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永庚 《青海社会科学》2006,1(4):67-71,110
“东学西渐”研究在我国的逐渐展开和结果表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对西方的影响涉及从器物层面到社会制度形成与变革直至哲学观念等各个层次。中西哲学文化的互补性及所遵循的共同发展规律说明,无论是西方哲学文化还是中国哲学文化都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在全球化时代取代、更新、补缺是正确处理中西哲学文化之间关系的基本方法,这才是我们化解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之道。  相似文献   

2.
杖·古代尊老制度及相关文化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宝明 《东南学术》2002,(4):166-168
杖 ,在中国古代是一种表明身份的器物 ;并因此形成的一种尊老制度 ,即“赐杖”制度。由于古代有着尊老的赐杖制度 ,所以杖的文化内涵里有尊贵、甚至是神圣之意。产于四川的筇竹杖尤其受到尊崇。由筇竹杖还曾引发出张骞发现出使西域的新道路的一段文化历史佳话 ,就更赋予它非比寻常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晚清中国人之接受西方文化,有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通常被描述为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这样一个单线条的上升和变化过程。这个说法最早由梁启超提出,后人一直延续了这一观点。但是,实际上,近代中国人一开始接受西学就呈现出两种不同的主题、目标和需求:其一是国家的目标,其二是思想文化的目标。前者表现为对富强的追求,后者表现为对公理的追求;前者的目标是船坚炮利、国强民富,后者的目标是民主、自由和人权;前者体现在魏源的探索和观念上,后者体现在徐继畲的探索和观念上;前者的历史行为是自强运动,后者的历史行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两个主题的自身成长和相互影响,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历史演进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4.
民族传统与文化创新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哲学、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编者按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历史可谓久远,然而,鸦片战争以前,中西文化的交流是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实现的。鸦片战争爆发,西方文化挟坚船利炮之威向中国长驱直入,从而开始了中西文化的直接碰撞与交融。在以强大的器物为载体的西方文化面前...  相似文献   

5.
器物是经过人类加工的一种物质形态,在某种意义上,"器物"必然和"非物"一起形成二重组合.在资本主义科技和工业复制时代到来之后,乡村手工业作坊及其技术开始湮灭,旧式工匠带着祖传的技能相继谢世,老式器物向人的日常生活告别."世博会"被"发明"出来之后,其最大价值就在于,它是新器物爆炸的主要策源地,导致新行业--现代零售业及其大批零售商店的兴起.而高效的工业复制能力,成为器物市场兴旺的强大后盾.近代历史上,中国人迅速接纳了来自西方世博会的各种新奇物品,这是器物及其日常生活方式的伟大革命.世博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杂纠缠,向中国公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学堂.器物发达国家的参与,它们卓越的器物与技术、优秀创意及叙事、严密的会展管理水平,启动了中国人的文化智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史学哲学的形成、发展和特点方光华中国古代史学从史官制度中产生,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但古代史学哲学的形成,则是由孔子修《春秋》开端的。孔子认为历史是人群活动的陈迹("其事则齐桓晋文"),而史学则是史家主体意识在.历史记述中的体现("其义则丘窃取...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社会动荡变革、文化新陈代谢,先进的知识分子“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这其中包括对近代西方历史哲学的学习与传播。西来的历史哲学理论和方法论,造成了中国近代史学发展的两大巨变:一是由思辩的、分析的历史学取代中同旧史——述事的封建史学;二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取代中国近代的“新史学”——移植的和不  相似文献   

8.
智库管理文化表征着智库的目标、信念、哲学伦理及价值观,是智库管理中最核心、最本质的成分。高端智库管理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智库理念文化、智库制度文化、智库行为文化、智库器物文化四个维度进行,以"同心圆"式智库管理文化有机体协力推动智库不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哲学的政治依附性与"中国哲学"的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哲学"作为西语东来以后对中国本土思想文化的表达,离不开本土思想文化在历史中的意义.中国本土思想文化创生、传承的承担者--"士"人阶层的经济地位、社会身份、价值取向等所形成的"依附性"生存方式,对其所可能采取的思想文化态度产生重要的影响; "科举""文庙"制度的施行,强化、稳定了"士"人阶层在社会角色中的"政治依附性"特征. "士"人阶层依附性的生存方式以及科举与文庙制度的规制作用,使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作为哲学)以"内圣外王"的治世之道为轴心,体现为以如何治世为学术宗的的政治依附性特质. "中国哲学"作为思想文化的这种本土化特质提示我们:"中国哲学"既不能简单化为几对范畴合逻辑的排列组合,也不能以西方哲学的问题模式套用在中国传统思想的资料上. "中国哲学"应该走到中国人的生活里,回到中国思想文化的历史中,以本土的现代意叉从中国思想文化历史的"旧魂"中,才可能引出属于中国的哲学"新魂".  相似文献   

10.
"文化生命"是牟宗三历史哲学的核心范畴,他以此来透视中国历史并构建起自已的历史哲学原理.历史与文化的融通构成其独特的"理解模式";科学民主及制度客观化的新价值观使其历史哲学多少具有世界史的现代意义.既保持儒家的德性价值,又试图与世界史接轨,成为其历史哲学的最大特征.他极力强调作为中国文化生命特征的"综和的尽理精神"未尝不可开出西方那种"分解的尽理精神".他的历史哲学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的深刻反省及吸取王夫之、黑格尔历史理念的独特产物,旨在建构一个摄智归仁,仁以统智,德性智性具足的体系.其所谓"客观化"的全部目的在通过历史指出一条人类之"常道".  相似文献   

