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适文学改良"八事"所提出的"不用典",揆诸新旧诗的创作实践,可谓失诸片面.而五四前后以同光体、学衡派为代表的旧体诗人则对"用典"有过一番缜密而深入的思考.他们特别借鉴了宋代诗人善于学古的特点,既对近世旧诗的"用典"积习有严厉的批评,又指出诗中"用典"的意义,持论理性而平正.鉴于同期的西方诗论中,"用典"已成为诗的一个重要元素,重新梳理五四前后这番关于诗之"用典"的论争,应别有一番诗学上的启发.  相似文献   

2.
曹树明 《唐都学刊》2013,29(3):31-35
吕大临佚文《西铭解》因在史籍中的著录方式与他的其他著述不同,故长期以来很少被人注意。因此需要对其内容进行了辑佚和校勘,对其注释风格和思维转向进行分析,吕大临在注释时广泛用典、据己意解经改经,相对于张载《西铭》"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易学旨趣,他在思维方式上转向了"人道具则天道具"。  相似文献   

3.
闫慧霞 《浙江学刊》2008,(2):101-105
李商隐流传最广的诗,无疑是那些以"相见时难"为代表的诉说缠绵爱情的"无题"诗.因此,今天的有些读者误以为李商隐只是位爱情诗人,而对他的政治诗知之甚少.当然,这也与李商隐的政治诗大量用典、晦涩难懂有关.李商隐一生创作的政治诗有110首左右,所包含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讽喻皇帝荒淫腐朽;二、憎恨宦官擅权专制;三、反对地方藩镇割据.梳理、评述李商隐的政治诗,对于了解其创作的整体风貌,对于理解其创作的独特而复杂的个性和气质,甚至对于更深层地贴近和破解其创作当中的爱情梦幻都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对典故信手拈来,恰如其分地凸显了典故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彰显了亲和有力的领导风范和高度的文化自信,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打造了中华文化一张特别的“金质名片”。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对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不足、话语风格单一、亲和力不够等问题。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应当学习借鉴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从信念、内容、主体和体制等维度坚定文化自信,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方位提升辅导员素质能力,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5.
杜甫在诗歌当中大量运用并发展了以典咏怀手法,使用典与他的现实人生思考和自我体认紧密结合,从而达到浑然一体。而杜诗中典故群的使用及对多重典源的消化,又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秘响旁通"的美学活动,深化了杜诗意蕴。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来说,咏怀诗的发展呼唤用典手法的加入,而杜甫完成了两者的结合,从而消融了用典手法与诗歌抒情性的矛盾,使用典成为抒情诗当中的有机部分。  相似文献   

6.
刘九令 《日本研究》2011,(1):111-115
《日本灵异记》作为日本最早的佛教说话集,具有宗教学、民俗学、社会学、比较文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不仅如此,本文通过对作品中的拟人、夸张、用典、譬喻等文学手法的发掘和分析,同时对其中对句的形式美进行考察,揭示出该作品文学性的一面。其中,用典、对句等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灵异记》在编撰过程中对中国文学的汲取和模仿。以往的研究中,受日本固有研究传统的影响,大多忽视了文学性的考察。与此同时,《日本灵异记》也常被放入错误的评价坐标系中进行审视,使得它所具有的文学性一度被遮蔽起来。如果将其置于与中国文学为同一系统的佛教说话的源流之中,其文学特色便凸显出来了。  相似文献   

7.
王冬艳 《学术交流》2003,(8):135-137
苏轼"以才学为诗"使事用典,这种创新与开拓以另一种形式弥补了"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带来的失去诗的特质而使诗歌显得松散与直露的负面影响,平衡了宋诗艺术形式的失重.但也有堆砌故实,逞才使气之处,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过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梵志诗用典特色初探李宇林敦煌写本王梵志诗以通俗浅近为特色,这是众所周知的。过去论者基于此,较多地论述梵志诗的通俗化、语体化,而对其诗的使事用典却很少论及。然读诗发现,使事用典在梵志诗中并不罕见,并可由此窥见诗人的思想倾向和审美情趣。因而,笔者拟对梵...  相似文献   

9.
六朝时代是诗歌艺术敷荣耀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诗歌对其它形式的语言艺术都有不同程度的渗透。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世说新语》作为叙事文学亦形成了诗一般的语言美。出色的用典技巧是这部古典名著创造这种美的关键。用典通常见于中国古典诗歌。其实质是借助某一历...  相似文献   

10.
吴振华 《唐都学刊》2009,25(5):35-41
王维的诗序具有"一代文宗"的特色,其中赠别序与宴会序最有成就,用典使事,典雅凝重,文采焕发.虽然形式上多用骈文,但仍然具有盛世文章的特点,可以作为"盛唐气象"的一种代表,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