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到唐朝诗人白居易,很多人会想到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的故事。然而白居易的名字,跟居住无关,而是出自《中庸》: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白家的长辈,期许他成为居心平和、守住本位、安稳自在、顺应天理的正人君子,所以取名为居易。白居易的诗歌,现存近三千首,其中的佳作并非仅有《长恨歌》和《琵琶行》,心静即身凉的句子,就是出自他笔下的《苦热题恒寂师禅室》: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  相似文献   

2.
“诗道崩坏”是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诗学命题。白居易所谓“诗道崩坏”即儒家“六义”诗学传统的崩坏 ,特别是“风”(讽 )的崩坏 ,其突出表现是采诗制度的废弃不用。白居易试图对业已“崩坏”的儒家诗道进行救扶 ,但最终救扶不起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的闲适诗中,"咏病"是较为突出的题材之一。诗中的"病"与节候、景物、亲情、友情密切结合,一方面反映了白居易晚年的生活现实,另一方面体现出诗人追求精神"闲适"的努力。白居易咏病又往往表现出浓厚的说理特点。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晚年一味独善其身,知足保和,提出中隐理论并以“似出复似处”的中隐模式庸俗地生活着。他消极的人生观表现为乐天知命、退守自持的儒家思想、老庄“知足止辱”、佛家色空观的杂糅。他晚年的效陶诗,究其精神实质来说并非积极意义上的学陶。陶渊明诗歌的“无我之境”和他伟大的人格是白居易效陶诗欲学而不能的。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闲适诗中的"知足保和"思想对中国后世文人影响极大,成为继陶渊明之后又一个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家园。而其"知足保和"思想从生活层面上来看主要包括:对日常衣食起居的满足、对闲情雅趣的追求和享受家庭天伦之乐等三个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均反映了白居易平和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6.
偶读《徐州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第2期,见有篇文章说白居易“老而无子”,笔者不敢苟同。其实,白居易确是老来得子,这在他的诗作中就有明载:“五十八翁方有后”(《自嘲》)。儿子阿崔的降生,给这位年近花甲的老人带来的喜悦之情是可想而  相似文献   

7.
一、“艰辛困苦的少年时光” 1925年10月30日(农历9月13日),茹志鹃出生于上海的一个贫民家庭里。这个家庭的祖辈居住在浙江绍兴,至茹志鹃的祖父一代才迁居抗州,靠经营生丝行业而发家致富,但家业到了茹志鹃的父亲手里便因他是个浪荡公子而败落了。茹志鹃两岁丧母,三岁时父亲弃家出走,全家成员星散,她的四位兄长或寄居在姨母、姑母家,或当学徒,茹志鹃随着裹小脚的祖母辗转于上海、杭州等地为生活奔波,曾做过翻丝棉、糊火柴匣子、磨锡箔纸、  相似文献   

8.
9.
南宋孝宗即位之初,于隆兴元年正月,以张浚为枢密使,都督江淮军马。五月,又兼督荆(?)。时孝宗有恢复之志,张浚锐意于用兵,孝宗手诏召张浚入见,改容与浚曰:“久闻公名,今朝廷所赖唯公。”张浚乃“力陈和议之非,劝帝坚意以图事功。”①君臣之间意气极为相得。他们不顾形势之利弊,不分析朝臣规谏的是非,决定抢在金人之前发动这次战争。为了减少阻力,决定不经由三省和枢密院,而直接命将北伐。结果符离一败,弃地求和,终南宋“不得复望中原”,辱国丧权,莫此为甚!本文试图概述战争的发展过程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与影响,以就教于史学界.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为应试编纂《策林》,其中与政治和文学相关的内容,反映出白居易对"讽教"的特别关注和独到见解。白居易的"讽教"观源于《诗经》的"美刺比兴",但《诗经》强调自上而下的政治教化,而白居易强调自下而上的讽谕、箴规,这种源于传统又有别于传统的诗歌主张,成为其创作"惟歌生民病"的"讽谕诗"的理论基础。同时,"讽谕诗"的创作也与白居易自身的因素密切相关,其"惟歌生民病"的"讽谕"精神,一是出自"兼济天下"的道义情怀,二是本于"贵民"的政治思想,三是源于诗人的个人遭际。从理论到创作实践,"讽谕诗"经白居易发展成熟,后来成为唐朝诗人以诗讽谏的一种范式。  相似文献   