11.
治国平天下的热望使诸子百家不厌其烦地讲述着历史、展望着未来,由此汇聚成先秦历史哲学的主要内容。基于不同的立言宗旨和价值取向,与其他领域的情形一样,先秦各家的历史哲学聚讼纷纭、争鸣不已。关于历史递嬗的轨迹,有循环论与直线论之争;在历史主体的问题上,有法先王与法后王之辩。进而言之,就先秦历史哲学的主流——复古思潮而言,各家的动机和主张又相去甚远。先秦历史哲学具有致命的理论误区,一是循环论之窠臼,一是因循守旧之流俗。作为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历史源头,先秦历史哲学对后世的历史哲学以及中国人的心态产生了深远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历史的决定力量?中国学术界目前或明或暗地盛行着两种观点。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决定论”,另一种是异军突起的“文化决定论”。对于第一种观点,因其早已家喻户晓,本文在此暂不赘述。而持后一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广义的文化即人化,它映现历史进程中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和方式;依据其领域不同,可分为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价值认同系统三个层次。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是由这三个层次组成的同心圆;最外层是器物层,包括人们创造的各种物质与精神产品;中间层是制度层,积淀着人际关系及规范化的社会制度;最内层…  相似文献   

13.
大学文化内涵的哲学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一种社会形态,也是人的生活方式,对于人的存在具有本体的意义。文化内涵包括理念、行为、制度和器物四个层面的要素。在哲学视角观照下,大学文化是大学对社会文化的选择、整理、吸收、升华。并融入学校自身特点与条件形成的文化,是大学人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共同创造、共同遵循和分享的文化形态。比照文化内涵要素,大学文化由环境、行为、制度、精神文化四个相互联系的层面构成。尽管大学文化中存在着精华与糟粕,但与其他文化相比较,它具有先进性、多元性、创新性、主体性与教育性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周青龙 《理论界》2023,(2):21-28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起点,其中国化研究也应予以相应的重视。凝练和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必须深入探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中国化的内在逻辑,应当从历史、文化、实践和发展这四重逻辑依次展开。历史逻辑是为了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得以实现中国化的原因;文化逻辑是为了揭示马克思主义概念能够深入人心的中国元素;实践逻辑是为了确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是中国道路建设的动力;发展逻辑是为了明确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中国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5.
由于近代以来学科的分化,在面对问题时,习惯于进行单学科的分解式的研究,这虽利于对某方面的深入研究,但不利于对问题的全面把握。特别是对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的研究,单一学科基本上是行不通的。因为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包括哲学、艺术甚至科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研究必须从整体上把握。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雅博士的《周代礼乐文化研究》一书,抓住了周代礼乐文化乃至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构成的核心历史与哲学,为此从哲学与历史交融的视角,对在中国文化形成中具有奠基性质的周代礼乐文化作出了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16.
中、西、马哲的历史对比和当代会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陆剑杰 《学术研究》2005,1(1):40-48
在中国的“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是一种积淀着的历史性 关系,它是在全球化开放世界的学术语境、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语境、中国各派哲学相互争鸣的批 判语境中被讨论的。中、西、马哲之“异”是由历史环境之异、哲学旨趣之异、范畴体系之异构成的; 中、西、马哲之“同”则包括研究问题之同、哲学观念之通、历史衔接之用这样三个层次。中、西、马哲 在当代可以会通也必须会通,其途径是:三类哲学的研究者必须立足当代、结合实际、把握和反思各自的 核心理念、学术品格,同时利用哲学的可解析性和可移位性,相互借鉴,推进其与时俱进的发展。中国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者,既要通过文本解读、哲学史研究、实践总结,进一步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 核心和学说体系,又要对“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采取科学态度,肯定它们各自的历史地位,评价它 们各自的原理、范畴,在比较中得到启发,在批判中吸取营养,进行科学的整合,借以发展中国马克思主 义哲学,促成它的进一步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刘志琴 《河北学刊》2012,32(3):43-48
中国古人对生活的理解大致是两个层次,一是活命需求;一是体认天理。从形下到形上,由器物直悟天道。在这种文化形态中,日用器物不仅是消费品,也是非文本的伦理教本,致使生活方式高度伦理政治化。古代中国人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同构的这一形态,肇致生活方式的变迁,必然伴随传统文化结构的松动或解体。几乎成为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转型中的通则。休闲在现代生活中愈来愈凸显其重要价值。古希腊思想家将休闲看作是哲学和科学诞生的条件,中国思想家也在清闲中思考万物之理,所不同的是思考的内容不一样。休闲在中国士大夫中成为立身处世的境界,发展了快乐人生。未来学预言,未来社会是"闲暇社会",闲暇问题愈来愈彰显其重要性,这是一个富有潜力的课题,值得思想史学者思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化哲学大体上经过了四个历史演进阶段,“中体西用”是现代化哲学的起步形式;进化论是第一个超出封建主义传统哲学范畴的世界观理论;文化哲学反思是中国现代化哲学的多角度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中国现代化哲学提升到科学实践观的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19.
<正> 中国传统哲学是在中华民族相对独立自存的历史条件下,在主要注意本民族内部的关系调整并实现自我内部平衡的历史时期中,在以农业经济为主要经济形态的基础上,在专制政治和等级制度的总体社会结构上,由历代思想家创造的全部哲学,时至今日,仍以其巨大的历史惯性,影响着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为了汲取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繁荣我国的哲学事业,有必要对之进行深刻反思。本文试图对中国传统哲学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二重性格及其成因作些肤浅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哲学要彻底摆脱长期以来的“左”的思想禁锢就必须对包括自身在内的人类思想文化成果进行历史的、现状的和未来的认真研究。在当今的中国,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的考察,还是对现代西方哲学的研究;无论是“应用哲学“的出现,还是哲学体系的建设,都确实表现了中国哲学家对当代中国哲学形式的深切关注,都应该看作是对中国哲学出路和命运的冷静探索。因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