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7年,我在云南文山州一中任教,有一名得意门生戴胜志,在我的指导下他爱上了诗歌,在当地报刊上发表了几首小诗。不想,文革开始后,工作组进驻学校,宣布班主任是当权派,发动天真幼稚的学生们揭发老师  相似文献   

2.
人们很少知道,哲学家金克木在30年代既是一位现代派诗人,又是一位现代派诗论家。他踏进现代派的行列,经过了一个诗风转换的历程。他开始写诗时,运用的是旧体诗的形式。1933年5月,他在《现代》三卷一期上,发表了《诗四章》,和现代派的众多诗篇一样充溢着哀伤的情调,但意象的联络不象现代派的有些诗那样奇特,诗的题旨也不象现代派的有些诗那样晦涩难懂。诗人1936年出版的诗集《蝙蝠集》里面固然有现代派意味比较  相似文献   

3.
1934年,周作人的《五十自寿诗》由林语堂在《人间世》杂志上发表之后,受到上海左翼作家的指责。之后,一直没有作打油诗。1940年,他却重新开始写打油诗,应该说实在是出于不得已。1945年日本投降,周作人被判为"汉奸",进南京老虎桥监狱,感到"假如用散文或白话诗,便不能说得那么好,或者简直没法子说",把打油诗易名为"杂诗",开始大量地写杂诗了。探讨周作人对杂诗持有如何意识与看法,从而进一步探讨杂诗的两种形式(七言绝句与五言古诗)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嵇康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托好老庄”(《幽愤诗》),说“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与山臣源绝交一书》)但嵇康既没有象何晏、王弼等人那样去继承老子“有生于无”的思想,把精神性的“无”看作世界的本原,也没有如有些同志所认为的把物质性的“气”作为产生天地万物的基础。在嵇康看来,“何为其无有哉?”  相似文献   

5.
徐志摩最擅长的是诗和散文创作。不过他也写了十几个短篇小说。四则童话小说甚为幼稚,我不拟置评。其他小说,除收入小说集《轮盘》者外,尚有《珰女士》(未完稿)。徐氏的这些小说,最早的一篇《一个不很重要的回想》(后改题为《春痕》收入小说集)写于一九二三年初春,发表于同年二月十一日出版的《努力周报》第四十一期上。最后一篇《珰女士》写于一九三○年年底,发表于一九三一年一月十日出版的《新月月刊》第三卷第十一期  相似文献   

6.
一口气读完了龙生兄的《诗路之思》(已由三峡出版社推出),我感到很充实。在今天,在华夏大地,当一些朋友纷纷以拒绝深度,放逐诗歌相标榜的时候,万龙生却独标风骨,把他的诗论集《诗路之思》投放到读者面前。人们翻读这部诗论集,也许并不赞同他,也许并不欣赏他,但是,却不可能抹煞他。他始终是那样忠于诗,痴情于诗,始终是那样执著于诗文化的现代整合,老实说,我是被他感动了。  相似文献   

7.
(一)林纾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有一门课被排在下午二三时。一天,林纾看到学生昏昏欲睡,便把课本一合,说道:下面我为大家讲一个故事。学生一听,精神为之一振。林纾接着说:有一个风流和尚,一次经过一座桥,看见一位美女姗姗而来。学生此时已集中精神听他讲故事,但林纾此刻却不讲了。学生请他继续讲那个  相似文献   

8.
开春,他把自己像种子一样随意撒在一个海参养殖场。多次求职碰壁的无奈让他再也不能如斟酌诗中的一个词那样把自己安放妥当。在这之前,他想觅到的是养殖场里体面的技术顾问角色,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以一个民工的身份被雇用,被呼来唤去做些粗活脏活。尽管他的专业就是海水养殖,可是一个三流大学毕业的大学生,谁能相信他,敢把动辄百万元的海参养殖池交给他?  相似文献   

9.
石榴     
今天下午放学回家,我一走进家门,就发现桌子上摆着几个大大的石榴。石榴并不好看,它没有葡萄那样亮晶晶的皮,也没有香瓜那样的香气。它的身上只有一层粗糙(cāo)的粉红色的皮,看上去又没有苹果那么娇艳。在它的头顶上还有一个裂(liè)口,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想啊,可能是因为石榴妹妹没有别的水果那样美丽诱人的外表,它希望自己也能引人注目,所以它就找了一朵精致的小头花戴(dài)在头上来装扮自己。你们没发现吗?戴上头花的石榴妹妹还真是与众不同了。当我把皮剥(bāo)开后,眼前就出现了一个美丽的小世界,淡黄色的薄膜(mó)把石榴内部隔(…  相似文献   

10.
利用教育心理,发挥情感效应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情感艺术是课堂上架设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11.
徐志摩最擅长的是诗和散文创作。不过他也写了十几个短篇小说。四则童话小说甚为幼稚,我不拟置评。其他小说,除收入小说集《轮盘》者外,尚有《珰女士》(未完稿)。徐氏的这些小说,最早的一篇《一个不很重要的回想》(后改题为《春痕》收入小说集)写于一九二三年初春,发表于同年二月十一日出版的《努力周报》第四十一期上。最后一篇《珰女士》写于一九三○年年底,发表于一九三一年一月十日出版的《新月月刊》第三卷第十一期上,前后时间共达八年之久。但只有《珰女士》标志着作者思想的进展,其他作品表明作者在思想艺术上,均处在探索中。  相似文献   

