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标题为《法国革命:历史问题和方法论问题》的这本论文集是巴索基金会“笔记”丛书的第一本,包括该基金会和教师民主倡议中心共同举办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讨论会的材料。意大利历史学家V.维多托在对当代关于这个课题的争论的一篇述评中对进步的史学,其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给以很高的评价。他特别指出进步史学对研究革命的社会问题的贡献。他指出,由于这种“社会的解释”,对革命是批判地从理论上来理解和从全球的观点来  相似文献   

2.
本文原载东德《哲学》杂志1982年第5期。文章的前半部分首先对赖辛巴赫作了简单的介绍。赖辛巴赫(1891—1953),德国经验哲学家,柏林学派的中心人物,同维也纳学派关系密切,毕生致力于促成哲学家同科学家的结合。第一次大战前后,他的政治态度是进步的,参加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运动,叫自己的孩子们就读于共产党领导的学校,等等。他最初的著作就是论述大学生运动的,他抨击在资产阶级社会里科学被滥用,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问题不可能得到解决,必须按社会主义原则彻底地改造社会。文章认为,虽然赖辛巴赫的社会主义观在许多方面尚与科学社会主义不符,但“可以毫无疑问的断定,这是一种以进步运动为指南的尝试,它要毫无保留地同那些传统的社会条件、观点与价值决裂,一切要重新开始”。文章接着叙述了柏林大学哲学院1925年6月就赖辛巴赫提出的授课申请进行激烈争论的详细情况,文章认为这些情况构成了有关自然科学、哲学和政治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富有代表性的陈述。柏林大学在讨论中注意的重点是他的政治活动。例如数学家路德维希·比尔贝巴赫对他的著作《大学生与社会主义》进行了攻击,说“这样的著作丧失了一位学者在措辞时所应有的那种切实性和恰当性。”文章指出,这种“措辞的恰当性”所掩盖的思想原来就是要求科学家充当历史上早已过时的那种政治制度的代表。事实证明,被误认为是不问政治的科学其实并非不问政治,相反,它倒是证明了自己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激烈争论的另一个焦点是就赖辛巴赫对哲学的理解所作的分析。争论中所涉及的不仅是科学和政治的一般关系,而且还有哲学家的作用及其在党派政治斗争中的职能,特别还有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保守派首先举出了两点作为自己的论据,即:赖辛巴赫完全改变了康德先验论的含义,并且“运用概率概念”来反对“施图波夫关于期望之主观性的观点”。文章的后半部分从赖辛巴赫所递申请论文谈起,对他的哲学思想作了述评,文章这一部分的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3.
张浩 《社会》2007,27(4):195-195
一百年前,《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以下简称《新教伦理》)首先以论文形式发表于《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文库》。文章初一刊登即引发了学界广泛的争论。在其后的几年中,马克斯.韦伯(M.weber)不得不先后四次写出正式的答辩文字,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最后的一次,他称之为“反批评的  相似文献   

4.
编者随笔     
《社会》2001,(2)
小平同志不仅性格倔强 ,思想敏锐 ,而且在处理问题时亦常有惊人之举。譬如 ,他那句有名的“不争论”。20世纪90年代初 ,中国的改革开放正面临关键时刻 ,一群理论“左派”纠缠于“姓‘社’还是姓‘资’”、“姓‘公’还是姓‘私’”之类的“伪问题” ,并对署名“皇甫平”的文章大加挞伐。其要害 ,是借此否定改革。小平同志就此提出了“不争论” ,使得改革沿着“三个有利于”的正确方向深化下去。近来读到王蒙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转述了张中行老先生说的一个故事 ,忽然对“不争论”的内涵更加深了一层领悟。故事是这样的 :古时候 ,某甲和某乙…  相似文献   

5.
韦伯有关方法论方面的论文大部分是在具体问题的背景下写成的,这些具体问题在他早期的经验著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对这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为韦伯突破他早期所形成的法律、经济和历史思想的唯理论的樊篱所作的努力提供了佐证.在他方法论的论文中,社会学是从属于历史学的:社会科学的主要兴趣在于那些与具有确定的文化意义问题有关的方面.韦伯拒绝接受那种认为在社会科学中概括是不可能的观点,而认为普遍原则的形成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正象他在其巨著《经济与社会》中所清楚  相似文献   