11.
江州之贬是使白居易陷入极端痛苦和不平的重大事件.在江州时期,诗人的“失意”之情流之于笔端,创作了大量的“感伤诗”.江州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白居易的日常生活和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营造住所、读书写作、尽情娱乐、交友唱和、悠游山林,并把眼前的生活呈现为“诗意”的境界,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实现了个体精神的超越,使“失意”的现实生活转化为“诗意”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为中唐时期重要诗人。唐代乐舞扩大了白居易诗的题材,开辟了其诗的新境界,大量乐舞诗成为他的诗作中一枝别具风姿的奇葩。白居易诗中所描绘的乐舞,根据其表演的场所和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社会生活乐舞,宫廷乐舞,宗教祭祀乐舞。从其诗文着手,是了解唐代音乐舞蹈文化的一个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13.
据南家计有功编撰《唐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卷三十九记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于大和三年春辞去刑部侍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的名义回到洛阳。行前,“朝贤悉会兴化事送别。酒酣,各请一字至七字诗,以题为韵。”“王起赋花诗,李绅赋月诗,令狐楚赋山诗,元镇赋茶诗,沈扶赋愁诗,韦式郎中赋竹诗,张籍司业赋花诗,范尧位道士赋书字诗,居易赋诗字诗”。关于“兴化事送别”一事,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据朱金城撰(白居易集笔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所作前言,认为“考大和三年春”,王起、李绅、令狐楚、元镇“均不在…  相似文献   

14.
陈芳 《社区》2011,(15):42-42
外公今年已经72岁,可他精神抖擞,身板硬朗,身体素质—直都很不错。上个月体检,除了有些眼花之外,没有高血压、腰椎病等常见的老年病,身体各项指标都很正常。很多人都很奇怪外公是如何保养的,其实这与他的“五子”健身法有关。所谓“五子”,也就是外公经常锻炼的五种方法,即走步子、骑车子、爬梯子、跳绳子.打拍子。  相似文献   

15.
陈芳 《社区》2011,(10):42
外公今年已经72岁,可他精神抖擞,身板硬朗,身体素质一直都很不错。上个月体检,除了有些眼花之外,没有高血压、腰椎病等常见的老年病,身体各项指标都很正常。很多人都很奇怪外公是如何保养的,其实这与他的"五子"健身法有关。所谓"五子",也就是外公经常锻炼的五种方法,即走步子、骑车子、爬梯子、跳绳子、打拍子。  相似文献   

16.
白居易巴蜀诗变与其官场遭遇经历关系密切,其有一个渐变发展的过程。贬谪江州之前,白诗积极讽喻,对政治充满理想和抱负;江州时期白居易沉溺于泪下青衫的感伤,及对朝廷复起的期待;忠州时期他更多的是对人生命运、官场得失的体悟、反思及透解,诗风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并一直延续到晚年。也即白居易巴蜀诗是白氏一生诗风转变的津梁,其对唐宋诗歌嬗变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应为宝历二年冬,刘、白二人在扬州初会面时酬乐天之作,(见《刘禹锡年谱》131页)而不可依白集编次为据以疑之,其说于下。 白氏首唱,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见宋本白集卷二十五),未言明时、地。全首为刘深感不平,而以“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作结,深惜之也。刘即席和  相似文献   

18.
清初诗坛对白居易诗不乏批评,但推崇之论亦不时可见,其中,遗民诗人的论调尤堪注意。他们倾慕白氏闲适恬淡的人生境界,注目于白诗面向现实的写作旨趣与自然淡朴的诗风,对其创新精神以及以苦吟为诗的创作态度,也时有好评和效仿;在此基础上,他们树立白诗为师法典范。遗民诗人对白诗的推举,建立在彼此嘤鸣的基础上,其中的佼佼者如方文,复以自身的创作实绩以及请人作《四壬子图》等方式,影响到若干诗人尤其是新朝官员,从而形成力量的叠加,进一步推动白诗的流行。考察相关论说,不仅可以窥见白诗在清初传播的全貌,亦有助于认识遗民群体心态的演变以及清初诗学思想的多元趋向。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根据《与元九书》等原始文献,认为白居易诗歌编集时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是以"言志"、"缘情"为分类的主要依据,其分类对古代诗歌的分体、本体论和感伤诗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并认为白居易感伤诗的心理成因是两次人生巨痛和对"诗人多薄命"的反思;最后从《白氏长庆集》中提取出白居易原始分类时的一百余首感伤诗,提出"原感伤性"、"再感伤性"的概念来解读这些感伤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