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入研究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根本途径之一 ,是从思维方式入手来探讨其文化渊源。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从其总的思维倾向来看 ,具有内向性的特征。中国思想史上的儒、道、佛三家 ,其哲学思想无一不体现出典型的内向思维特征。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内向性特征 ,直接导源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 ,而最终根源还是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内向思维对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铸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理论鲜明的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思维方式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认识和思考时所采取的形式,反映了思维的轨迹。传统的思维方式主要有整体性思维方式、直觉性思维方式和内向性思维方式,而这些传统的思维方式对传统的体育文化的理论、形态、方法等的建设与塑造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开展传统思维方式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塑造的研究,能更进一步深刻地理解传统体育文化,从而对提高和发展传统体育文化起到积极地推动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社会群体的价值追求活动导源于主体性思维的能力发动。领导者作为社会群体实践与认识活动的先导,在把握客体规律转为主体价值追求的能动性发展过程中,其社会思维的真理度决定着群体实践活动的实际效益。主体性活动,无论是领导者还是群体,都首先体现为思维认识活动。实践启始于认识,认识引发能动,能动要求效益。本文就群体自我设计的社会追求活动,对主体思维的能动运行轨迹予以审议与描述,以探讨群体社会追求能动的本质力量实现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4.
网络文学创作主体"自我与社会的统合,"由社会知觉、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三大维度构成。网络文学,以其有异于传统文学的感知方式、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去反映社会,从其作品中较明显地折射出创作主体在统合人格方面存在着特殊性:在社会知觉上,存在有负性情绪引致的社会认知的偏差及归因偏差;在社会交往上,突出地体现出真诚原则、交互原则和情境控制原则;在社会适应上,其创作动机及创作题材都显示出其较弱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网络创作主体应注重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地提升自我的健康人格品位。  相似文献   

5.
矛盾思维是关于主体如何才能把握客体本质的思维方式.它以从统一中把握对立、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为运思途径,以把对立概念结合在一起为思维成果的表达方式。实践证明,矛盾思维是实现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全面统一的重要途径。一、在形成抽象概念的过程中矛盾思维的具体机制马克思指出,人们认识世界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从生动的直观蒸发出抽象规定,另一条是从稀薄的抽象再上升到思维中的具体。“抽象规定”即我们这里说的抽象概念,而“思维中的具体”即是与抽象概念相对而言的具体概念。在获取关于对象的感性认识中,矛盾思维的致思趋向主要是探求主体如何才能获取关于客体正、反两方面丰富的感性材料以形成正确的感性认识;很好处理主体活动和认识环境,对象的可感性质和主体感知能力,主体关于特定对象的感性认识和主体原有知识构架、感性认识和客体本象之间的矛盾关系。此时运思途径大体上由主体反思自身(主体对自己的需要、目的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直觉思维在创新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直觉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法,直觉思维对于人们突破思维定势,突破固有理论框架的束缚,使认识主体直接深入到客体中认识客体,有着为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所不可能具有的作用。不但如此,直觉思维能够高效率地实现对事物本质的洞察,推动认识的质变和飞跃,而这正是创新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作为一脉相承的政治文化遗存与当代中国的哲学思维有着深层的联系,建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需要观照传统的积淀。政治主体分为"社会政治主体"与"政治权力主体"两个层面。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思维的根本缺失是"社会政治主体"认识的缺席与"政治权力主体"认识的强化,致使社会一般成员的政治认知、政治人格及政治参与意识先天不足,更缺乏政治权利意识,因而,建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正是要从这里着手。  相似文献   

8.
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典型的亚细亚文化发展的理性积淀物,重人际、重伦理、重名轻实,带有显著的模糊性、封闭性、内向性、单向性特征,总体上与现代思维方式格格不入,必须彻底改造和转变。实现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必须积极投身于改革实践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才能逐步完成。  相似文献   

9.
试论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及其对主体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实际上就是向内观看,从而使迷失的自我重新回归到主体心灵之中。“承认自己无知”和“节制”则是这一认知过程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认识你自己”同时也是一个解蔽的过程,除祛外相的遮蔽,揭示灵魂的本真状态,从而达到生活与生命的和谐。苏格拉底对于传统精神法则的变革为西方传统哲学把主体自身提升到研究的首位提供了理论上的准备,实际上,对于我们现代主体缺失的时代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对解释学思潮中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关于“思维方式”的研究进行一番分析。文章认为: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对“思维方式”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他们关于“理解前结构”和“成见”、“传统”的学说中。他们通过对“理解”的前提、视角、本质予以历史的说明与规定,具体地论述了“理解前结构”和“传统”、“成见”在理解、思维活动中的作用,凸现了传统、先见的地位,从而映现出了人们思维活动的内在(精神)结构,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对主体思维方式的研究成果,使我们对人的理解活动、思维活动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研究“思维方式”之主要特色,即在于突破思维方式研究的传统认识论框架,将这一问题的研究置于生存论的架构中,强调主体思维的历史性,予我们深刻的启发。  相似文献   

