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阿底峡道次第理论及其传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菩提道次第理论是阿底峡在吸收和发扬古代印度学者龙树、无著、圣天等的次第思想基础上在西藏发扬光大的,历经历代高僧大德的薪火相传,逐渐成为藏传佛教独具特色的思想和修行体系。阿底峡撰写了《菩提道灯论》,倡导修行次第,理清了显密教义之间的关系,阐释了佛教经论的正确主张和思想。阿底峡的这一集大成的学说既是对印度佛教的一个总结,又开辟了藏传佛教的新纪元,对后期形成的藏传佛教各教派都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李学竹 《中国藏学》2006,4(2):227-236
月称是公元7世纪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著名论师,在印度中观学派历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他的学说对于印度后期大乘佛教,以及我国藏传佛教都有很大影响。尤其是藏传佛教把他的中观学说看成是代表大乘佛教哲学的基石,而且指定他的代表作《入中论》为格鲁派学僧必学的五部大论之一,在各寺院中一直传习不绝。本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月称的生平、著作和他对中观学派所作出的贡献以及《入中论》的先行研究、梵文佚文等相关情况。  相似文献   

3.
一、藏传佛教学者对汉地佛教的了解汉地佛教虽早在唐朝时就已传入西藏 ,但由于朗达玛灭佛 ,使大量史料被毁。因而有关藏传佛教学者对于汉地佛教了解的记录 ,并未留下很多的史料。元代以后的藏传佛教史书才对汉地佛教有了较为详细的记载。如《红史》、《王统世系明鉴》、《雅隆尊者教法史》、《汉藏史集》等书都对佛教在汉地的传播、流变以及汉藏佛教关系作了解说。如《红史》中说 :周朝有三十六个王 ,执政 (八 )百年。此后有称为秦始皇的国王。从汉高祖开始传了十二代皇帝。在第十二个皇帝时 ,有一个叫王莽的大臣篡位 ,执政十八年。此后有个…  相似文献   

4.
一、藏传佛教学者对汉地佛教的了解汉地佛教虽早在唐朝时就已传入西藏,但由于朗达玛灭佛,使大量史料被毁.因而有关藏传佛教学者对于汉地佛教了解的记录,并未留下很多的史料.元代以后的藏传佛教史书才对汉地佛教有了较为详细的记载.如《红史》、《王统世系明鉴》、《雅隆尊者教法史》、《汉藏史集》等书都对佛教在汉地的传播、流变以及汉藏佛教关系作了解说.如《红史》中说:  相似文献   

5.
陈又新 《中国藏学》2013,(S1):68-90
业与因果轮回是佛教的基本教理,佛教的各宗派在阐述业是否存在、本质为何、如何生成与消灭等等结果之间的关系问题上,都有自己一套的主张。15世纪时,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者宗喀巴对此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业果关系中的业是已坏实有,且将它列为是中观应成派思想的八大不共主张之一。这一主张又遭到萨迦派果然巴等人的批驳。对于宗喀巴提出已坏实有主张的辩证进程、反对的意见,以及几百年来格鲁派学者的不断驳复过程中,一方面将可认识到藏族的智慧所在,另一方面更可以了解到藏传佛教对佛教重要思想的发展深度。  相似文献   

6.
佛教产生于印度,公元七世纪传入我国藏族地区,佛教进入藏区后,与藏族的原始宗教一本教在冲突中不断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高原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一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地区在西藏,因此无论佛教信徒还是学者游客对西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其实,从历史上看,藏传佛教  相似文献   

7.
在《山法了义海论》的这部分内容中,笃补巴·西饶坚赞引用藏译《慈氏五论》及《瑜伽师地论》《中论》《大般若经》《大涅檠经》和《大宝积经》等佛教经论中的相关话语,深入阐释、论证觉囊派独特教义"他空见"的合理性和经典性。文章通过对笃补巴所引用的藏译佛教经论的话语与相应的汉译经论进行比照和校勘的基础上,不但勾勒出藏汉佛教经论译文的各自特点,而且在这些译文的思想与笃补巴对其诠释的内在互动中探究笃补巴对"他空大中观见"的语言分析与义理申畅。通过这个个案,即可看到,藏传佛教智者对印度佛教经、论的诠释已经从方法论诠释学转移到了本体论诠释学的阶段,这是印度佛教西藏化的根本转向。  相似文献   

