   

6.
城市形象传播:传媒角色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传媒对城市形象的传播作用不可替代,它自身具备的强大功能影响着城市的形象。本文对城市形象传播中传媒的角色定位进行分析,研究促进城市形象塑造的传播路径。认为媒体应发掘城市精神,建构城市主体文化,对内扶助城市人群形成特有的文化归属意识,对外形成良好的声誉。  相似文献   

7.
李可人 《中文信息》2021,(6):296-297
社交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以YouTube为例,本文通过目的抽样、文本挖掘、内容分析、情感分析等方法分析留学生对于我国的印象.留学生以较强的自媒体能力塑造自己"中华弟子"形象,迎合受众,客观地传播了流行现代的中国形象.普通留学生自发向在华留学生和"潜在留学生"传播了在华留学与高校生活的信息,展现了中国高校的...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是信息的社会,大众传播媒介竞争激烈。作为接受对象的每个个体,都位于大众传播的中心,使受众的个体乐于接受是信息传播的基本条件。电视传播要想在众多的大众传播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广泛的受众,必须树立牢固的受众主体观念和传播的服务意识。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一论述。受众是传播的重心受众,大众传播的对象,为信息传播过程中接收的主体,电视传播中指电视观众。他们是传播的重心。受众是电视传播的接收者,信息传播的目的地。无论传播者提供什么信息,信息所包孕的社会的、文化的,伦理的和艺术的内涵,只有在受众的接…  相似文献   

9.
国家形象的塑造,是对人们认识和评价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正面预设的塑造.作为国家政治代表的政府理念、行为以及各种机构团体、社会民众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国家的历史、文化、自然和社会环境等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重视以文化传播的方式对外塑造与传播国家形象,特别是以英文版《中国文学》为媒介对外翻译介绍中国文学精品,传播中国文化,以展示崭新的国家形象.文章着重分析建国十七年《中国文学》(英文版)对革命历史题材文学作品的选取,以及所展示之形象与时代精神,从而展示建国十七年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相似文献   

10.
信息社会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信息接受空间,同时也增大了传媒业的竞争态势,受众注意力资源的开发与争夺成为传媒业竞争的焦点。应该从受众对电视新闻的收视需求出发,在电视新闻制作过程中确立有效地满足这些需求,以取得最佳信息传播效果的具体方法及策略。  相似文献   

11.
在传播与社会转型的议题上,中外存在诸多差异.文章以国际传播学会会议论文为切人点,集中论述了健康传播与环境问题,政治、社会变革与全球传播,特殊群体与新媒体使用,新媒体与受众及效果研究,国际媒体、政治传播与国家形象,危机公关与品牌传播,文化产业、媒介政策与社会变革,区域文化传播与社会发展等前沿话题.  相似文献   

12.
《东岳论丛》2016,(10):61-66
新媒体时代,学术传播出现了诸如技术便利带来的学术传播全球化、定制化与实时化,传播与评价的大数据化、新媒体化;传播形态多样化、内容丰富化等新特征,这对学术期刊的流程、运营、监管、形态与评价等都提出新的挑战。学术期刊若能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并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切实以学术服务者的理念来推动自身功能转变,将会实现以学术期刊为核心的学术传播平台重构。实际上,在学者、学术信息、学术评价与受众共同参与建构的学术传播生态中,学术期刊作为传播者,本身即居于链接者的核心地位。强化学术期刊的这一地位,遵循关注学术需求,传播流程全程化;参与学术活动,传播过程开放化;拓展学术圈子,传播对象大众化的建构思路,才能真正建构起由学术期刊主导的学术传播平台,保持学术期刊在新媒体时代的学术影响力与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张春风 《理论界》2012,(10):177-179
城市形象塑造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文化背景下,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本文在界定文化管理内涵基础上,探讨城市形象塑造与文化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沈阳市形象调查问卷结果,提出城市形象塑造中运用文化管理对增强城市软实力,提高市民素质、改善政府管理行为等的重要意义。论文提出了文化管理应用于城市形象塑造主体和城市形象塑造过程的应用做法,对城市形象塑造中运用文化管理模式应该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包括以整合和设计城市理念体系为出发点,将城市理念具体化为并广泛传播,形成城市形象塑造全员参与的氛围等建议,旨在提高城市形象塑造效果,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4.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城市形象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通过形象片来塑造城市形象的方式,逐渐流行开来。城市形象片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在城市发展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城市宣传片得到城市规划者的重视,城市形象片的需求在不断增加。文章以榆林市为例,通过城市形象片的价值构建进行研究,以期对城市文化形象传播起到启发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闻传播的主要内容是信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信息通过载体传播出去,必须在受众接受之后,才算完成传播的过程。而要使信息被受众主动愉快地接受,信息本身及其表现形式必须能激发受众的兴趣。传播学家施拉姆认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一组双方都感兴趣的符号聚在一起,就构成传播①。虽然他是从广义上来说的,但由此可见“兴趣”是传播的重要基础。科技新闻以传播科技信息为主,因为专业性强,业务术语多,往往显得多书卷气而少形象性。接受心理学告诉我们,一则枯燥乏味的信息是难以激发兴趣而引起注意的。因此可以说,形象性是新…  相似文献   

16.
城市形象塑造战略新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代国际最新的城市管理理论 ,已将城市形象塑造和维护视为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城市形象既是现代城市管理水平高低的直观标志 ,又是城市新管理战略所追求的综合性目标。本文较系统地阐述了城市形象设计、城市形象整饰、城市形象传播等城市形象塑造战略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政府传播中新闻发布渠道的多元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菲  白贵 《河北学刊》2006,26(6):220-225
在政府传播视野中,政府作为传播者,凭借权威的、独特的社会管理者和国家意志执行者的身份,独占核心信息资源,对信息进行把关、整理和开发利用,期望达到对内推行政策,形成一致的目标和态度;对外塑造政府形象,与受众沟通,依据反馈信息调整政策。从完善政府传播效果出发,新闻发布渠道势必要以组织传播为主导,融合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以高度整合的多元传播渠道,改变以往单向的、缺乏信息反馈、忽略非组织传播渠道的状况。  相似文献   

18.
以重大事件的视角,多学科观点对城市形象的塑造进行梳理和分析,并通过对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的阐述,特别是通过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之独特景观赛道设计、马拉松文化与城市文化相融合、体育赛事对促进城市基础设施、自然景观改造和政府形象的树立,以及媒体宣传对城市形象直观效果的展现等方面对兰州城市形象的塑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认为体育赛事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和城市发展的推动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和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信息论是研究信息的本质,并用数学方法研究信息的计量、传递、变换和储存的一门学科。信息与传播的关系较为密切。信息在传输与接受过程中的技术问题研究,对当前的新媒体传播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夏景军  李胜楠 《理论界》2013,(2):183-184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崭新的信息时代来临,各种新媒体迅速发展,整个新闻传播生态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竞争中趋向融合,新闻受众这个重要而复杂的群体也随之发生了重要变化,本文从多个视角分析总结了新闻受众在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特征,以期对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中的受众认知及新闻实践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