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抗战时期,新文化的两个中心北京和上海沦陷了,以巴蜀为中心的大西南集中了全中国的文化与文学的精华,时代风云际会催生了四川期刊,抗战作为时代的主流,抗战诗歌以鲜明的时代性、激情饱满的文字、昂扬的斗志和对时代的深切感受,肩负启蒙和救亡的责任,开启了新文学崭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2.
解放区前期文学的价值观是以民族利益为中心,倡导文学要服务于民族解放、抗战救亡之大业。中共领导人、相关主管部门和各解放区军政负责人伸张民族大义、强调文学为抗战服务的使命,为这一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基调。在他们的引导和影响下,解放区文艺工作者着重通过对文学为何与如何为抗战服务等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形成了以民族救亡为中心的价值观;并通过其创作和文艺活动,使之在实践层面得到了落实。解放区前期文学的价值观是解放区文艺工作者顺应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响应时代召唤的结果。虽然其中也有阶级性的因素,但它们并不是一种自足的存在、而是服从于民族利益的。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新闻事业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向大众传播的现代形态发展。重庆新闻事业从服务于抗战出发,逐步由适应全民抗战的需要为主转向满足民主建国的要求为主,在不断发展中显示出从爱国主义到民主主义的时代大趋势,从而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使重庆成为抗战时期中国的新闻中心。  相似文献   

4.
"抗战大后方"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支持和支援对日作战的后方战略基地。抗战大后方战略地位的形成、演变与日本侵华造成的民族危机密不可分,也与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中国抗战实力与形势的认识和判断有密切关系。为准备对日作战,国民政府经历了由经营西北后方根据地向以西南为重点的战略大后方的转变,并在全面抗战爆发后,正式确立了以四川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的战略地位。此后,抗战大后方战略地位伴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而变动,又随着战争的结束而宣告结束。并在此基础上,从"价值"、"空间"、"时间"三个维度初步探讨了"抗战大后方"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5.
1938年4月,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在延安成立第一所革命文艺院校——鲁迅艺术学院,该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文艺为武器服务于抗战,培养抗战文艺干部,提高抗战艺术水平,创作、表演具有爱国情感、坚定理想信念的大量文艺作品,并孕育了“鲁艺精神”。鲁艺精神具有丰富的实践内涵,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想信念、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精神、以艰苦奋斗为风向的优良作风,是文艺人才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其内涵和实质是对文艺人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对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充实和完善,在筑牢新时代大学生信仰之基、提振奋斗精神和提高艺术创作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两个百年”历史交汇“,两个大局”相互交织,多元文化使得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为严峻复杂,高等院校尤其高等艺术院校大学生受学科特点、艺术类招考的特殊性、成长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将鲁艺精神融入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坚持用鲁艺精神引导人、教育人和培养人。通过强化教育引导,切实把鲁艺精神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使其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创作艺术精品服务于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让鲁艺精神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放射出时代光芒。  相似文献   

6.
中国广播剧理论在抗战初期获得了发展,形成了基本的框架体系。这是以1938年创刊的《抗战日报.戏剧与电影》为前锋的。理论工作者从抗战宣传的需要和时代要求出发提倡广播剧,以较为开阔的视野和深刻的眼光,对广播剧文学自身的特征、创作规律和演播技巧、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等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批评,取得了实质性的成就,推进了中国广播剧理论的建构,促进了中国广播剧事业的发展。但从整体上说还不完备。  相似文献   

7.
纪念抗日战争的目的在于弘扬抗战精神。抗战精神是20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中国人民在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实践中,展现出来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2015年是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重新认识抗战精神的内涵,深入分析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大力宣传弘扬抗战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抗战救护的几个断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战时期,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了"专负军事救护之机构"的救护总队部,翻开了抗战救护的新的一页。本文以四次长沙会战救护、敌后战场的救援行动、中国远征军随军救护为中心,再现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抗战救护的业绩。  相似文献   

9.
抗战儿童文学是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认为:抗战儿童文学在发展过程中,日渐形成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孤岛”上海和延安根据地等三大区域。民族救亡的共同目标使儿童文学的主题、风格表现出空前的一致性;不同地域的作家共同描写与讴歌抗战大时代中成长的小英雄、小战士和新的民族性格,使抗战儿童文学呈现出一种昂扬激奋的气氛与慷慨悲壮的英雄主义色彩,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写下了闪光的篇章  相似文献   

10.
曹禺抗战戏剧观的形成是抗战全面爆发后,身为知识分子的强烈时代责任感以及作为杰出戏剧家丰富的编剧、导剧与演剧经历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因时制宜的新变,也有一贯以来的坚守,更有坚守基础上的发展。他的抗战戏剧观在强调戏剧时代性与宣传性的同时,亦重视艺术性,并努力追求戏剧表达的大众化。曹禺的抗战戏剧观及其创作实践激励和鼓舞了广大民众的抗战意志,为民族抗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成为以文艺服务于抗战的戏剧家的重要典范。  相似文献   