6.
本刊 2 0 0 2年第 5期译介了意大利两位学者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两篇研究和争论文章。进入 2 1世纪以来 ,在西方一些国家出现了新一轮关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论战热潮。众所周知 ,马克思的《资本论》被推崇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而他的价值理论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说法 ,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一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家们”虽然千百次地宣告已经“驳倒”价值理论 ,或者断言这种理论根本站不住脚 ,但一次又一次的理论争论 ,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学说的伟大生命力依旧 ,它的真理性不可磨灭。而在当代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条件下 ,再次出现这样的讨论也绝非偶然。事实表明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及与此相关的劳动、资本、剩余价值和剥削等学说没有也不可能过时。关于目前这场争论的意义 ,正如有的学者所说 ,它“也许是一个信号 ,表明不带偏见地进行反思的时机又开始成熟”。当前 ,我国理论界响应中共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和研究”的号召 ,正在展开新一轮关于劳动价值理论的学习和讨论。为此 ,我们从国外有关论争中再次选择两篇论文 ,译介刊出 ,供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李云河同志,是被党中央肯定为全国首倡“包产到户”的人。一九五六年,他任中共浙江省永嘉县委副书记时,主管农业,在高级社蹲点工作实践中,认为个人“专管制”和“包产到户”是解决社内主要矛盾的好办法,并向省委和中央呈送了专题报告。一九五七年一月二十七日的《浙江日报》上,刊登了李云河的论文,这是全国公开见报论述包产到户的第一篇文章。为此,他被错划为“右派”。“文革”中又被诬为“包迷心窍,顽固走资本主义道路”,横遭迫害。粉碎“四人帮”后,他写了十多万字关于“包产到户”的文章,并建议党中央指定专家就“包产到户”的来龙去脉作调查研究,展开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李云河得到平反,现任浙江省农村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本刊这期发表李云河关于农村“户学”研究的一篇文章,文字生动,亲切可读。他的经历和文章给我们以重要的启迪。在全面改革的新形势下,尤其需要这种勇于开拓,善于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我们希望各行各业的同志都能在改革实践中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将遇到的问题,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认真加以探索。这对开创四化建设的新局面,将会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正> “二战”后,“社会发展研究”已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的一个热点。在这种跨学科的研究中,各种学说、学派竞相出现。马克思限于当时的时代,没有遇到目前现代化尤其是第三世界发展这样重大的问题,因而在其著述中,没有使用过象现在讨论中所运用的那些术语,也没有形成完备的现代化理论。但是,马克思在他一生的研究中,对于现代社会发展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比较系统的提出了有关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这些思想在其许多著作中尤其是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贫困?在现今的西方国家里还有没有贫困?如何认识这些国家的工人阶级状况?这是为人们关心并引起争论的大问题。美国总统卡特在电视演说中宣布“向贫穷宣战”,发誓要在他的任期里消灭贫穷。美国的一些宣传家们唱的则是另一个调,说他们已经进入“群众高额消费时代”的“富裕社会”,成了“全民福利国家”,就是说已经消灭了贫困。有的还进一步得出政治结论,认为在他们那个所谓富裕的全民福利的国家中,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界限和阶级对抗已经消失,成为一个“幸福美满和谐一致的天国”。对于这种神话,我们也有一些人颇为相信而且心响往…  相似文献   

10.
什列伊杰尔谈情报学的哲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科技情报(第1类)》杂志1983年第12期刊登Ю.什列伊杰尔1983年2月在“科技情报理论与实践”讨论会上的报告摘要,他指出: 情报学的哲学问题首先与阐明它的对象有关,即与研究科技情报这一现象本身有关。情报在社会中作为物化知识出现,这就有可能看到科技情报与起控制信号作用的信息之间的差别。由于社会积累的关于应如何完成这种或那种活动的知识发生异化而产生科技情报,而“控制信息”产生于关于自然界和社会中发生事情的知识固化过程中。这些事件可能是科学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11.
哈贝马斯与卢曼在 1971年的理论之争是德国学生运动的最后一次理论争论 ,它对整个一代人和德国社会科学界有重大影响。1.争论的出发点哈贝马斯和卢曼在 1971年时都知道 ,必须突破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长期停滞状态和不充分性。他们同时也知道这种突破面临一个困难 ,就是必须分析一个比过去更加复杂和更加无法一目了然的社会。哈贝马斯认为“批判理论”已经提供了分析这种社会的理论和方法 ,霍克海姆和阿多尔诺的《启蒙辩证法》(1974)就是“现代社会辩证发展理论”。他未能采纳在北美 (特别由帕森斯 )得到发展的系统论。卢曼 (NiclasL uhmann1…  相似文献   

12.
K.R.波珀和Th.W.阿多尔诺于1961年发起的关于社会学的发展倾向和方法论的原则争论①,至今尚未结束。这场争论使辩证法成了西德哲学和社会科学流派——分析科学理论和批判的理性主义同“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之间的争论对象。在这场争论中,出现了“否定的辩证法”②这一哲学观点。这种哲学观  相似文献   

