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周必大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刻书家.他在中国史学史上的贡献是:刻印《文苑英华》、《欧阳文忠公集》等文献,保存了珍贵史料;创制了一套历史文献考证校勘方法;提出并践行“实事是正,多闻阙疑”的史学思想.他在我国古代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李唐一代,下逮五季,乃我国古代文章之全盛期,清修《全唐文》为之渊薮,并为一代文章勒为文献全帙之朔也。《全唐文》之前,《文馆词林》甄录仅及唐初,《文苑英华》取材丰矣,而与《文馆词林》俱诗文两收,非专属文章之总汇也。清内府本《唐文》一百六十册,《全唐文》底本取此,而辑自《文苑英华》、《古文苑》、《永乐大典》及取给于金石碑版者不在内也。《全唐文》所  相似文献   

3.
南朝艳诗尤其是宫体诗历来多遭批判,而旨在发挥文教功能的官修总集《文苑英华》却收录了不少南朝艳诗,这说明宋初从官方层面接受了艳诗,但《文苑英华》并未旗帜鲜明地肯定艳诗地位,而是通过筛选宫体诗、改变诗歌类型等方式淡化艳诗色彩。这体现出宋初文臣对艳诗的谨慎态度,他们虽接纳艳诗但不主张艳诗以艳诗面目发挥教化功能。在艳诗题材向词体转移的背景下,宋初文臣的这种态度使得《文苑英华》收录艳诗未发挥范本作用,对艳诗的发展起不到实质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自《文苑英华》专立“歌行”一门,歌行作为诗体的地位方算正式确立.《英华》选录的歌行作品与乐府诗有明显的承续关系,而严乐府与歌行之辨则是《英华》划分诗体的基本原则.《英华》通过选录作品对歌行体制作了初步界定,但也存在选录失当的弊病.  相似文献   

5.
《京兆试慎所好赋》作者《全唐文》题为刘知几.洪业从该赋在《文苑英华》的“失次”、“阙名”,赋自身的“气味”及刘知几参与府试的地点,试赋的题目、题型、“韵脚”七个方面对作者提出质疑.然从《文苑英华》的编选体例、刘知几的生活和求学经历、京兆府试的命题特点及作答文风等方面可证《全唐文》所题为实.  相似文献   

6.
歌行与乐府的关系既密切而又复杂。《文苑英华》中20卷歌行主要为新题乐府,20卷乐府主要为旧题乐府。这一事实表明,《文苑英华》中歌行与乐府,是同一家庭中的两位重要成员。清人冯班“歌行者,乐府之名也”的认识,也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7.
李唐一代,下逮五季,乃我国古代文章之全盛期,清修《全唐文》为之渊薮,并为一代文章勒为文献全帙之朔也。《全唐文》之前,《文馆词林》甄录仅及唐初,《文苑英华》取材丰矣,而与《文馆词林》俱诗文两收,非专属文章之总汇也。清内府本《唐文》一百六十册,《全唐文》底本取此,而辑自《文苑英华》、《古文苑》、《永乐大典》及取给于金石碑版者不在内也。《全唐文》所收,其年代几及三百载,作者三千零三十五家,为文二万零二十五篇,益以光绪年间陆心源补辑之《唐文拾遗》、《唐文续拾》所收七百七十七家之文二千八百七十一篇,去其重,总为三千五百一十六人,二万二千八百九十六篇,夥  相似文献   

8.
张随为唐代诗人,《全唐诗》入于“爵里世次俱无考”之列;《全唐文》列于五代之后、释道之前,亦为世次未详。当代学者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世次推算,认为是“代宗、德宗时人”。本文据《全唐诗》所录二诗,又据《文苑英华》所录一诗,订诗考史,加以系年,考证出张随所作省试诗确切年份;又对《全唐文》、《文苑英华》所录之文略作考订。本文据张随省试年份,推算其生年当在代宗大历初。  相似文献   

9.
《全唐诗》载录的薛存诚诗十二首,皆出于《文苑英华》。但《文苑英华》所署作者姓名多异。本文认为,《太学创置石经》为冯涯作,《观南郊回仗》作者佚名,《嵩山望幸》为王邕作,《华清宫望幸》为裴泰章作,《御题国子监门》作者不可考。《暮春自南台丞再除给事中》、《御制段太尉碑》、《御箭连中双兔》为薛存诚作。其余皆省州府试诗,非薛再诚作。《全唐文》所载录薛存诚的赋,可信者唯《祯石赋》一篇。  相似文献   

10.
《冬日归旧山》一诗,最早被搜录在《文苑英华》(以下简称“英华”)中,《彰明县志》也有记载。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却认为“英华”所录李白“五言《雨后望月》一首,《对雨》一首,《望夫石》一首,《冬日归旧山》一首,皆晚唐之语。”对前三首,笔者不打算涉及,这里仅就《冬日归旧山》为李白一辩。  相似文献   

11.
《古文苑》一书编定于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至三十一年(1161年)之间,非"唐人删节之本"。该书收录了大量的先唐作家作品,有着重要的史料、校勘和辑佚等价值。本文即是对《古文苑》所收之六篇宋玉赋所做的校勘,分析比较了朱碧莲与吴广平两先生的译注,提出了自己的是非判断。  相似文献   