11.
论抗战初期的"新运妇指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爆发后,为了联合各界妇女团体,团结和动员广大妇女积极投身抗战,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简称新运妇指会)进行改组.改组后的新运妇指会,设立了慰劳、儿童保育、战地服务等小组,成为全国性的领导和动员妇女参加抗战的总机构.各小组在新运妇指会的领导下,积极宣传抗战、抢救难童、慰劳伤兵、训练妇女,为支援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抗战期间,华北地区的侵华日军为达到长期霸占中国沦陷领土目的,除依靠各伪政权对"沦陷区"民众实行殖民统治外,还妄图从思想上进行欺骗和麻痹。因此,由日军幕后操纵的各种伪政治性组织遂应运而生。日伪新民会,即是其中仅次于伪政权的一个政治性组织,凡存在日伪政权的地区大都伴有同级伪新民会。不同时期,侵华日军因战局变化曾几次对伪新民会组织机构、人事制度等进行调整。通过对伪河南新民会的考察,我们不仅能勾勒出日军在华北地区势力消涨的轨迹,同时也可以揭示日本侵华策略演变的大致路径。  相似文献   

13.
抗战初期,壮族陆军官兵在正面战场英勇作战,付出很大牺牲,壮族飞行员给日军很大打击,壮族青年学生参加学生军,动员民众配合军队作战,为正面战场抗战做出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4.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主战文人,一生以北上抗金、恢复中原为理想.开禧北伐中,陆游赞成宋军北伐抗金,对主持北伐的权臣韩侂胄寄予了厚望,同时他对韩侂胄北伐也心存隐忧.这与陆游对当时的历史形势及韩侂胄与文人之关系的清醒认识有关.  相似文献   

15.
1239年蒙古军队深入到西藏,在拉萨北面的杰拉康发生了一次规模不算很大但是对青藏高原的历史进程具有重大影响的战斗。本文依据史籍的记载和在西藏的实地考察,对导致凉州会谈和西藏纳入元朝统治的杰拉康之战做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伦纳德·伍德认为:美国必须为未来战争做好准备,实行国民经济总动员,建立公民军队、平民军事教育体系和预备役军官。他在担任总参谋长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提高总参谋部的效率,改革后勤,改组国民警卫队,改革军队编制,开展“普拉茨堡运动”,颁布1916年《国防法》和《扩军法》,为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做好了准备。  相似文献   

17.
中共冀中部队城市作战的特点,从作战的时间分布上看,呈不均衡状态;从作战规模上看,宏观的大规模城市作战与微观的中小规模战役战斗并存;从进攻对象看,日伪军实际战斗力的下降增大了中共军队夺取中小攻城作战的成功几率;从战法上看,仍沿续使用着过去的一些传统战法,并在实战中取得一定的发展。反攻阶段城市作战,使中共控制了冀中地区县城,取得了较为有利的战略态势,减少了后来与国民党军作战时的军事压力,同时也获得了正规战、阵地战、攻坚战的实战经验。  相似文献   

18.
在清朝咸丰、同治初年任台湾知府、台湾兵备道的洪毓琛是回族人,他在任期间,经历了台湾历史上持续时间较长的戴潮春反清斗争,他维护了中央在台湾的统治;推动了台湾的开发和近代化建设;实行开明的宗教政策,维护台湾各宗教的利益;化解台湾不同移民派系的矛盾,这些都促进了台湾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相似文献   

19.
桂林作为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中心城市之一,多次遭到日军航空部队的狂轰滥炸。根据中日战场及太平洋战场转折的状况,并且考虑到轰炸背后的动机,我们把日军航空部队轰炸桂林的暴行分为三个阶段。日军在各个阶段中对桂林采取了各自不同的轰炸策略,但最重要的目标是毁灭桂林,摧毁新桂系的抗战意志。日军无视国际法的存在,对桂林普通平民、名胜古迹、文化教育机关、教会场所以及居民区等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轰炸,犯下了严重的战争罪和反人道罪,应当受到严厉的惩罚。  相似文献   

20.
十六国时期,鲜卑族杰出的军事家慕容恪以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率军南征北战,使得前燕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从辽西深入到中原腹地,势力急剧膨胀,其规模也由边塞小国向中原王朝政权迈进。观其一生,驱高丽、灭冉魏、攻前秦、战东晋,纵横沙场数十年,鲜有败绩,堪称军事天才,五胡十六国第一名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