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司和农户以特定的契约形式进行交易顺应了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利于解决分散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但是,目前公司和农户在契约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凸显的契约失效、组织解体等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组织绩效的发挥.究其原因,与目前理论及实践对公司和农户契约特征的认识不足有关.对现实中公司和农户契约的内在特征及履约的基本要求进行具体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是,缔约主体的不平等性、契约客体的特殊性、契约内在的高风险性、契约的不完全性和强制实施的困难等决定了公司和农户履约的现实困境,使契约能否自我实施成为决定契约关系稳定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基于超市场契约的基本特征,比较两个典型的公司和农户契约关系的组织形式:长青水果场和温氏食品集团,深入揭示其不同的履约机制所导致的契约绩效差异.分析表明,仅形成一个具有框架性质和丰富内容的超市场契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契约的履约机制作深入探讨,针对不同的契约关系和组织形式,需要采取不同的制度安排和治理机制才能有效保证契约的稳定性实施.  相似文献   

3.
在非正式制度为主导的农村非正式社会结构中,基于特殊信任主义的民间信用,其博弈主体由于交易域和社会交换域的关联博弈和基于声誉的私人契约执行机制,使得民间信用契约具有自我执行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4.
风险投资有限合伙合同几乎很少涉及对风险投资家(即:普通合伙人)的行为限制。而对此外部投资人通常倾向于采纳这种灵活而松散的安排。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作为有限合伙人的外部投资者处于一个容易受到伤害的地位,但是风险资本在运作过程中的循环性使得名誉约束代替了合同义务以及法律默示规定的地位。风险投资家和外部投资者可以灵活地安排协议内容的事实使得风险投资有限合伙成为了合同自由主义的鲜活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审计声誉是一种能够自我执行的特殊协议,其形成是审计师过去履行审计契约的行为及其结果在审计市场上的反映,是审计市场现有与潜在审计需求方所持有的看法.审计声誉机制通过对“好、坏”审计(事务所)声誉的识别,向审计市场传递审计声誉的信息,并通过对审计市场中审计毁损行为的惩罚,实现审计契约的自我实施.审计声誉机制失效的治理策略:构建顺畅的声誉信息生成与传递通道;维护企业自由的审计契约签约权;强化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和审计诚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6.
对劳资关系的研究通常基于两种维度:一种基于契约关系,决定劳资双方的责权利归属;一种基于财产关系,决定劳资双方的财产让渡。理论上,成本收益机制、声誉效用机制和信任机制的作用能够促进劳资契约的有效自我执行。然而由于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以及履约成本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劳资契约的自我执行存在着效率缺失。而政府以第三方的身份,通过建立或引导建立"格式化"的劳资契约,进而对劳资契约的相关属性进行监测、证实并予以明确定价,使得更多可观测的变量写进契约,更有利于保证劳动者的契约权益,从而提高劳资契约自我执行的效率,实现劳资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7.
本文把农合组织的行为抽象为农户和企业的二元博弈,分析了在契约环境和社会资本的影响下农合组织的产生、多样性及其内部治理结构的演化。研究结果表明:契约环境和社会资本之间是互补的,它们共同制约了农户和企业的策略选择;农合组织的存在性和差异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资本的大小,尤其是在契约环境较差时;契约环境的变动,会影响发起人和参与人的分成比例,即影响农合组织治理结构的演化。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港口履约方无单放货为例,分析了<鹿特丹规则>下无单放货的规定,探讨了我国法律对港口履约方无单放货的相关规定以及<鹿特丹规则>无单放货规定对我国的相关影响,同时分析了我国航运业引入<鹿特丹规则>的障碍以及解决途径,最后得出积极、肯定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风险投资中的委托代理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风险投资中,交易双方之间信息的高度不对称造成了风险资本市场中委托-代理关系的特殊性,并成为影响风险投资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根据风险投资中委托-代理的特点,从委托人的角度探讨投资行为与适宜投资模式。一方面说明风险投资家在追逐声誉下的投资行为,另一方面以阶段选择权的模式为风险投资公司在风险环境下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现行法对出资方式的限制性规定,实收资本制的规定,把注册资本比例与股权比例等同起来,对知识产权占注册资本比例作出最高限制性规定和按出资比例分配红利的规定等资本制度的规定,实质上把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置于首要地位,而忽视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和对风险投资家、风险企业家积极性、创造潜力的发挥,对我国风险投资发展已构成制度障碍,亟待创新企业资本制度.本文从建立授权资本制,扩大企业出资资本形式,视注册资本比例与股权比例为两个不同的概念,无形财产权占股权的比例允许投资者依意思自治原则协商确定,但其占资本金或注册资本比例应当加以限制等方面论述企业资本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风险资本投资是融资与投资相结合的一个过程 ,投资者的资金实力及其观点对风险资本运作具有很大影响。美国风险资本业在机构投资者的不断参与及其越来越富于经验的压力下正迅速地走向成熟 ,风险资本行业正在合并 ,投资范围正在扩展 ,并且对机构投资者所关心的问题强化了责任心。然而 ,机构投资者的参与也使风险资本投资失去了原有的本质。我国应根据不同资金主体的投资偏好发展广义的风险资本投资 ,让最适合承担某种风险的投资者承担相应的风险 ,使各类资金主体各尽所能 ,各得其所。  相似文献   

