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这条政治道路的重大意义。这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出发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我们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这一政治制度有利于推动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具有广泛的政治参与、充分的政治协商、积极的互相监督、动态的政治稳定等民主功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充分认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民主功能,对于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并发挥其特点和优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政治体制改革是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现代化本质上是一个政治发展过程。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是政治发展的两个途径,同时也是政治现代化得以实现的两个途径。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就表现为通过政治改革来实现。政治改革由政治制度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两方面组成。由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本身的优越性,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就成为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中国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政治是中国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内在要求.中国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同时,更积极地寻找与世界的沟通、接轨,更生动地考虑、借鉴外国现代化的实践经验,包括吸收外国政治建设的文明成果,从大世界和现代化的视野,设计和规划中国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蓝图,建立起既符合社会主义中国的特殊国情,又能更好地体现世界现代化普遍价值原则的强大的社会主义政治.  相似文献   

5.
经过30年的制度创新和社会实践,我国逐步建立起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政治制度.在政治建设上,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扩大人民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时,需要继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尽快提高公民的民主法制素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加强司法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自信是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高度认同和坚定不移的信心。这种信心来源于对民主和社会主义内在联系的深刻认识、对资本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的科学比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当前,需要在理论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主政治话语体系,在思想上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在实践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来进一步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自信。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作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治理体系的重要政治架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与人民的选择,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党的领导和发扬民主相统一、协商民主与集中高效相统一、互相监督与团结和谐相统一的特色和优势。分析和研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历程、理论基础和实践效果,认识和把握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对新时代加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付荣 《金陵瞭望》2011,(29):15-16
政协协商制度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政治制度.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委员协商产生制度是政治协商制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石.也是政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政治协商制度,必须系统地、全面地对政协委员产生的标准要求、方法程序、组织构成、保障制度及监督制约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和研究.通过政协委员产生机制创新推动政协工作全面创新。  相似文献   

9.
公正不仅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设计的价值基础,同时也是社会进行良性运转的重要因素。通过制度化的设计进而寻求合理公正的制度化安排是近现代政治的主旋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就其自身的性质和特点而言,其独具中国特色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正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0.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齐兰英,刘亚斌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适应的。一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政治的前提下,革除具体政治制度的某些弊端和运行机构中某些缺陷,以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党百年奋斗最重要的历史经验。从理论逻辑来看,共产党领导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关系的内核,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要素,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政治体现;从历史逻辑来看,坚持党的领导历经科学社会主义初步确认、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曲折变迁,最终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巩固发展;从实践逻辑来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者、领导者、践行者,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2.
文献摘录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政治主体政治价值追求的产物。在中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加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政治价值本质地体现为政治民主、社会和谐、科学发展等一系列政治目标和社会要求。实现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政治价值,就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完善政治价值内涵,强化政治价值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14.
<民族区域自治法>是规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基本政治制度,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部基本法,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西部大开发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进修了重大修改,使它更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贯彻实施这部基本法将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我国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基本政治制度,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15.
大党治理大国,不仅需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政治担当,而且需要有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本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如何治理国家上的一个重大政治智慧,就是在总结和吸纳民主协商政治传统的基础上,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高度赋予协商民主以深刻的时代内涵和强大的政治功能,从而有效开辟了一条把民主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有机融合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新时代开辟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推进国家治理功能新境界:适应新时代人民对美好政治生活的需要,进一步开辟协商民主政治参与功能新境界;适应新时代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需要,进一步开辟协商民主决策修补功能新境界;适应新时代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需要,进一步开辟协商民主多元共治功能新境界;适应新时代对公共权力监督全覆盖的需要,进一步开辟协商民主民主监督功能新境界。  相似文献   

16.
论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模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中国国情出发 ,2 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的概念性框架必然是通过政治体制改革 ,实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其动力根源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和要求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 ,依法治国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此 ,需要通过深化政治改革来解决健全民主制度体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完善政治管理系统和提高全民政治文化素质等主要任务和途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乐松 《中华魂》2013,(7):22-24
近期,"宪政"再次成为一些媒介热议的问题。主张将宪政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突破口和目标模式的"宪政说",其理论基础和现实指向是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意在用西方多党制、议会民主和三权分立的政治架构逐步取代我国基本政治制度,误导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道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应当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的要求,坚定对建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个性特征体现为其政治理念(或政治意识)、政治制度、民主政治的建设形式、所选择的发展民主政治的策略方针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种中国特色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独立探索和创造,是中国对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和贡献。  相似文献   

19.
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与民主是不可分的,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之一,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必然要求政治上的民主化。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民主的,民主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探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是具备公共品性和政治品性的现代公民,大学公共课以培养这种合格公民为根本使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然而当前大学公共课存在公民资格教育残缺、公民能力教育薄弱、公民德性教育片面化的种种困境。转变这一现状,应以公民的公共品性和政治品性教育并重、以参与能力和参与技巧为内容、以公民美德和公共精神为灵魂,分别改革大学公共课的公民资格教育、公民能力教育和公民德性教育。使大学公共课教育更适应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