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古诗词创作在唐代出现空前绝后的繁荣景象,诗歌创作成就达到顶峰。唐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特质和人生哲理,是对青年一代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教材。通过引导唐诗诵读,能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青年一代中得到很好的传承。  相似文献   

2.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的任务,具有特殊的文化属性。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关系到提升国家整体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新疆各族人民的凝聚力。新时代,为推动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培育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优化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效果,将记忆、传承、创新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落到实处,展现良好的群众性、推广性和普及性,让蕴含在中华典籍中的文化基因和历史智慧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价值实现需要从文化认同、传播方式、文化整合等方面着力:强化顶层设计、打造经典品牌、创新传播方式、整合多元文化等。总之,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在文化润疆工作和乡村文化振兴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应该充分发挥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的重要作用,助力新疆乡村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筑牢各族人民文化自信的根基。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对中国古代典籍文化的现代阐释,构成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阐释对象的古代典籍文化产品和作为阐释主体的现代读者,进行着双向逆反交流,这就构成古代典籍文化的现代阐释活动。中国古代典籍文化的现代阐释的结果,不是简单地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更不是简单地继承或宏扬传统文化,而是现代读者能动地选择和改造传统文化,从而积极地参与文化传统的进展,并且不断地重新构建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4.
民族是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也是以文化为聚合的。民族的存在需要民族成员对其文化的传承、维护、认同,然而民族的发展与进步更需要民族成员去超越认同。这既是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难点,也是各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确立的正确视角。藏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一个更能适应本民族发展需要、更能协调环境与社会、个人与群体、精神与物质的文化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功能。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表明,伴随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便有了鲜明的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传统,进而对本民族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文化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人,…  相似文献   

5.
定分修权与宪法正义──传统权利义务观的新仁学思考杜钢建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权利义务观主要表现为定分修权的思想。定分修权也是现代宪法正义的主题。分未定,权未修,宪法正义便无从确立。传统文化虽然也注意保护权利,但更着重义务。传统文化以促进人人安分...  相似文献   

6.
城市和城市文化是现代文明的产物,集中代表了现代化过程中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最高成就。作为城市的灵魂和核心,城市文化的形成一方面依赖于自身历史文化传统的延续和不断对自身环境的改造,另一方面也依赖于大众传媒的形塑。正是在大众传媒加入之后,城市文化才更具有现代性,更符合现代社会的总体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可喜创获———评李文初等著《中国山水文化》谢长林近些年,文化热的再度兴起可以说是有目共睹。不过,相对于80年代中后期学人们对西学的普遍热衷,中国传统文化似乎更受重视了。这不仅仅表现在为数众多的出版社纷纷重新整理出版解放前面世而对今日...  相似文献   

8.
敦煌文书中的《比丘法坚发愿文》是一位宋初的西行求法僧途经敦煌,在某次法会上为归义军政权重要人物发愿祈福而诵读的文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尚未得到足够重视,且《敦煌愿文集》中录文尚有可商榷之处.本文试图对前人录文略做补正,并对其中涉及的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标榜“全盘西化”的胡适对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对于“国故”,他提倡科学地梳理;对于传统文化的糟粕,他毫不留情地弃之而后快;对于传统文化精神,他认为只有经过“西化”的洗礼后才能实现“复活”或“复兴”。用文化“函化”理论看胡适的中国传统文化观,更能认清其偏激言辞的背后对传统文化的依恋。  相似文献   

10.
墨学从“显学”到“绝学”原委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观点认为,墨子是劳动者即“农与工肆之人”利益的代表,故其主张得不到后世统治者的采纳而成“绝学”.本文则不同意这种成说,认为墨子是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变革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新兴社会力量的代表,是缔造新文化的激进派,这也正是墨学成为“世之显学”的重要原因.与儒家“法周”不同的是墨家“法夏”,利用原始文化中的博爱、互利、民主、平等、“天下为公”的精神去批判和否定礼治文化中不合理的主张与黑暗政治统治,并试图再造一种全新的文化价值体系.文章还指出,墨学从“显学”到“绝学”这一历史悲剧的原委,除了其学说本身具有狭隘的经验论与脱离实际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应从中国传统文化变迁中寻找答案,作为为新兴社会力量现身说法的墨学也正是在完成自己使命之后而遭禁绝的。  相似文献   

