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长期以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未成年人犯罪也呈现出了新情况、新特点.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既有未成年人自身存在的内部原因,更有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外部原因.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必须不断完善家庭教育机制、社会预防机制、心理干预机制、媒体自律机制和司法惩教机制,共同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2.
当前,研究父母离异的未成年人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从父母离异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联性分析来看,父母离异给未成年人的心理造成严重创伤;父母离异的未成年人犯罪率高有目共睹;父母离异使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缺失、生活失去原有的稳定状态;父母离异后出现的再婚重组家庭,使得未成年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令其一时难以应付。此外,导致父母离异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父母离异给未成年人造成心理创伤是内因和主要原因,但还有诸如生理变化影响心理、"疾风怒涛"的特殊心理以及学校教育不当和社会不良环境影响等外因。  相似文献   

3.
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很多,其中家庭因素是一个重要方面。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家庭结构和家庭功能,它们各自或共同的负面作用在未成年人犯罪中有着重要的影响,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优化家庭环境,消除缺陷家庭结构的不良影响,强化家庭教育功能,实现家庭和谐,进而达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法对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指出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有未成年人自身特点、社会环境的污染、家庭教育的偏差、学校教育的不当等因素,并且提出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做好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预防工作,正确引导未成年人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最大限度地减少未成年人严重暴力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未成年人犯罪一直是刑事法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减少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研究中的重点问题。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该从根源上入手,加强家庭预防。具体而言,要保持家庭的和谐、稳定,更新家庭教育观念,采取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强化亲情教育,发挥家庭在孩子接触社会过程中的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6.
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未成年人敬畏之心的缺失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家庭和司法两个维度对未成年人敬畏之心进行培养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手段。在家庭教育方面,树立及培养未成年人敬畏之心,加强父母对于未成年人法定义务和权利的了解,从源头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在司法途径上,进一步在法院的刑事案件审判中树立未成年人敬畏之心的底限保护,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适当多使用缓刑,防止未成年人在监狱环境内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7.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未成年人经历的第一个场所、步入的第一所学校、社会化过程中的第一站。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大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远离犯罪的良药,家庭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  相似文献   

8.
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各方面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犯罪年龄低龄化、犯罪类型多元化、犯罪手段成人化、犯罪成员团伙化的特点.家庭负面影响、学校应试教育模式和社会不良风气等是构成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9.
犯罪数量增多;低龄化趋势;犯罪团伙形式;犯罪种类增多、手段更新、涉案范围扩大;是目前未成人犯罪的主要特点。这也是家庭教育功能弱化,学校教育职能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社会不良思潮和丑恶现象侵蚀等显著外因与未成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其预防也必须重视家庭学校教育,坚持全民动员,形成真正有效的治理未成年人犯罪的联合力量,共同创造一个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化体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围绕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这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和研讨,剖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新动向和原因,并以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论述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应高度关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  相似文献   

11.
目前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呈快速上升趋势,并呈现出新的态势。转型期社会加速了弱势青少年群体的边缘化倾向;社会的激烈竞争形成了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功利化趋势;不良的文化信息产品和不健康的文化环境等形成了青少年群体的亚文化,这些是当今青少年违法犯罪恶性发展的主要动因。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项综合工程,必须构筑家庭、学校、社会的三道防线。  相似文献   

12.
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江苏省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表明,社会转型时期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严峻:犯罪类型多样化、低龄化、文化程度偏低。重要的主客观诱因是:家庭的教育与关爱不够、学校教育的滞后性、社会的不良因素,未成年人尚未成熟的身心。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作为综合性的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力量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犯罪在我国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因素很多,其中家庭影响是第一位的,家庭教育的好与坏,将会影响孩子的终生。使用科学的家教方式,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取得较好的家教结果,使青少年能全面、健康地成长,为防止青少年犯罪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分析指出,我国的矫治社会工作经长期的实践形成了社会帮教、工读教育、劳动教养、社会处遇以及狱中矫治等特色实践形式。对于推动青少年犯罪矫治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研究认为在青少年犯罪问题上,应在遵循对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针的前提下,结合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推动青少年司法、矫治制度等社会工作介入机制的完善和本土化。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不仅人数增多,而且涉及面广,青少年犯罪呈现低龄化、暴力化、智能化、成人化等特点,青少年犯罪的发生是社会环境不良,家庭、学校教育缺失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因此,预防犯罪还应该注重社会、家庭、学校等因素,这样才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青少年的犯罪行为是受其犯罪心理支配的,而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家庭是导致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关键因素。家庭结构的缺损、家庭环境的恶劣、教养方式的不当等与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密切相关。因此,加强对这些不良因素的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对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的社会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青少年的犯罪率居高不下并呈现出增长趋势,特别是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越来越低龄化,然而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很多都与其家庭有着紧密关系。文章试图就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形成的影响及预防对策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更好地引导、教育青少年,预防青少年犯罪,使误入歧途的青少年得到更好的改造,重获新生。  相似文献   

18.
宽严相济的基本刑事政策构成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的基础,"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是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的本体。14~16周岁的未成年人之所以成为转化型抢劫罪的犯罪主体,是因为转化型抢劫罪属于非身份犯,转化型抢劫罪与抢劫罪可做同质性评价,司法实务中的生态环境也认可这一观点。在此前提下,依行为人暴力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轻重采取不同的出罪机制或者弱刑罚化路径,能够彰显宽严相济的基本刑事政策与"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刑事政策理念。从而,实现规范与政策的有效弥合,达到制度与理念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