13.
在“四人帮”被打倒以后,尽管《于无声处》产生过激动人心的作用,尽管在上海发生的“伤痕”文学的争论曾使社会主义文艺全局骤然生动,但是,上海文学界近年来在全国的影响却日益减弱。这种局面是怎么形成的?上海近几年的文学工作做得怎样?有些什么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如何调整现有的政策和改革目前的体制来充分发挥作家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了了解这些问题,我们最近访问了市文联、作协上海分会、《上海文学》和《萌芽》  相似文献   

14.
对于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应如何分析,划分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与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的现实结合起来研究,这些都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多年来一直在激烈争论的重要问题。其中对于确定工人阶级的定义,特别是确定小资产阶级(即所谓“中产阶级”、“中间阶级”、“新小资产阶级”、“专业-管理阶级”等)的定义问题争论得最多。西方学者所说的阶级结构的概念,实质上就是如何确定资本主义社会特定阶级的定义的问题,也就是如何确定划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的标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社会经济高效运行的要旨在于合理配置资源和个体激励,为此就必须解决与之相关的经济计算。文章把经济计算分为两种:一种是工场(厂)内部的计算,一种是社会计算。前者着重于会计手段,与企业的经济核算相关,存在于任何体制之下的企业;后者则本质上属于市场机制,是一个体制问题,与资源配置相关。文章以社会计算为基准,对历史上各种模式和各种争论进行了分析评价,并联系实际比较,指出了既有的各种模式在经济计算问题上的局限性,认为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哲学的历史上,伊里因科夫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伊里因科夫生于1924年,于1979年3月去世。他于1953年获得哲学副博士学位,同年到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在这短短的26年里,他撰写了许多作品,提出了许多发人深思的问题,发表了许多精湛的见解。他的作品和他的观点往往成为争论的焦点,甚至成为被不断指名批评的对象,然而他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自己的观点。1979年,伊里因科夫“猝然死去”,年仅55岁。苏联《哲学问题》杂志(1979年第6期)为此发表长篇讣告,称他为“我们现时代最有才华、最深刻和形象最鲜明的哲学家之一”;《哲学科学》杂志(1979  相似文献   

17.
20 0 2年 8月 ,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魁北克信息学联合会和加拿大信息处理联合会将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组织召开世界计算机大会———我们时代的信息技术 :一个相容世界中的观念、研究和应用。此次大会的主题是“人类的选择与计算机 :信息社会的生活选择和生活质量问题”。政府、媒体、信息技术产业和科学家公认 ,信息和通信技术将不可避免地引起“工业”经济和社会向“信息”或“知识”经济和社会转变。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 ,包括公共和私人领域 ,都会与今天的完全不同。这些看法强调这种发展的不可避免性 ,并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类…  相似文献   

18.
古希腊哲学流派之一爱利亚学派中最著名的代表——巴门尼德,他的全部哲学理论体系都建立在他的“存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其一切哲学问题也都是围绕“存在”而展开的。对于他的“存在论”哲学的性质,长期以来就存在着争论。有人认为是唯心主义,有人认为是唯物主义。在我国,巴门尼德的哲学普遍被认为是唯心主义的,这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9.
由南京大学凌继尧同志撰写的《苏联当代美学》一书最近出版了。作者在书中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当代苏联美学界在美学研究方法论方面的成果和进展,这对我国美学界了解、研究苏联当代美学的研究状况,促进我国美学研究都将起到积极作用。《苏联当代美学》一书着重介绍了历时十年之久的关于审美本质问题的讨论,苏联美学研究中有关方法论方面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及主要观点以及这些观点的产生和影响。当时引起激烈争论的是布罗夫的《艺术审美本质》一书中的观点。布罗夫主张美学的研究兴趣应转向人,转向对人与现实的关系的研究。他的这种“社会派”观点,实破了苏联美学研究中传统的方法论基础,遭到崇尚审美对象自然属性的“自然派”的反对。结果,“社会派”美学家的观点获得了大部分人的赞同。Л·Н·斯托洛维奇教授的《审美价值的本质》一书,对审美价值等问题提出了新颖、独特的看法,成为苏联美  相似文献   

20.
<正> 处于中国近代和现代之交的宗白华(1897-1986) ,是一位对中国美学卓有贡献的美学家。中国近代和现代相交之际,是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领域剧裂动荡、危机四伏,新社会的曙光初现的时代;是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遭到东渐西学的挑战,中西文化撞击、矛盾、冲突和融合的时代。如是的历史、文化背景,给宗白华的美学思想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他早年就学于上海同济大学语言科,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精神,为新社会的诞生、为民主和自由呐喊;20年代初赴德国学习哲学、美学,回国后,能“以丰富的中国古典学业为基础,深入探索欧洲文学的神髓,继而反射追寻中国文化的精华”,从而“能在清澄通明的思维中,毫无保留地为传统文学点出诠释欣赏的烟火。”他主要的美学论文即写作于此时,这些美学论文(重要文章大多收入《美学散步》一书)奠定了宗白华在中国现代美学界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