12.
爱的记忆     
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学生,他叫小亮。他属于“星星的孩子(孤独症)”,他比任何人更需要爱心。记忆的碎片(1)惊讶。那时我刚接班,开学第一天,大家排队准备集合,小亮在一旁招呼这个快点、招呼那个排好。我以为是班干部,并没注意。但接下来几天,我发现他的言行跟幼儿差不多,会认会写许多字,只不过无法与人交流。一经打听,我才略知一二。惊讶之一,看他各方面正常,长得白白净净,怎会是自闭症儿童呢?惊讶之二,他的父母是如何教他识字的?这需要多大的爱心和耐心呀(2)家访。小亮在校时而幼稚可爱,时而又哭又闹,脾气暴躁,老师和同学没有一个听得懂他说…  相似文献   

13.
利用教育心理,发挥情感效应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情感艺术是课堂上架设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自从拙作《〈金瓶梅〉作者屠隆考》提出《山中一夕话》(其原本题《开卷一笑》)编集者之一“笑笑先生”为屠隆,是《金瓶梅词话》作者的问题之后,海内外学界议论不一。徐州教育学院《文史论坛》一九八六年第一期发表了张远芬同志的《笑笑先生何许人也》一文,同他前一篇否定屠隆说,撇开笑笑先生与屠隆、与《金瓶梅》之间关联的文章《也谈〈金瓶梅〉中的一诗一文》相比。此文也终于来讨论他们之间的“三段论”了。遗憾的是,他文章开头的引子就把我说的“生即先生”强断为“主观解释”。其实,稍知一点他  相似文献   

15.
诗的形式与诗歌翻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所谓诗的形式指的是诗的外部形态,诗的表现手法,也即构诗法。毫无疑问,世界上各民族的构诗法是千差万别的。一个独具匠心的诗人往往不光努力追求美丽而奇特的诗歌意境,而且还努力追求独创的艺术表现手法,创造出新的构诗法。中外文学史的发展都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把诗歌当作一种艺术来看的话,那么,诗歌的艺术之美无外乎两个方面:即诗歌的意蕴之美和形式之美。如果诗歌翻译是对艺术的再现,它听追求的也无外乎这两个方面。由于诗歌翻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艺术工程,又由于没有一种现存的诗歌形式来代替(完全等同于)原诗中的那个形式,因此,在诗歌翻译中诗的形式与整个一首诗的翻译便发生了这样那样的矛盾。这种矛盾是无法回避的。诗的形式在诗歌翻译中占有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它是否是至高无上的?抑或是可随意改变的?下面就诗的形式问题作一些理论上的探讨,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6.
罗白特·弗罗斯特是美国现代著名诗人,也是一个复杂的、难懂的诗人,一个具有非凡力量的持久重要性的作家。他的诗具有多层的寓意,从各种角度“表示了人类生活中可怕的东西”和个人的存在体验。本文正是在该意义上来阅读他的《没有走的路》一诗的,以期取得读者、作品和诗人之间的对话与契和。  相似文献   

17.
雒江生同志在一九八四年《文学遗产》第四期上发表了《略论“桃花源记”与系诗的关系》(以下称《略论》)一文,认为如按旧例把《桃花源记》(以下称《记》)和《桃花源诗》(以下称《诗》)放在一起,会影响《记》的文学价值,因为“文学界向来所批评的《桃花源记》的复古主义和宗教迷信思想主要表现在《诗》里”;此外,《记》和《诗》之间还存在着三个矛盾云云。笔者读后,未能释然,特陈述管见,以就正于作者和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8.
l 半个多世纪来,艾青紧紧追踪着时代,瞩目于世界,以他卓著的成就步入世界大诗人的行列。在现当代的中国诗人中,似乎还没有一个诗人能家艾青那样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国际友人这样评价艾青:“中国诗坛的泰斗,迷人的艾青。”——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艾青的诗确实写得很美,这些诗给我的感觉超过许多年来任何西方诗人的诗给我的感受。”——新西兰女作家玛利·庆“艾青的诗,政治态度鲜明,表达了他对祖国、对人民、对生活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阿尔及利亚教师伊尔什“艾青的诗,虽然是以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人民,但诗的思想却超越了民族的界线,读来同样令人生情。”  相似文献   

19.
不知不觉中,已在三尺讲台度过了九个春秋。九年中八年的班主任生涯,使我有了做好老师、做好班主任的切身感受: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工作是繁琐而辛苦的,可又是幸福而快乐的。教育是一门情感的艺术,教师给学生的爱应该像母爱那样细腻而纯洁,像父爱那样广博而深沉。要使师生之间的情感之树常青,教师必须用爱的甘露浇灌、呵护它,让它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20.
192 5年 5月中旬 ,闻一多从美国归来。半个月后 ,上海爆发了震动中外的“五卅”运动。紧接着在六、七月间 ,闻一多连续发表了七、八首诗。他说 :“我把这些诗发表了 ,是希望它们在同胞中激起一些敌忾 ,把激昂的民气变得更加激昂。”(《〈七子之歌〉附记》)确实 ,闻一多的这些诗 ,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激起了大众更加激昂的反帝爱国热情。一、这些诗 ,抒发了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罪恶行径的强烈抗议  当时 ,闻一多为“五卅”运动中人民群众高昂的斗争精神而欢欣鼓舞 ,但面对祖国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灾难和创伤 ,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