12.
通过构建有限理性进化博弈模型,分析评级市场上发行人、评级机构以及投资者之间的博弈关系.模型表明,在声誉驱动机制作用下的评级市场,无论发行人“真实”申报成功的概率大于或者小于“不真实”申报成功概率,监管者都可以通过实施惩罚促使发行人群体进化,最终全部趋向于“真实”申报.模型启示我们:改革现有的信用评级体系重在建立激励机制,确保评级机构具有持续动力积累声誉资本,同时对发行人虚假评级行为实施惩罚可以有效破解“信用评级悖论”.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基金业"老鼠仓"事件频发,导致投资者质疑基金管理人能否恪尽职守,履行其信赖义务。文章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构建基金公司与基金经理之间博弈模型,分析两者之间的博弈关系,通过求出博弈均衡解揭示基金老鼠仓行为与基金经理受到的处罚力度、基金公司的内部监管力度、监管成本及效用有关,最后分析治理老鼠仓行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证券市场上,机构对股价操纵盛行,机构投资者盈利丰厚而个人投资者屡屡亏损。在证券市场不规范而机构投资者自身行为又发生变异和扭曲的前提假设下,本文通过运用博弈论中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声誉模型对我国证券市场中的机构与个人投资者的投机对策行为进行分析,从而对上述现象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5.
合同默示条款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默示条款游离了当事人的意志,体现了社会价值观念,是对合同自由原则的某种程度的干预与否定。默示条款并非不能改变明示条款,其效力往往高于后者。当合同条款缺欠或不明履行不能时,默示条款又具有履约功能。  相似文献   

16.
风险投资是指对未上市的具有潜在增值机会的中小型科技企业的一种长期性股权投资。其典型特征:(1)投资对象属于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具有高收益、高增值、高风险特性;(2)投资者要参与投资对象的管理;(3)投资期比较长,一般5—7年甚至10年或10年以上;(4)风险投资家一般不以控股为目标,而是希望在企业成功后获取资本效益。风险投资一般包括风险资金、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企业。风险投资公司即专门从事风险投资活动的金融企业,是欲获得高收益的风险资本与需要资本的风险企业之间的经济中介。风险投资是人们适应高新技术发…  相似文献   

17.
以企业家为中心签约人的创业企业融资契约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卫平 《学术研究》2005,(10):40-47
本文认为企业契约应是以企业家为中心签约人的契约结构,并比较了不同契约安排的契约成本来证明这一论断。接下来,本文建立了企业创立时企业家与外部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契约模型,用模型证明了企业成功时,企业家和外部资本所有者将分享剩余收益;而企业失败时,企业家将允许外部资本所有者获得优先的企业残值索取权。这在实际的企业融资契约中就表现为可转换的优先股方式。然后本文把企业剩余控制权的安排引入契约模型,分别建立了企业家和外部投资者的效用函数,并与企业现实契约安排相结合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2008年12月鹿特丹规则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海运履约方,但是对于海运履约方责任的界定还不甚清晰,存在许多悖论。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也存在对其责任期间、责任范围、责任限制以及责任方式等规范无法有效实现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实质上是鹿特丹规则与各国具体规范衔接断裂所致,综合不同国家的观念,完善海运履约方的责任制度,是实现履约方责任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9.
契约生效以后,当事人应诚实、全面地履行契约,如果一方当事人不能履行或者履行不适当,则要承担地违约责任。但国际贸易有其自身特性,比之一般的货物买卖有更高的风险,不可抗力的问题经常出现。因而,为了公平合理地分配契约的权利和义务,公约和各国法律都将不可抗力作为免责情况予以规定。然而,在大陆法系国家和英美法系国家中,对不可抗力的认知有着明显的区别和联系。文章基于不可抗力在国际贸易争端解决中的重要地位,从比较法的角度结合经典案例对不可抗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融资融券是否通过投资者情绪影响股票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文章从投资者情绪视角出发,利用融资融券标的五次大规模调整事件作为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D)探究了融资融券对股票系统性风险影响及机制.研究表明我国融资融券制度推出后,股票的系统性风险平均上升了6%,且融资制度和融券制度对系统性风险具有截然相反的影响.一方面,融资制度(杠杆机制)放大了投资者收益和风险,从而放大了投资者情绪,导致系统性风险上升;另一方面,融券制度(卖空机制)下,投资者乐观和悲观情绪都能得到充分表达,导致系统性风险下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的融资和融券交易发展不平衡,卖空机制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该结论加深了对融资融券制度如何影响系统性风险的理解,同时也对如何解决融资融券的非对称式发展和维护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定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