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行政化”是近年我国舆论界和学术界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热议中最为突出的字眼,是针对高等教育实际办学中出现的种种不应存在于高校这一学术机构中的行政化倾向而提出的强烈呼吁,目前高校在“去行政化”方面并没有实质进展,要么停留于高台讲章,要么流于形式。这样一条通达实现高校变革的合理途径,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则困难重重。书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传统书院倡导个性自由,重视学术创新,强调人文情怀,为现大学文化创新提供了许多启迪和参考。本文通过问题提出、传统书院文化的繁荣发展及其在此基础上探讨对高校去行政化的启示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当代文化研究在其发展中形成了一幅蔚为壮观的文化概念丛林景象。洞察主宰文化概念变迁的潜在趋势,评判其合理性与不合理性所在,并据此重构当代文化的新概念,是深化文化研究的重要策略之一。当前,实体化、去身体化、凝固化、价值核心化、孤立化是影响文化概念发展的几种不良倾向,用生活方式、文化图景、文化图式等概念来建构具有实践合理性的新文化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以来,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文学领域中的形式研究也不可避免地走进文化研究的视野中。在综观前人形式观的基础上,受福柯和马克思主义影响的理论家卡罗琳·莱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形式观,认为形式可以介入社会等文化因素中,并且着重关注形式之间的冲突关系来认识文学和社会形式。这种形式主义的分析方法具有认识和方法上的创新,但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一种理想主义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多元文化论观点强调心理学研究中应融入文化的概念.就智力研究领域来说,可归纳为三种不同的文化观,即文化表述观、文化孕育观以及文化论坛观.目前"主流文化"反映了当代西方工业社会中三个重大的智力文化课题:去情境化、定量化和生态化.  相似文献   

5.
“原生态文化”现象产生之后,成为众多学科尤其是人类学、民族学、文化学、文学、艺术学的研究对象,就其研究目前主要有如下立场和主张:一是“对象”的实证和科学主义范式;二是当作一种虚幻的文化观念创造和进行批判的主张;三是指认为一种民俗审美的大众化重构性实践;四是从地方或民族生计模式的文化生态知识和技能挖掘与利用的角度去研究;五是基于现代经济背景的开发与保护的思考和研究。这些研究的倾向在逻辑上把“原生态文化”活动“实体化”了,没有“主体”立场,即没有把“原生态文化”当作“人的活动”去理解,所以看不到问题的实质。“原生态文化”虽然在实践上它可以以一定的文化产物作为媒介显现,但其本质不是这些媒介物,而是“人的活动”,应从人的生产实践方面去认识和揭示。  相似文献   

