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陈文江  张丽 《河北学刊》2020,40(5):178-185
西部社会学相关的研究与讨论,首先需要明确何谓"西部社会学"?回答这一问题,须从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等多重维度分析西部社会的多重属性,从而明确西部社会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概念及内涵。本文从回应唐代兴《西部社会学抑或社会学西部学派?》一文的争论出发,讨论了西部概念的产生、研究主体与客体的联系、认识过程与方法、西部社会研究的未来方向,以及西部社会学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指出,西部社会学是将空间概念"西部"与社会学专业组合而成的一个新概念,与当前中国国内关注的主流问题、核心观点和理论传统有一定的区分。为理解西部问题、解读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在西部的境遇,提出西部社会学概念,也以此为社会学植根中国和反思中国的现代化后果提供了另一种思考维度。  相似文献   

2.
重视文化研究是孙本文等社会学家在20世纪前期形成的中国社会学优良传统,尽管孙本文的文化社会学有泛文化论倾向,但仍不失为一种积极的社会学研究取向。在"左"倾政治思潮的压抑下,中国社会学连同其文化研究被禁闭,改革开放后也未能对文化研究给予足够重视,这不利于避免社会学研究的表层化倾向。费孝通呼吁加强社会学的精神文化研究,对于重建中国文化社会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并且,因社会生活网络化和消费社会到来而引起的价值观念变迁,也要求提升文化研究在社会学中的地位,为推进文化社会学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颁布,许多国家的社会学研究者开始关注儿童社会学研究.在一段不算长的时期内,儿童社会学已经形成了三种研究范式:社会化研究范式、社会建构论研究范式及权利论研究范式.就儿童社会学的中国经验来看,虽然学科呼声较早,但后天发育不足.通过反思儿童社会学的中国经验,表明无论是国际层面的儿童社会学还是国内层面的儿童社会学都没有摆脱分支学科丛中的边缘地位;同时,对儿童社会学中国经验的反思,也引发了有关中国社会学自主性问题的思考.无论如何,儿童社会学到了以行动社会学和解放社会学的姿态、实现自我解放和儿童解放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治稳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景峰 《学术界》2003,3(3):41-51
目前中国的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是呈加速度发展态势的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 ,经济上的问题不可避免地反作用于政治领域 ,从而影响到政治稳定。在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诸多挑战中 ,核心是政治挑战。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国家主权、政治体制等方面的变革 ,一国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越来越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受到严峻挑战 ,多元文化之间的相互冲突和摩擦日益明显 ,会使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迷惘 ,甚至错位 ,这些迷惘与错位一旦外化为人们的行动 ,就会构成对政治稳定局面的威胁。同时 ,中国又面临着民族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等潜在威胁。中国政治稳定机制分为三个层面 :一是政治系统自身层面 ;二是国内生态层面 ;三是国际生态层面。这三个层面的机制会同时起作用 ,任一层面的问题都会影响到中国政治稳定的大局  相似文献   

5.
李迎生 《人文杂志》2006,2(1):134-140
如何处理开放性和主体性关系的问题一直是影响中国社会学建设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将中国早期社会学和当代社会学做一个比较,固然,恢复、重建以来的中国社会学在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上较早期社会学取得了根本的突破,这对中国社会学的健康发展已经并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但由于各种原因,在这两个不同的发展时期,中国社会学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应用研究等方面,都没有摆脱、或在相当程度上存在“西方化”的倾向。因此,正确处理开放性和主体性的关系依然是开拓中国社会学未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陈云松 《学术月刊》2022,(1):138-145
文化社会学聚焦文化实践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联,其传统研究方法兼有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双重特征。文化大数据、机器学习等社会计算资料和方法,为当代文化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分析工具和理论视野,并在国际前沿研究中得到了应用。中国学者进一步聚焦海量文本、互联网文化行为和调查问卷等大数据和传统资料,实现对文化的时空结构、信息流空间的互动结构和亚文化社会指标的科学插补测量。利用机器学习等社会计算手段,文化社会学研究者得以更深入地理解文化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而促进理论观照的养成。  相似文献   

7.
"规范化"与"本土化"问题多年来备受中国学界关注,2018年谢宇与翟学伟关于"本土化"的讨论所秉持的却都是实证主义的知识论原则和绝对主义的哲学基础。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既非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亦非片面追求一种独特的"地方性知识"。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需要学者们加强对西方现代历史、理论和经验研究的积累,深化对西方概念体系及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结构条件的理解,并进一步对理论和方法背后的哲学人类学的存有论预设进行反思。只有将中西方的历史、文化、制度与经验相融通,我们才能重塑社会学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8.
林怡  李铁生 《东南学术》2005,(4):153-158
"全球化"和"文化研究"是当今国际国内学术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以海外新移民作家的创作为例,从社会学的角度,考察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社会变迁与中国女性的再社会化问题,并借此回顾了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历程,探讨了我们可能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作为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中国科学社会学在短短近 2 0年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整体的理论体系建设 ,还是具体的学科范式初建等都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传统。而且中国科学社会学还不断吸纳国际科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 ,密切关注国际科学社会学的最新动态 ,并在其他相关学科的推动、渗透下 ,成功地完成了从纯粹的“狭义科学社会学”向相对宽泛的“广义科学社会学”的转向。中国科学社会学的长足发展得益于中国的科技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的现实推动 ,同时 ,它在推动中国科教兴国战略方面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科学社会学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在学科范式建设上还不够规范 ,在理论建设方面也显稚嫩 ,在满足中国高速发展的科技的实践需求方面略显滞后 ,它的成熟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路程。  相似文献   

