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口译实践中,“译员遇到的第一道难关便是称谓的翻译”。本文从五个方面对职位头衔 的译法进行了分析的归纳,并指出,译员除了平时不断积累各种职位头衔的译法,还须总结掌握一些带普遍性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肖文黎 《理论界》2007,1(9):216-217
个性、角色与职位都是政治系统中的重要变量。个人在政治系统担任了一定的职位以后,就存在着个性、角色与职位的相互作用。角色是个性与职务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担任某一职位的个人根据各相关要素具体实践职务职责时所起的作用。职务体现角色的共同特征,而个性则体现角色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干部的职位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树立正确的职位观,正确对待职位,是每个领导干部应有的基本觉悟,也是走好人生之路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企业内部晋升安排是保持员工长期激励和队伍稳定的动力源泉。锦标制度的激励作用表现为,雇佣的时间越长,雇员因为偶然性因素被提升的可能性就越小,真正有能力的人胜出的可能性就越大。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获得晋升和更高的工资待遇,雇员就会付出更多的努力以超过别人,从而强化了激励效果。内部晋升的激励作用还表现在,晋升需要以长期业绩和团队成员认同为基础,因而所提供的激励也是长期的且具有扩散效应。而作为管理者阶层为了维持自身管理者的地位和高额薪酬等利益,也必须更加努力工作,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经营管理才能。  相似文献   

5.
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职位空缺是指在领导干部选任和调配过程中,由于诸多常规或非常规原因导致某一地区的党委或政府部门主要领导职位在较长时间内空缺,进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地方党政工作的特殊现状,广泛存在于各级、各地党政部门。由于我国有关干部职位空缺的制度建设和管理规范尚不完善,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职位空缺产生一些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不利于地方党政机关运行,存在腐败风险,触发舆论风险等。在充分认识空缺危害性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造成职位空缺的干部调配因素、选任导向变革因素以及其他非常规因素等,从完善遴选机制、衔接制度、保障机制、舆论生态治理、干部教育等五个方面切实解决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职位空缺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6.
论公共职位的资源稀缺与配置方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振海 《文史哲》2003,4(6):126-132
从新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看,政府的公共性、代理性决定了公共职位公众所有与部分人代理之间的矛盾,公共权力的特有魅力导致了公共职位资源的稀缺与供求矛盾的出现。保证每个社会成员都有进入公职的机会和政府选择到合适的人员是克服这些矛盾的关键,其必然的归宿是竞争开放式的公共职位配置方式。  相似文献   

7.
政府绩效评估及管理是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运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政府治理方式.绩效管理的对象是“事”和“组织”,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公务员是治国理政的主体,对公务员履职行为进行评估与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由事到人”的逻辑延伸.对此,应避免政府绩效管理“重事轻人”的倾向,根据我国国情,将政府绩效管理与政府职能转变以及公务员法定职责紧密结合,构建以“公务员职位职责规范”为基础的治理框架.  相似文献   

8.
刘啸 《文史哲》2023,(5):106-121+167
魏晋南北朝存在两种中正,一种是朝廷任命的州郡中正,一种是北朝州郡辟除的中正。魏晋南朝时期朝廷任命的中正始终是一种职位,可以讨论是否设置与废除。由于这种中正没有任期,也没有考课,所以他们举人必然朝着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发展。北朝中正有朝廷任命与州郡辟除的分别,且都在北齐获得比视官品。北朝朝廷任命的中正仍然是一个职位,需有本官;州郡辟除的中正虽然地位很低,但是独立为官,有比视官品,有俸禄,不再依附于其他官位。这种州郡辟除的中正的产生可能与北朝的军事行为有关,在东魏时已完全固定为地方僚属。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北朝中正职官化的另一个可能因素,是北魏孝文帝定姓族之后,官爵在门阀资格及其等级评定中的重要性。由于隋废九品中正制,所以中正职官化的道路也随之终结。  相似文献   

9.
我国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的重新设计及规范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是公务员职位制度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建立起科学、规范的职位分类,才能实现科学、规范的公务员管理.目前我国的公务员职位分类在制度设计和实施上,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缺陷,而这些问题和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公务员制度作用的发挥.因此,对我国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进行重新设计并加以规范实施就显得尤为必要、迫切.  相似文献   

