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作为中国民间宗教的观音信仰,在这种信仰体系中,印度佛教被中国汉族地区的本土文化改造,成为了一种以中国民间文化为主体的民间观音信仰.这种民间信仰具有信仰历史悠久、信仰具有功利性、具有"女神崇拜"的特点、儒释道充分交融四大特征.  相似文献   

2.
青海河湟西纳地区的"猫鬼神"与"古典"信仰并生存在,它们与遍布本地区的山神信仰乃至"王辩会"等民间信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既是河湟西纳地区久远以来复杂的族群关系以及地方社会关系的反映,也是该区域文化生态乃至社会生态的催生物。透过这些民间信仰的考察可以体认到:一种民间信仰只是一种文化表征,隐匿其后并催生它的是所在地区的地方社会本相。  相似文献   

3.
从唐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中原地区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茶马贸易,是全国各大经济地区之间闭锁状态被日益突破,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之间经济关系日益发展,民族关系日益密切的具体表现.唐宋时间,这种贸易还是比较单纯的经济活动,并出现了由官方贸易向民间贸易发展的趋势.这一趋势同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大趋势是一致的.但是明初,朱元璋却把茶马贸易纳入了政治的轨道,把它变成了从政治上分化、控制一定地区的少数民族的手段,于是有金牌信符制的出现.茶马贸易被国家垄断,民间贸易遭到禁止,中原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交流通到了人为的障碍而不能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4.
民间信仰的升华与超越——冼夫人信仰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冼夫人信仰在广东茂名地区及海南一带广为流行,她已成为百姓心目中的一位神明。本文旨在论述这种信仰的成因及其特点,认为它已从一般的祖先崇拜、宗族神灵扩展为村落、社区的偶像,从先贤升格为神明,糅合了民间鬼神、巫术信仰的内容。在新的时期里,经过党和政府的疏导,它已超越了一般民间信仰的范围,成为爱国爱乡教育、维护民族团结、增进社区凝聚力的一种活动形式。  相似文献   

5.
“藏戏”是西藏地方戏,起源于八世纪的土风舞,正式形成于十七世纪,流行于前后藏地区。藏戏有许多民间剧团和许多传统的优秀剧目,“文成公主”就是这种优秀剧目之一,为藏族人民所热爱,很多藏戏剧团都以能演出“文成公主”为极大的光荣。藏族人民不论男女老幼,只要一谈起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就自然地流露出无限亲切和崇敬的感情。  相似文献   

6.
四川藏区"跳锅庄"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瑾 《中国藏学》2002,(4):79-84
"锅庄"是藏族民间歌舞,它流行于四川、云南等省的藏族地区及西藏昌都一带.本文通过对四川藏区传统民间歌舞娱乐方式--"跳锅庄"的探析,试图探讨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藏区的传统民间娱乐活动的发展演变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适应过程和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赵秀云 《民族学刊》2013,4(5):25-33,,96-98
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有轮转互助储金会的存在。这种组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在会员之间起到经济互助的作用,帮助会员度过经济难关。在云南丽江大研镇及其周边地区的纳西族民间也同样流行着一种称为寅的类似轮转互助储金会的组织,但是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当今流行在纳西族民间的寅已经从原来的以成员间的经济互助为主要目的组织形式演变为了一种更为注重成员从中获得愉悦的娱乐型组织。本文以民国时期到当代社会为时间维度,从人类学的视角对纳西族社会中寅文化的发展变迁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得出结论:国家的一系列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是使寅发生这些变化的根源。同时,文章提出附着在寅之上的“社会资本”积累功能也是当前寅在纳西社会中流行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打马三文"是李清照晚年以"打马"为主题所作《打马图序》《打马图经例论》与《打马赋》三篇文章的合称。打马是古代民间流行的一种博戏娱乐活动。李清照在三文中分别详述了个人的博戏爱好、改造后的打马游戏规则以及由小游戏所衍生出的大情怀。"打马三文"是研究李清照一生业余爱好的重要资料。文章从女性视角审视了男人世界的博戏活动,探索了三文内蕴的娱乐趣味。  相似文献   

9.
"腾格里"是萨满教中最重要的崇拜对象,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它是萨满教最初的崇拜物之一,也是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观念."腾格里"观念在历代的蒙古史籍和民间作品不断地沿传、充实.随着萨满教的兴衰,它的作用范围和含义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这方面,蒙古历史文献、流传在民间的大量的萨满教唱词、以及民间文学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可惜的是,有关这方面的材料,由于过去对其认识不足,搜集整理得甚少,我们只能从现有的材料出发,做一些探讨,以求其概貌.  相似文献   

10.
“花儿”,也叫“少年”,是产生于河州地区(包括今甘肃省临夏州、甘南州部分及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流传在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部分地区的汉、回、东乡、保安、撒拉、土、藏、裕固等民族中的一种以爱情为主要内容的山歌,用河州汉语方言演唱,格律独特。“花儿”流行地区之广、传唱民族之多、唱词之浩瀚、曲调之丰富,可位列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之首。  相似文献   

