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玉凤 《天府新论》2016,(3):152-156
生态诗学给诗歌传统研究以新的启示,为诗歌研究注入了活力。约翰·济慈的生态诗学观强调自然是一个活力生态系统,而人是整个自然系统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万物一样遵循时间节律繁衍生息。大自然可以给予人类以心灵的呵护与慰藉。济慈的诗歌体现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其中充满了对生态和谐的向往和渴求。济慈生态诗学观的形成有其自身原因,也有时代原因,其生态诗学观对现时代仍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
约翰·济慈研究中,批评家们面临一个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古希腊神话与济慈诗歌创作的关系。国内批评家忽略了古希腊神话在济慈诗歌创作中作用的研究。国外一些研究者虽然注意到了这一问题,但这种影响的深层原因尚未得到透彻解析。其实济慈在思想倾向、审美情趣方面与古希腊文化精神的契合,对我们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济慈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萍 《北方论丛》2006,(5):49-52
“美即真,真即美”。约翰.济慈在《希腊古瓮颂》中咏叹的这句诗一向是批评话语的常青树。关于“真”与“美”问题的思索不仅表达了济慈的艺术观,更体现了济慈的哲学倾向与美学思想。济慈之“真”是一个记号性的语言,它的意义指向情感层面,而且有唯心主义色彩。“美”对济慈来说意味着欢乐。“美”的最本质特点是“强劲”。“美”与“真”形影相随,共同在济慈的作品中展现诗性智慧。济慈对于“真”和“美”的认知经历了一个由直觉向理性的过渡,这标志济慈智慧的成熟。叩问济慈之“真”与“美”的涵义并探索“真”与“美”的认知之旅是我们理解济慈诗歌艺术的前奏,也是对济慈的审美心态的必要观照。  相似文献   

4.
王卫国 《晋阳学刊》2009,(3):128-129
闻一多一度认为诗人济慈就是诗歌的化身,闻一多仰慕济慈一尘不染的诗人品格,沉醉济慈写在水上般的诗句,羡慕济慈与天地万物通灵对话的诗歌灵感,欣赏济慈穰丽繁缛的诗风。闻一多在自己的诗歌评论文章中,每每把济慈的诗歌诗句作为对比判断诗歌诗句艺术水平的标准,以济慈提倡的诗歌美学的最高原则来评判诗歌的美学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济慈诗歌创作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习惯于把济慈框定在唯美主义的范围内,这对济慈诗歌创作是不准确的。因为即使在济慈诗歌创作唯美主义最充分的前期,仍然可见其鲜明的民主倾向;而且济慈的唯美主义是其对现实社会反叛的结果,呈现的是他与现存社会秩序对立的态度。后期的济慈力图突破唯美主义的个人主义,因而在其创作中出现了许多令人注目的新因素,它是济慈诗歌才能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英国19 世纪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诗作优美动人,闪烁着美和真的光辉,这与诗人“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的美学思想是分不开的。本文主要对散见于济慈书信及其诗作的美学思想作一归纳剖析,以便人们对它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认识  相似文献   

7.
济慈的名作《夜莺颂》,旨在揭示济慈着力刻画的贯穿整篇诗歌的复杂心情——痛并快乐着。这种挥之不去的矛盾心情正是诗人人生的真实写照。济慈短短的一生饱受贫病之苦,借助诗歌的无形的翅膀,使他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恼和忧愁。想象世界和痛苦现实的交融,使济慈的诗歌散发出一种无可比拟的迷人魅力。  相似文献   