6.
传统文化的他者化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结构性问题。传统文化的他者化现象在媒介中主要以两种途径进行:一是边缘化,即体现为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民族文化、都市/乡村文化等符号歧视;一是制度化,收编富有意识形态潜能的民间文化,使其进行"跨域"意指作用,并最终被制度化。因此,厘清传统文化符号的本体论思维和让传统文化进入现代性实践的方法论路径,是实现传统文化的去"他者化"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广泛存在汉语动词倾向于译为名词、形容词或是介词词组这一现象。笔者将这一现象定义为"去动词化"倾向。研究发现:在单句中,"去动词化"往往发生在表示静态的动词上;在句群中,去动词化则发生在不占据语义重心的句子上。依据上述发现,笔者提出了两个朴素的经验性的概括,即状态一致原则和语义重心分布一致原则,并且,笔者把这两个原则进一步统一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审美认识论的研究视野之所以抑止了美学的生机,就是因为它不是面对生动纷繁的审美生活去提出问题,而是以一种盲目的自信态度去规定本质。这就把美学变成了一种非历史的艺术理论.美学是一门人丈色彩很强的学科.其发展的生枳.0根于现时代人类的审美活动,因此必须在关注20世纪人类发展这一前提下,面对时代去阐扬一种有个性的美学理论。质言之,贴近文化发展,贴进文艺创作实践,唤醒人们对艺术的自觉意识,是美学繁荣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去行政化改革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不仅需要进行政事分开的制度安排,更需要推动组织文化变革,引领事业单位走出习惯窠臼,突破行政束缚,确立行业自信,重塑组织精神。事业单位去行政化改革面临着固有的级别档次文化、依附崇权文化、卑微工具文化、媚俗拜金文化等诸多文化障碍的消除荡涤。用文化视角分析和诊断事业单位改革症结,以柔性的文化方法协同刚性的管理体制突破,对于推动事业单位去行政化改革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地方化语境中的方言电视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和地方化,从不同方向,以不同方式对方言电视剧进行了"去魅"。全球化文化的浪潮从内容和形式上,从生产模式到受众欣赏习惯、解读策略等方面对方言电视剧形成了很大冲击。文化地方性的多重表现也弱化了方言电视剧在文化地理学意义上的价值和代表形式。而方言剧的新尝试和探索也正是在全球化、地方化的双重语境中展开的,明确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方言剧目前所处态势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雷蒙·潘尼卡提出用历地解释学来达到跨文化理解,通过在他文化中寻得“形式相似的等价物”,从而实现文化间的交流。基于一种跨文化理解和沟通的渴求,汤婷婷拆解性地再现了中国神话传奇和民间故事,通过“去神话”,终而达到“再神话”,并表达了一种文化非同源但同构的理想。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人类发展的视角来理解民族研究的三个范式危机,其一是"民族单义性"的范式危机,指出民族是多义的。近代有一个从民族国家思潮转变为"多民族共和"政体的过程,此乃当今中国国体的基本性质之一。其二是"民族问题化"的范式危机。从人类发展的视角,"民族"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载体和文化单元,在这个意义上,民族无问题,民族文化无问题,问题在民族之外,这是理解"民族"的基本原则。其三是"去民族"的范式危机,重要的不是"去民族",而是要让民族"去问题",避免让民族成为冲突甚至战争的牺牲品。通过阐释民族研究的三个范式危机,在学理上澄清上述民族研究范式危机,思考对民族研究和民族实践的合适研究范式,为民族研究及其民族政策的制定提出基本的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从文化的角度研究市场经济,就不能把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单纯的经济行为,而应视为一种更为宽泛的文化现象。本文拟从市场经济的文化基础、文化价值、文化结构和文化形式入手,以揭示其内含的高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4.
在作为一种交流形式的英语短信语言中,人们为了加快言语交流的节奏,大量使用"去元音化"(源于网络语言的修辞术)这种手段来缩减字符数,减少延迟。所谓"去元音化"就是打破传统的语法规则,删除英语单词中的元音字母,重新构词,但这并不是简单、随意地将单词中的所有元音字母都去除,而是根据元音字母在词中的位置和读音决定。同时,在使用多种缩略手段时,优先谐音缩略后,再"去元音化"。当然,运用"去元音化"方法也有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其中的一些语标指代并非唯一,可能会引起误解。因此,如何在缩减字符数与认知之间找到平衡,是有效使用英语短信语言"去元音化"要进一步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运用变换的方法进行雷达回波信号压缩前,为了减少变换系数的数据量通常要对信号进行去高频处理.针对宽带雷达回波信号小波变换系数数据量大、传统小波算法去高频容易产生漏警和虚警的特点,分析了经验模式分解(EMD)中各内模函数的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EMD算法的宽带数字信号去高频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雷达回波宽带数字信号去高频处理,运用脉冲压缩技术比较了该方法和传统小波方法去高频效果.实验表明,该方法不仅有利于宽带数字信号的数据压缩,而且在减少信号高频成分的同时,能较好地保留信号中的目标信息.  相似文献   

16.
“翻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把一种语言为载体的内容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的字面翻译,二是把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的文化翻译。”犤1犦比较而言,文化翻译比字面翻译界限更广,难度更深,因为文化内涵的准确传达除了单纯的语言能力之外,还需要极其重要的一种能动阐释,即要从本土文化的视角对另一种文化进行准确的重新整合和解释。中西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类型的文化,属于平行发展、互不冲突、各有偏重、各具特色的两大文化体系。它们不同的渊源和发展道路决定了语言不同的选择方式和不同的组合方式。以中国古典文学的…  相似文献   

17.
悖论是数学哲学和逻辑哲学中的重要问题,金岳霖研究悖论问题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主要思路:一是把悖论归结为一种特殊的自相矛盾,探讨悖论的特征和成因,提出了”暂拟的解决方法”;二是把悖论归结为一种“形式废话”,试图建立一种“范围的逻辑”来消除悖论;三是把悖论归结为思维认识的“不确定性”问题。金岳霖的悖论观点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非线性阵列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非线性去相关技术来提高数字阵瞬时动态范围。该方法主要在接收机中利用了方向相反的两级相移,第一级在接收机前端,第二级在数字部分。理论分析表明利用该方法能有效地去相关杂散、互调失真等各种非线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系统的瞬时动态范围。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在抗战小说《四世同堂》中,老舍塑造了不少可爱的人物,他们自身拥有很多优点,近乎理想化。然而在战争来临时,这些人物的缺陷逐渐暴露了出来,形成了去理想化的人物。本文欲从这一现象出发,分析去理想化人物的表现,指出了老舍去理想化写作的深层文化原因,并指出这一写作的意义价值。  相似文献   

20.
汉语修辞格的古文化信息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念性的无形文化,是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的,汉语修辞格就其本质来说,是传统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的一种展现。古人在创造汉语修辞格时,已把他们的观念、情感以及审美理想熔铸进去。文章考察和分析汉语修辞格的几种结构形式,其中特定的文化内涵便凸现了出来,这种传统文化的蕴涵是深植于其形式和内容之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