12.
脍炙人口的乐府民歌《木兰诗》流传至今有两个版本,一是署名唐人韦元甫的《木兰歌》,它以“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开头,收入清人彭定求等编纂的《全唐诗》;另一个是同样署名韦元甫、收入宋人李昉等编的《文苑英华》的《木兰歌》,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开头,流传最广。署名同、题材同、诗名同的《木兰歌》,何以内容有异 ?这两首不同版本的《木兰歌》之间是否存在传承关系 ?比较两者的情节与语言风格,探讨两个不同版本各自所具的时代特征,进而通过名物制度比较研究,考察两者所反映的时空差异与传承关系,可得出如下结论 :《全唐诗》所收以“木兰抱杼嗟”开头、署名韦元甫的《木兰歌》属北朝本色民歌 ;而《文苑英华》所收以“唧唧复唧唧”开头、署名韦元甫的《木兰歌》,是经唐代文人对北朝民歌加工润色过的集体创作。由此可确定《全唐诗》所收韦元甫《木兰歌》是误收,应更换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开头的、《文苑英华》所收的《木兰歌》。  相似文献   

13.
贾岛诗重出甄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贾岛,夙以清奇苦僻著称,诗风影响后世。但他的《长江集》经过长期流传,作品舛错纷纭,早在宋代已经杂有伪作。康熙年间刊刻《全唐诗》时,所据为季振宜辑《全唐诗稿本》中的《长江集》,而季氏以明万历朱之蕃校刊《唐贾浪仙长江诗集》作底本,并据《才调集》《文苑英华》《唐文粹》《唐诗纪事》《万首唐人绝句》及宋刻《长江集》校勘。全集后又增补《代旧将》等十六首,季氏稿本中在僧无本名下又载入《马嵬》《行次汉上》《寻隐者不遇》《寄友》四首,所以季氏稿本中共有贾岛诗三百九十九首。《全唐诗》卷五七一  相似文献   

14.
语文小知识     
1.经典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2.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全语文》3.战国四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4.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相似文献   

15.
李密是隋末瓦岗农民起义军的重要领袖,归唐后,授上柱国,封邢国公,拜光禄卿,不久,被杀,葬于今河南浚县。时人魏征曾为李密撰墓志铭。《魏郑公文集》、《文苑英华》、《全唐文》及明清《大名府志》、清代《浚县志》均辑有魏征所撰之墓志铭文。康熙十八年  相似文献   

16.
在古代中国,虽然文学史之撰写及其呈现形态与现代中国颇不相同,但是,在包涵文学作品的文本整理、文学典籍的文献承递、文学知识与经典的传播等在内的一系列影响文学史运作的过程中,话语权力的渗透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只不过其表现形式较为隐蔽,往往不为人察觉。本文将其称之为文学史权力,并以《文苑英华》一书对所采诗篇题目的处置为中心,讨论总集编纂中的文学史权力运用问题。对诗题进行类化、简化或同化,是《文苑英华》这部总集在文献使用和编纂体例上的重要特色之一,其影响及于诗歌之流传、阐释与接受,更在这一过程中展示其对个别作品的占有、支配甚至再创作的权力。  相似文献   

17.
本书是《元稹集编年笺注(诗歌卷)》的姊妹编,旨在通过对元稹散文作品的全面整理及深入诠释,为读者提供解读元稹的可信文本。与已问世的诗歌卷相配合,元稹现存作品大备于此。本书收录的290篇作品主要来自宋人辑录之《元氏长庆集》六十卷,其余见于《文苑英华》、  相似文献   

18.
以《昭明太子集》五卷本、六卷本、《艺文类聚》、《初学记》、《文苑英华》等对《美人晨妆》诗考订,其作者应为昭明太子萧统,而非通常认为的简文帝萧纲。后人因树立文学典范的需要,将不符萧统形象的女性题材的诗歌都划归萧纲名下,这不仅造成了对萧统诗歌认识的偏颇,也影响到梁朝文学派别的划分。  相似文献   

19.
在宋太宗时两度入相的李 ,史籍只注重他作为循吏为人厚道的一面却忽视了他在文献整理上的成就。他主编了《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和《文苑英华》三大部类书 ,在编纂方法上多所创新 ,为保存中国古典文献贡献巨大。尤其是他开创性地主持编纂野史笔记类书《太平广记》 ,体现了他宽广的文化视野。  相似文献   

20.
王辉斌 《南都学坛》2010,30(5):62-69
姚铉《唐文粹》、李昉等《文苑英华》、郭茂倩《乐府诗集》三部宋人总集,均对汉唐乐府进行了关注,其中尤以《乐府诗集》共12大类5205首乐府诗之量,而为时人与后人所称道。但三部总集在对唐人乐府诗的收录方面,却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表明姚铉、李?、郭茂倩等人对于"乐府"的认识并非一致,更有甚者是模糊不清。宋代的乐府诗主要由旧题乐府与新题乐府两大类构成,而新题乐府又有即事类乐府、宫词类乐府、歌行类乐府、竹枝类乐府之分。宋代诗人创作乐府诗不在其乐府诗题中冠"乐府"或"新乐府"字样者,既与其没有这种创作习惯相关,又与受李?等人于《文苑英华》中之模糊不清的乐府认识有着一定联系。而此,即构成了宋代乐府诗的一种特殊性。宋代的乐府诗还具有可配乐而唱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