11.
李钢 《齐鲁学刊》2001,4(5):56-60
在社会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关注最多的问题是文化的变革。百余年来,中国传统文化被反复涤荡和彰显,在今天仍未实现真正的转型,创造出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文化。现代文化的创生不仅需要学者的努力,更需要践行者和所有国民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12.
对学生进行品德评价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操行评定法文字凝炼,操作简便,但“千人一面”。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品德测评法,具有全面性、针对性。通过比较研究,寻求学生品德评价的更直接、更客观、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任何国家的法治建设都必须以本国的法律文化为基础,否则,就会失去民族的立足的根基。法律文化不可能是一种没有传统的文化,它的建构必须是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和谐结合。儒家法律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干,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影响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并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法律观念。对儒家法律文化的研究,无疑有助于加深对中国法律文化民族性的正确认识。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对他的法律思想的研究,自然是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的重要部分。本文试对孔子的法哲学体系作一粗浅阐述,以期大家批评指正。一…  相似文献   

14.
许旭 《学术论坛》2016,(4):134-137
中华传统法文化精髓是中华法律实践和理论的历史沉淀的优秀成果,具有强烈的民族特性。近现代以来,中华传统法文化受到来自西方法治文明理念的强烈冲击,在制度层面上已逐渐消融瓦解,但制度背后的精神文化理念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一国的法治建设必须建立在本民族的习惯之上,与民众普遍的法文化相适应。因此,我们在推进法治建设过程中,必须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法文化的优秀资源。文章在剖析当前法治建设对中华传统法文化的现实需求的基础上,重点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论述了中华传统法文化中“和合思想”“仁文化”和“礼文化”“义利诚信”等思想精髓及其当代价值体现,并探讨了中华传统法文化价值转化的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择藏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民间传统文化、习俗、制度为研究对象,在藏区这一特殊的文化场域单元区块中探求法律民间实施过程中的传统与现代问题,并试图通过这一研究为更深入地了解法的民间根植以及未来的法治现代化道路寻找一个新的理论上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梁漱溟先生从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出发 ,研究探讨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特征 ,指出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基本价值内涵与取向乃基于“情理”、本于“义务”、趋归“合谐” ,在传统中国 ,法律的社会角色认定是退居其后的 ,———礼俗在上 ,道德在先。在近代中西法文化冲突与碰撞中 ,梁先生坚决主张复兴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精华 ,在此基础上合理学习西方 ,重建现世中国的法律规则。  相似文献   

17.
环绕国学与软实力这一新论题,深入探讨国学与软实力关系,有四个前提性问题需要首先予以注意:一是对国学的理解,不应作经学的狭义理解,而应作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广义理解;二是对软实力的理解,不应笼统地从文化建设来理解,而应明确地从意识形态领导权来理解;三是对传统的理解,不应只重视中国文化古代传统,还应更重视中国文化现代传统;四是对中国的理解,不应只重视文化中国,还应更重视政治中国。  相似文献   

18.
严复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杰出代表之一。他译述的《天演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一次深刻的清理,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严复是批判中国封建传统旧观念的斗土。为了拯救祖国,唤起民心,他反复表示:对传统的政教、学术及旧文化心态,“吾宁负发狂之名”,决不“更蹈作无耻之故辙”,表现出执着的勇士气概。但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全盘否定,而是在衡比中西文化异同中,“去其旧染而择其善而存之。”严复对旧文化的“旧染”,抨击是激烈的、深刻的、有意义的。现试从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  相似文献   

19.
在这个多元文化交流的时代,文化认同以其自身独特的方式继承创新文化传统,促进和谐交往,铸就爱国情怀,鼓舞人们为实现一个更自由、和谐、本真的社会而努力。  相似文献   

20.
超越自我──法律现代化与法文化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越自我──法律现代化与法文化转型周永坤法律现代化是从传统农业社会法向近代工业社会法的转变过程。由法文化学观之,即是从公法文化向私法文化的嬗变过程。从我们的祖先开始一代一代用自己的双手营造了无与伦比的公法文化。这种法文化自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与现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