8.
济慈"三颂"新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济慈的《希腊古瓮颂》、《夜莺颂》与《秋颂》为英国诗歌的不朽之作,本文对“三颂”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解释,其依据是以往研究忽略了许多重要事实──古瓮功能为贮藏骨灰、夜莺后面有血腥故事、《秋颂》隐藏着诗人对名画的印象,等等。通过本事探寻、文本对读和跨类比较(不同艺术品种之间的对读),以及引入“文本间性”和“缺席的在场”等概念,本文对“三颂”中“美”与“真”的辩证关系作了深入分析,从弘扬人文艺术精神的角度肯定了济慈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9.
19世纪英国浪漫诗人济慈被许多评论家认为是一个唯美主义诗人。事实上,济慈的作品不能简单地用“唯美”来概括。本文通过对他的《圣亚尼节前夕》的解读,以求对济慈及其作品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黄鹂 《南方论刊》2008,(6):89-90
济慈诗以其充满魔力的诗歌语言成为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新生时代最著名的歌者,他的颂歌犹以细腻独特、丰富生动的感觉意象而著称。本文拟从济慈颂歌感觉意象的种类及意象的组合方式入手,对济慈颂歌的意象进行结构上的剖析,从而揭示其深蕴的意象美及其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英国浪漫诗人济慈被许多评论家认为是一个唯美主义诗人.事实上,济慈的作品不能简单地用"唯美"来概括.本文通过对他的<圣亚尼节前夕>的解读,以求对济慈及其作品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约翰·济慈和艾米莉·狄金森虽身处不同的时代和国度,对美与真的追求和理解却颇为相似。在济慈的《希腊古瓮颂》、狄金森的《我为美而亡》及其他代表诗歌中,两人始终坚持独立创作,都显示出消弭身份的创作理念,济慈提出自我否定力,狄金森则表达无人与缺席;两人都对生与死、短暂与永恒的二元对立加以解构和调和,济慈描述易逝的永远,狄金森则关注永生的死亡。以此独特而相通的观念,济慈和狄金森为身份与永恒这两大谜题作出了解答。  相似文献   

13.
哥特文学的特征是野蛮、恐惧、落后和神秘,而济慈诗歌的主旋律是对美的追求.哥特文学传统与济慈诗歌在文学特征和审美追求上显然处于对立状态,济慈在<伊莎培拉>中要将这对立的两极统一于艺术的和谐中,将哥特传统的恐怖描写融入浪漫主义的理想化中.利用哥特传统又从中解脱,应该说,他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在某些方面也有败笔,或者说沦陷于哥特传统中,无法自救,致使<伊莎培拉>有光晕也有阴影.  相似文献   

14.
穆旦以"创造性翻译"为原则而译济慈诗歌。他与济慈惺惺相惜的诗才绽放,命运相近的机遇,使他以"诗"译济慈诗歌时,两个诗人的诗心碰撞,完美契合。  相似文献   

15.
济慈一生不曾离开欧洲,但他的诗歌中却有着鲜明的埃及文化的痕迹。他笔下的埃及文化再现了当时对外征伐和考古发现的文学或艺术,又是基于想象将前者与自己一直沉浸其中的希腊文化融合的产物。从英国展出的艺术品与《海披里安》和《海披里安的覆亡》之间的形象联系来考察济慈对埃及文化的消费与建构。  相似文献   

16.
济慈诗学常作为东西方学术互参的对象,王国维的“境界”论也是中西文化思想交融的产物。以叔本华的美学理念作枢纽,济慈“两个房间”说又可与王国维“两种境界”说相比照,通过阐发济慈诗论中“无思之室”和“初觉之室”与王国维诗学中“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的对应关系,或可更好地理解它们的涵义。  相似文献   

17.
闻一多是著名的浪漫派唯美主义的爱国诗人;他在艺术上有所继承,也有所借鉴。他说:“我们主张以美为艺术之核心者定不能不崇拜东方之义山,西方之济慈了。”(《闻一多全集》,以下简称《全集》、三、庚.P27)闻一多之所以服膺义山、济慈,是有其艺术观点相通之处,并非尽受其影响。或偶然的巧合。李义山诗以清词丽句著称,但又多用典故、寄托、寓意。往往隐晦难解。济慈与拜  相似文献   

18.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和济慈的自然诗都体现着诗人对于自然的认知。两者的自然观各具特色又有一定的可比性,都把对生活和人生的感受转变为诗歌,融情于自然,在所描绘的诗歌里创造着各自的禅意自然和本真自然世界,表达他们愿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愿。  相似文献   

19.
英国浪漫诗人济慈提出的审美“消极能力”与庄子的“心斋”、“坐忘”的思想,有颇多近似和可以比较之处  相似文献   

20.
论济慈《秋颂》的隐喻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出济慈是通过对自然界美的歌颂来对抗他所生活的那个肮脏的社会,从而指出"唯美主义"作品教化功能特殊的展现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