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国内民族关系有其鲜明特点,是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立法院的立法工作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立法院的立法工作,根据它与抗日战争局势的关系的直接程度,可划分为“战时法令”与“一般法令”。在此期间,立法院一方面以立法来配合抗战需要,另一方面使国家的法律体系逐渐完备,其在抗日战争的作用,应该肯定。不过,它只是国民政府属下的立法机构。同时,也要注意其通过法令的基本条文与实际实施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3.
1937年11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四川成为支撑抗日战争最主要的后勤供应基地.为了解决大后方的交通运输大大落后于战争需要的矛盾,国民政府采取了种种改善大后方交通的措施.复兴驿运即为其中重要的一项.由是四川驿运在八年抗战中得以蓬勃发展,并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对美政策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对美政策,是党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弄清这个问题对于全面理解这一时期的中美关系和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是大有裨益的。本文试图分阶段对其作以初步探论。一、从全面抗战开始到太平洋战争爆发 (1957年7月——1941年12月)  相似文献   

5.
民族关系在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这一主题在民族的不同发展阶段却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实质,并且因国家而异也有各自的实际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但由于我国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分别由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的甚至是跨越了几个社会发展阶段进入社会主义。在此背景下,对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性质、特点以及如何改善和发展等问题进行探讨尤其必要。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省政府在鄂西后方国统区进行了一系列的工矿业建设。后方的采矿业、化学工业、纺织被服业、机器制造业、造纸印刷业等都得到了一定的开发和发展。这些建设成就,不仅支持了国统区的抗战经济,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鄂西地区的落后面貌,促进了鄂西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1937年 7月7日 日本侵略者向北平郊区的芦沟桥发动进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中国各族人民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7月8日 中共中央发出“为日军进攻芦沟桥通电”,指出:“全国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通电”为团  相似文献   

8.
西夏是我国北宋时期西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其政权建立后,治内民族众多,各族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对外一方面与辽、宋争立正统,另一方面又有被辽、宋、吐蕃三方夹击的危险。从整体来看,西夏面临着复杂的民族关系问题。作为一个新兴的少数民族政权,党项李氏除了继承前代中原地区传统的民族关系思想之外,又结合自身的民族特性,对当时的民族关系作了新的认识和总结,形成了西夏独特的民族关系思想。这一思想不仅对蒙元统一全国有着借鉴意义,而且在中国民族关系思想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崔明德  王硕 《东方论坛》2022,(4):117-128
南齐民族关系思想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齐高帝和齐武帝的“共伐魏虏”“柔远能迩”思想、孔稚珪等人的“通和”思想、王融的“来之以文德,赐之以副书”思想、范云的“抚以恩德”思想、顾欢“舍华效夷,义将安取”的理论观点,既是刘宋时期“修复旧境”思想的延续,又为萧梁时期“求通交好”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方针,二是以妥协让步为重要准则,三是以和平和好为基本目标。南齐民族关系思想大多适应了当时的民族关系现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0.
明成祖在位期间与北方蒙古、东北辽东、西北藏区以及南方等少数民族都有接触,他在总结和继承前朝民族关系思想的同时,在实践中形成内容丰富的民族关系思想,主要包括“华夷一家”“厚往而薄来”“逆命者必歼除之”“因俗而治”等。明成祖的民族关系思想源于儒家“大一统”思想,也与个人的性格、经历和政治信仰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1.
南陈时期,一些大臣始终把安抚笼络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手段,之所以会出现如此现象,一是少数民族为陈立国发挥了重要作用,又是陈朝巩固政权的中坚力量,必须对他们高看一眼;二是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已达到新的高度,民族关系比较融洽,安抚笼络已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三是最高统治者的意志和政令助推大臣安抚笼络思想的形成.大臣对北伐的认识无论多么正确,只要与最高统治者不一致,都很难发挥作用.南陈大臣的民族关系思想具有二大特点:一是以怀柔为核心,二是实践成效显著.其作用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动了当时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二是加快了南北统一的进程,三是为隋唐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形势变化和争取民族解放的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少数民族文化、遵从各民族风俗习惯、维护少数民族的信仰自由、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动员和团结了各族群众反抗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促进了少数民族的思想解放,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了贡献,也为新中国民族文化工作的开展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3.
14.
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基本任务之一,但是自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继则又发动了华北事变,使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险时,中国共产党根据变化了的形势适时地调整了自己的对外政策,把英美帝国主义与日本帝国主义加以严格的区别,而且还积极地致力于建立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国际统一战线,尤其是把美国视为这个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毛泽东在1936年与著名作家斯诺的一次谈话中就指出:“我们认为美国人民和美国政府对中国是有远见的,形势注定美国政府要对中国和日本的未来起非常积极的作用.我们希望并且相信,他们将同中国人民结成统一战线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底还在长江  相似文献   

15.
首先从宏观上介绍了日俄战争时期日美关系的研究现状.其次从美日远东政策、西奥多@罗斯福与日俄战争、日本宣传外交与美国、<桂太郎-塔夫脱协定>的评定四个方面阐析了当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及分歧点.最后依据前两部分的分析得出结论日美均是赢家,真正的输家是沙俄.  相似文献   

16.
17.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周围的少数民族政权或部落,有的出兵助唐平乱,有的为唐军供给军粮,有的继续与唐朝保持臣属关系,对唐中央纳贡、朝拜,当然也有的乘机出兵侵扰唐朝边境。少数民族之所以会在唐王朝发生内乱时仍然与唐朝保持友好关系,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原因:第一,唐太宗时期建立起来的大唐帝国的声威,在安史之乱时期仍然具有很强的感召力;第二,唐对少数民族的册封,使其成了唐中央王朝的地方政权,在唐发生内乱时,这些少数民族把出兵助唐平乱视为自己的义务;第三,唐对少数民族一直采取羁縻、保护及优抚政策的结果;第四,唐与少数民族友好关系继续发展的结果。唐王朝正是由于得到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经济上及军事上的支持和援助,才能够迅速平定安史之乱。所以,少数民族在维护祖国的统一和稳定方面是一致的,并共同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陈济棠主粤时期,从维护自己的“南天王”的地位出发,既反对日本侵华,反对蒋介石对日的妥协,又与日本保持一定的联系。总的说来是游离于亲日和反目之间。通过对陈济棠主粤时期的对日关系进行阐述分析,一来可以窥出陈济棠本人对日的立场,二来也可以探索出广东地方政府与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之间的微妙关系,三来可以看出陈济棠有着浓厚的地方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9.
冷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和西方社会民主党分别从属于不同的政治阵营,高度对立的阵营利益决定了双方不存在发展友好关系的空间。作为国际政坛上两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在全面对立的主题下,中国共产党与个别西方社会民主党有过极为有限的接触,这些接触都不具备党际交往的意义,也没有产生广泛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两极格局的衰退,中国共产党与西方社会民主党适时做出了对外交往路线的调整,双方建立了党际关系,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相似文献   

20.
李成桂于公元1392年废掉了高丽王朝最后一个国王王瑶,夺取了王位,改国号为“朝鲜”。他沿袭了高丽恭愍王的亲明政策,始终坚持“以小事大”的“保国之道”,而明太祖则一贯本着任凭朝鲜“自为声教”的原则,保持同朝鲜的睦邻友好关系,虽然在两国关系中曾出现过一些矛盾纠纷,但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终究得到圆满的解决。其中像李芳远、亻契长寿、权近等人,在沟通两国关系、维护两国友好相处的过程中,曾发挥过积极作用。明太祖对他们的友好态度在中朝古代关系史中留下了令人称道的佳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