10.
杨兵杰 《社会科学》2004,(5):101-108
随着世界各国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的实行 ,近代中国学者针对北洋政府以来中国的官等官俸划分制度所存在的弊病 ,提出参照英美等国的成例进行公务员职位分类。由此引发了一场 2 0世纪 30年代围绕中国公务员职位分类有关问题的争论。这场争论及其之后的实践虽然因其与中国当时的整个政治体制有一定的差距以及国家财政窘迫、抗日战争爆发等因素未果 ,但其对中国近代公务员工资制度的发展建设及其经济思想的研究 ,以及中国人事行政制度的现代化、科学化和效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口供的重新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涛 《河南社会科学》2008,2(1):126-129
口供是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一种重要证据,对查明案件事实具有直接性,但口供又具有不稳定性和复杂性,故对口供既不能轻信也不可轻视。在我国将不可避免地确立某种形式的沉默权的背景下,正确认识口供与沉默权、口供与讯问策略的关系,能更好地在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之间寻求平衡。同时,为了避免翻供给诉讼活动带来的被动,采用行之有效的对策获取真实合法的口供并予以巩固也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五个书名考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的五个书名和四个题名者都是宝玉太子身份的隐语,区别在于各自的构思角度不同.如<金陵十二钗>是从盛京皇宫和北京皇宫的联系以及十二个日子的联系中来构思的;<石头记>是能代表宝玉太子身份的三个日子在太极盘上的形状的隐语;<情僧录>是从阴阳关系和玉玺的阴阳文角度来写宝玉的太子身份;<风月宝鉴>是能代表大清皇位和宝玉太子身份的诸多日子之间的阴阳关系和在太极盘上的形状的隐语;<红楼梦>是宝玉被立为太子日和失去太子身份日通过太极盘和钟表盘转化为戌时后的隐语.  相似文献   

13.
合同解释的过程本身会涉及法律的规定,合同解释完成后进入法律适用阶段,而法律适用仍然与法律解释相连。由此决定合同解释与法律解释相互交织。其实,合同解释的过程往往伴随着法律解释,合同解释与法律解释时常交织。合同漏洞的补充需要依据我国《合同法》第61条和第62条等规定,判断解除权行使所附条件有效与否牵涉到我国《合同法》第45条、第96条等规定,解释约定解除的条件离不开我国《合同法》第93条第2款、第94条第1项等规定。所有这些,都存在着合同解释与法律解释的交织。  相似文献   

14.
扩张解释与限缩解释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需对扩张解释与限缩解释展开必要的批判性反思.就其性质而言,与其说扩张解释与限缩解释是制定法解释的方法,毋宁说它们是制定法续造的方法或法律类推的方法.就其操作功能而言,扩张解释与限缩解释尚需依赖其他实质性或权威性论据的支持,因而并不能称其为相对独立的"解释"方法.必须谨防法律适用者打着"解释"的旗号,错误扩张或限缩法律规范的适用范围,扭曲、破坏法律."公鸡啄眼案"和"非法占用农地案"就反映了扩张解释与限缩解释之误用.  相似文献   

15.
苏红 《琼州学院学报》2009,16(1):110-111
本文探充“以学生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低年级的听说课中更有目的地去学一些口译需要的技巧,使学生学有所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6.
<春秋>一书被认为"怪",原因之一就在围绕<春秋>有两个解释传统,即以<公羊传>为代表的"以义解经"和以<左传>为代表的"以事解经".尽管两者对<春秋>史事、文辞与义理都有涉及,但"以义解经"重在阐发"微言大义"即"正义道义",多"应然"的"义理法则",亦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释事只是"托事明义",不以"成败论英雄".更显"乌托邦色彩",而"以事解经"重在详叙"历史事实"及"前因后果",释义只是"事明义见",多"实然"的"历史逻辑",多以"成败论英雄",更具"意识形态情结".  相似文献   

17.
爱情和婚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方面,而婚姻观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方婚姻观不同,反映在女性身上比较明显。从家庭、社会、政治方面对比中西方婚姻观中女性地位的不同,并从其地理位置、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方面探究成因,便于中国女性摈弃一些封闭落后思想,适当吸取西方婚姻观中的精华和合理部分,对未婚及已婚女性树立正确、科学的婚姻观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黄河 《学术探索》2004,(8):126-128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性思维是人类认识事物、建立概念系统的一条必由之路。隐喻在日常语言、科技语言、诗歌语言、哲学语言中都俯拾即是。通常情况下,日常语言和科技语言中的隐喻,能指与所指是对应的,而诗歌语言和哲学语言中的隐喻,能指与所指是不对应的。对日常语言和科技语言中隐喻的解读,一般用理解式的解读方式,而诗歌语言和哲学语言中隐喻的解读,则需要感悟式的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19.
孙红 《北方论丛》2001,(6):10-15
在阐释活动中,对一部文本的读解,西方古典解释学者臻力于重建作者愿意,现代解释学者尊重阐释差异,利科,瓦尔代斯等学者则试图调和二者之间的矛盾。阐释是有一定限度的,有的阐释是不足阐释,有的阐释是过度阐释,西方解释学理论及中国古代阐释实践表明,居中阐释处于客观性阐释和主观性阐释之间,既能保证对文本的客观解释的有效性又承认阐释差异,是中西阐释活动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20.
释屯     
屯是腆的初文 ,本意是指肱二头肌 ,甲骨文中是个象形字。野兽的前腿古代也称臂 ,所以牛肩胛骨所制的卜骨用屯字数之。一屯为二骨 ,即牛的左右肩胛骨 ,二骨合为一屯。屯字后来以纯字代之 ,所以古代也用二数为一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