10.
正费孝通在晚年谈到社会学学科性质时,认为社会学兼具"科学"和"人文"双重性格。"社会学的科学性,使得它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可以‘用’来解决具体的问题",但他同时指出,社会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这种工具性,"今天的社会学,包括它的科学理性的精神,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人文思想’",此外,社会学科研教学本身就是社会人文精神养成的一部分。他特别强调,"中国丰厚的文化传统和大量社会历史实践,包含着深厚的社会思想和人文精神理念,蕴藏着推动社会学发展的巨大潜  相似文献   

11.
高志英 《学术探索》2007,1(3):117-121
历史上,长期的迁徙生活使傈僳族的生存环境一直处于变动之中,从甘青高原沿"藏彝走廊"到川、藏、滇交界地带,又从金沙江河谷迁移到澜沧江,进而到怒江流域,直至东南亚一带。人是文化的载体,人的流动即是文化的流动。由于频繁的战争和游耕经济生活所导致的迁徙使傈僳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其民族文化就一直在流动中断层、积累、沉淀和延续,又在流动中包容、吸纳了其他民族的文化,由此使自身文化发生嬗变。本文主要以历史人类学的研究理论与方法,探讨傈僳族的迁徙历史对其民族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即这种高山深谷间的长期迁徙,使傈僳族的传统文化成为不断流动着的文化,由此所引起的文化的封闭而又多元又成为傈僳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12.
蒙古族由森林之王发展到草原英雄,有横跨欧亚的辉煌历史。蒙古族在现代社会中的信仰转换、文化转换、性格转换、心态转换、语言转换五个方面再现了他们的文雅特性,从蒙古族由大武到大文,由魄力到魅力的转型中,可看出蒙古族主动把自己的草原文明与汉族的农耕文明有机结合的过程,从而融入中华大文化,这是对中华民族和谐与凝聚力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论语言的礼貌原则与得体性原则的区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礼貌原则"与"得体性原则"属于不同的语用层面。礼貌原则是语用学的最高原则,而得体性原则则是修辞学的最高原则。把二者混为一谈既有表层的只看字面意义的直接原因,又有深层的混淆学科界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黄显松 《学术探索》2007,(5):123-127
西双版纳傣族人生礼仪、日常生产生活和宗教活动中的水文化现象和傣族水文化的内涵,揭示了傣族生活中水如何从物质文化向影响傣族民族性格、观念、信仰的非物质文化的渗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唐人对墓葬风水的追求是普遍现象.祖先崇拜、洛阳地域的良好风水是吸引唐人归葬洛阳的重要因素.风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唐人思想观念的有效途径.当时移居内地的非汉人群体,对华夏文化中风水观念的摄取,既表明其汉化的趋向,亦是其认同华夏文化的表征.  相似文献   

16.
环境伦理学是一门新的伦理学。它的主要特征是人类道德对象从人与社会领域扩展到生命和自然界;它的基本问题是:确认生命和自然界的价值,确认生命和自然界的权利,从而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以确保人类对自然的持续利用。中国环境伦理学从介绍西方环境伦理学起步。现在要在中国学术文化传统、中国哲学和思维方式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确立自己的环境伦理学理论模式、概念框架和话语体系,以超越西方环境伦理学,通过不同学派的理论整合,创建中国环境伦理学,使它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为中国人民服务,为建设生态文明服务。  相似文献   

17.
张晔 《北方论丛》2002,(6):105-108
美国黑人女作家沃克,从黑人和女性的视角出发,在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中刻画了三个黑人女性,充分展示了黑人女性如何在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社会中保持自己独立的女性意识及个性,发展自己的独特文化.沃克以被子为象征,反映了占强势地位的白人文化与处于弱势地位的黑人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表明了黑人文化和生活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傈僳族是一个受基督教文化影响较大的民族。由于历史原因,傈僳族没有高度完善的本民族文字体系,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主要以世代口耳相传为主,它的"以小为美"、"以弱为美"心理的形成相当程度地制约了女性在文化、教育、择业、生存等方面的发展,缺乏一种自我的与主流文化对话的平台。但是在实际婚恋生活中傈僳族女性却以一种或隐或显的话语霸权站在幕后、前台拓展了女性在本民族中的生存空间,获得了应有的女性意识和自我表达模式,共同构筑了傈僳族群体的婚恋伦理价值观,彰显了她们强烈的自我言说内涵。  相似文献   

19.
季桂起 《齐鲁学刊》2012,(1):139-142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虽然在文化革新路径的选择上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其方法论意义却具有跨时代的价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毕竟为中国人打开了一扇通向未知文化领域的大门,促使中国人走出以往文化的固定圈子,真正"睁开了眼看世界",从此确定了"会同中西"、再造文化的思路和方向,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路在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形成上所起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培养了近代知识分子的开放心态;二是确立了近代知识分子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三是形成了近代知识分子多元化的价值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20.
传教士东来与西学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大正 《齐鲁学刊》2004,1(6):43-47
从唐朝初年到清朝灭亡千余年间,中西社会历史背景的差异和中国封建统治者对外来传教士执行不同的政策,决定了传教士进入中国的逆顺难易有所不同,在中国所处地位和作为也不尽相同。传教士东来经过了从时断时续发展到持续不断,从以个人来华、在上层中间活动为主发展为以团体来华、深入民间活动为主的历史过程。传教士东来中国不仅手捧圣经,同时也负载着西方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具备在较高层次上从事文化交流的某种素质和条件,除了传播"福音"之外,还参与了众多的科学文化活动,扮演着传播"西学"的重要角色,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