11.
龙杰 《民族论坛》2013,(7):33-34
正绣花鞋垫,是土家族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朵奇葩,是由土家姑娘的日常爱好,渐渐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具有民族风情的民间传统工艺产品。土家姑娘自古就有挑花绣朵习惯,当地人们也常常以工艺水平高低来评判她们是否心灵手巧。"男儿看田边、女儿看鞋垫"。这句流行于土家族地区的谚语,就是对心灵手巧土家女儿织出漂亮绣花鞋垫的褒扬。  相似文献   

12.
作者认为,社火表演和"花儿"演唱活动是河湟地区乃至西部民间典型的民俗事象.两种习俗发生的时空及其表现形态虽然不同,但在深层次上具有显明的共性和交叉点,话语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以及狂欢精神是两种习俗所共有的特性.由此不但形成了这一区域文化的地域特点,同时也实现了不同族群之间沟通和对话的族际交流功能,从而推动着民族杂居地区文化的向心整合.  相似文献   

13.
一青海汉族在一年中有许多节日,一般最重视的除了春节、端阳和中秋节之外,便是春社和秋江两个"社日"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秋社'已经渐渐被人们淡忘,而对"春社"的重视程度却是依然如故,并且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包括着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表现出其他地区汉族节日风俗明显不同的特点。因此,我们认为对此进行较为全面的描述和进一步的研究是十分有意思、而且是很有价值的。"春社",当地汉族一般称为"田社"。关于它的具体时间,在民间有多种说法。如"春分在前社在后"、"九尽十日社"等。前者是说"春社是在"春分过后的三五…  相似文献   

14.
正【设计说明】潮汕民间信奉的神灵名目众多,神明概称为"老爷",祭神称为"拜老爷"。潮地祀神,"拜老爷"在不同的时间段,所祭祀的对象也不同,这件设计作品就是依照不同时节,所祭拜的神明为创作灵感。"拜老爷"是潮汕地区一种传统的民间习俗,是对神的一种祭祀活动,是潮汕地区民俗文化中一个典型的有特色的重要组成活动。拜神活动不仅是单纯的一种仪式,更是一种精神信念的寄托,甚至成为了一种文化渗  相似文献   

15.
神山崇拜是藏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带有浓厚民间氛围的传统信仰模式,在世界宗教信仰范围内,既异于自然崇拜,又别于图腾崇拜,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正统宗教信仰,它兼顾世俗世界和神性世界.因而既有神圣性的一面,也有世俗性的特质.本文主要解析迪庆藏区的神山崇拜这一古老民间信仰模式,从而说明藏族人通过神山崇拜,不仅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了一种有章可循的秩序,而且同生物界构筑了一种平等和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当代民间信仰研究的现状和走向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就是如何看待现实社会中广泛存在的民间信仰.近几年,学界对什么是民间信仰,展开热烈的讨论,有关"民间信仰"的定义也众说纷纭,但是,大多论者对民间信仰往往只注意其信仰的层面,并以宗教学的知识、理论进行解说,缺乏该信仰与现实社会关系的研究.新的研究走向,拟从当代社会流行的民间信仰和民众生活的关系,从一种不脱离信仰的生活切入,以点带面,实践调查,理性分析,科学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国家对民间信仰的管理提供政策的依据,为中国现当代思想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八宝铜铃舞     
八宝铜铃舞是土家族民间的一种传统舞蹈,八宝铜铃舞又名"解钱",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一带最为流行,  相似文献   

18.
“花儿”又称“少年”,是流传在宁夏、甘肃、青海三省(区)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深受人民喜爱。这些地区的群众,不但经常在田野里用高亢、清脆、嘹亮的歌喉漫唱“花儿”,而且在每年端阳节前后,夏收大忙之前,还有召开大大小小的“花儿”演唱会的习惯。这种民间“花儿”会,小的人数一般在四、五千左右,大的竟达数万之多。例如,甘肃莲花山、青海瞿昙寺“花儿”盛会,多达四、五万人以上。由于“花儿”流传的地区不同,因而语言风格、音乐曲调和演唱形式也逐渐形成了若干不同  相似文献   

19.
为了发展民族经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改善民族地区人们的生活,2002年,湖北省民宗委在民族地区倡导并发起了一项重要的招商引资活动,即"双民双赢",就是民营企业和民族地区在相互了解、互利互惠、共谋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合作,达到民营企业和民族地区"双赢"的目的。这一活动堪称湖北民族地区经济活动的大手笔,不仅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创立了民族工作部门参与经济工作的"亮点"和"品牌"。  相似文献   

20.
秧歌最初是农耕劳作时所唱之歌,后以民间农歌为基础,吸收地方小戏、舞蹈表演、角色装扮等元素,逐渐发展成为汉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传统舞蹈形式。"霍县秧歌"流行于霍州市大张、靳比、库拔、北杜比等村一带~([1]),风格独特,底蕴深厚,是山西临汾地区众多优秀的社火艺术项目之一。本文从表演形式、人物形象、演唱曲调等方面对霍县秧歌这一鲜为人知的民间艺术进行深入分析,以期能引起读者对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关注、研究和重视,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