11.
由霍建起导演的影片《暖》以表层诗意化而内核残酷的叙事方式,呈现出女性真实的一种生存状态。文章认为影片中女主人公暖对自我的定位始终未能挣脱传统的封建思想文化樊篱,她无意识中认同了“他者”形象的角色预定,不能清醒地认识自我主体的价值与生命存在的意义。影片揭示暖在对待婚恋与家庭等方面都表现出被动、无力、茫然、困窘和绝望,在她身上,体现了女性成为“第二性”其主体意识旁落的无奈与悲哀。  相似文献   

12.
作为当代欲望主体理论的代表人物,萨特与拉康在构建和阐发各自欲望学说的过程中存在不少值得重视的相似之处。二人理论最重要的共性便体现为对欲望主体及其伦理地位的确立和彰显。而在正式引入欲望主体之前,萨特与拉康还不约而同地对自我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性研究,由此澄清了自我相对于真正的主体即欲望主体的对象身份。此外,二人都认为主体问题不可避免地牵涉他者问题,欲望主体的地位只有在与他者的关系中才能真正得到奠定。另一方面,萨特与拉康在相关问题的论述思路与立场观点上所存在的微妙而关键的差异,由于恰恰体现了两套欲望学说各自的理论特色,因此同样值得关注。通过对拉康与萨特欲望学说语境下关于自我、主体与他者问题的探讨进行梳理、比较与反思,当代欲望主体的基本哲学处境将得以被勾勒。  相似文献   

13.
人类在有目的的对象性活动中.认识的正确与否被多种因素所决定。人们寻求真理.而谬误又往往与真理相伴而行。谬误的产生与主体因素的条件密切相关。主体认识的直观性是滋生谬误的主要根源.在从感性向理性的飞跃过程中.认识主体理性思维环节的不完整和理性思维工具的不健全,也在产生谬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认识主体只有达到关于对象的意识和主体的自我意识的统一.才能获得避免谬误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历史学在学科性质上属于一门认识学科。它是一个由史学主体(史学工作者)、史学客体(人类客观历史)和史学中介(史料)构成的三极思维活动。众所周知,历史学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功能。社会需要史学,新的时代向我们提出了传统史学不曾遭遇过的挑战。史学也需要以时代精神更新自我,创造新的生命。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为历史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契机。那么,现代科学技术在历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呢?  相似文献   

15.
自传叙事中包含着虚构成份,自传叙事的主体身份常与自传文本内容不相符合。结合保罗·约翰·埃金的《我们的生活如何变成了故事》中的相关论述,从三个方面对自传中自我叙事的主体身份进行了考察:1.自传就是他传,自传与他传在内容上相互交叉;2.主体是虚构的,在自传的生产场中七零八散地倒着主体、自我和作者三种概念;3.自我呈动态多面性,自我对经验和经历的认知是动态的、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环境都影响自我对事物的认识,导致自我记忆的不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在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中,确然性是晦暗不明的,既可以指作为思维活动主体的自我,也可以是一般思维活动,最终笛卡尔用自然主义方式将自我绝对的自我经验实体化了,这样就动摇了我思的确定性以及自我与上帝的关系,从而也招致了无穷的诘责和批判。康德批判笛卡尔将逻辑主体与实在主体、形式同一性与内容同一性混为一谈,并指出对自身的意识还远远不是对自身的认识,随后,思维的明见性与自我超越性的事实、属于前反思的绝对主体我思和属于反思层次的我在通过现象学运动的总体发展,在萨特那里也得到了系统的阐释。  相似文献   

17.
人们生活的世界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周围客观事物,另一是作为主体的人类自己。在人们把思维的焦点,从集中在客观对象上转向认识其自身时.便产生自我意识,当形成”对自己的比较稳定的看法时”.[1]咱我概念便产生了。在某种程度上,人们正是通过这一内向性界定的形成发展来引导自己达到符合社会需要的行为定向系统,实现个体社会化过程。最早关于自我本质的研究是在哲学领域开展的,哲学的产生意味着对自我意识的研究进入自觉阶段,“只有在哲学反思中,才将自我作为一个考察对象”。[2]西方哲学的发展并没有给自我研究找出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冯契认为毛泽东的主体能动性思想集中体现在“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两个‘决定作用’”中 ;冯契从三个方面发展了毛泽东的主体能动性思想 :一是认为主体的能动性表现为文化的创造 ;二是认为主体的能动性表现为认识的辩证运动 ;三是认为主体的能动性体现为精神在造就自我的过程中认识自我。  相似文献   

19.
民族思维偏向与孔子中庸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思维偏向,中华民族的思维偏向可概括为中庸思维。民族思维的许多为大家公认的特点如重整体性、辩证性、内向性等,实质都是中庸为善思维原则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角度来解析在异质文化语境下汤婷婷、谭恩美两位美国华裔女作家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她们打破原有的文化认识模式:对中国文化传统并不是一味认同,而是进行理性的反思,这种自我审视并不是为了背弃,而是一种自我认识。通过这种文化反思、文化自审,我们才能更好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增强自我意识,更好地进行自我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