8.
宗喀巴是我国藏传佛教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是藏传佛教的集大成者。他所进行的整饬宗教和创立的格鲁派佛教,不仅对藏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有重大影响,而且还传播到其它地区。宗喀巴一生从青海到西藏刻苦钻研显密经论,著书立说,建立了自己独特的佛教思想体系。他的著作全是用藏文写成的,目前见到的汉文译本还很少。他著的《中论广释》是依据印度佛教后期中观随应破派(应成派)佛护、月称的  相似文献   

9.
佛教分大乘和小乘,大乘佛教中又分显宗和密宗。由印度传人西藏并广为传播的是大乘佛教,其中密宗较为兴盛,提倡显密共修,先显后密。藏语称密宗作“桑俄”,意为“秘密真言”。密宗的发达是藏传佛教重要特点之一。十三世纪初,佛教在印度泯灭后,唯有藏传佛教保留了密宗四部修习的完整形态。藏传佛教密宗有自己的传承,在所重经典、修习次第、仪轨、制度等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0.
索罗宁 《中国藏学》2016,(2):93-101
黑水城出土西夏文献中保存有西夏文《金刚般若经颂科次纂要义解略记》的两个版本。其正文似为属于圭峰宗密体系中的《金刚经》的注释。本文主要讨论了该文献的序篇。序篇记载证明西夏佛教曾经存在"汉藏佛教圆融"趋势。据其内容所示,西夏佛学界的佛教史概念中不存在"汉藏"对立或分歧。由此,西夏佛学界把印度因明大师陈那,汉文译师鸠摩罗什,藏传佛教中的"黑小足"(帕当巴桑杰)视为同一人。文中有对序篇翻译及其内容的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1.
藏传佛教在西夏的传播是目前藏学界与西夏学界都重点关注的话题。以往的研究多偏重于对西夏译藏传密教文献的研究,而对显教义理文献涉及较少。事实上,在黑水城出土的西夏译藏佛教文献中存在大量的、能够代表藏传佛教后弘期"经院学"传统的文献。对这些文本的对勘与研究能够对藏学及西夏学研究做出三方面的贡献:一、理解夏译藏的语言体系;二、厘清藏传佛教在西夏更为完整的传承史;三、以西夏材料反观前弘期初期的藏传佛教史。文章成功同定了夏藏文本的《正理除意之暗》,并讨论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西夏译量论文本,指出整个桑浦量论传统在西夏时期深入传播的历史可能。  相似文献   

12.
藏民族的哲学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在原始的本教中已有“本无空”的世界本体论,在《斯巴问答歌》中也有了最早的宇宙发生论和人类起源说。但真正形成为一种理论却是7世纪佛教传入之后,特别是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藏传佛教之后,藏族思想家对印度佛教的各派观点进行了嫁接、融合、改造、重组的工作,从而形成了融哲学认识论、逻辑论和论科学为一体,凝结着中古以来藏民族智慧精华的藏传因明。前苏联著名学者彻尔巴茨基曾评价道:“藏地的因明著述可以与中世纪欧洲的学术著作相匹敌”,“它忠实地保存了黄金时代的印度文明及印度哲学最杰出的成果”。其实,藏传因明不仅仅是“保存”了印度哲学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在哲学和逻辑两方面都有重大的发展,把因明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研究  相似文献   

13.
明代藏传佛教对内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主要派系原为宁玛派、噶举派、噶当派、萨迦派。及至15世纪初叶,宗喀巴创立格鲁派(黄教),此后噶当派并入格鲁派。此四大派系一直传承发展至今。藏传佛教的东传经历了一个颇为漫长的过程:先是从青藏高原北向传入西夏,对西夏文化影响甚大。佛教是当时西夏人最重要的宗教信仰,西夏设有管理佛教与僧人的机构,僧人数量很多,据载,仅一次佛事活动即发愿度党项、汉、吐蕃僧人三千。吐蕃僧人很受尊崇,有的被封为“国师”。那一时代,藏传佛教还北传至辽、金,但对内地的影响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14.
14—15世纪,藏传佛教各教派中的重要人物对印度佛教各派别的思想有了精深的理解和主体性选择,纷纷粉墨登场,各抒己见,彼此辩难,形成了自立门户、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这也是藏传佛教本土化、中国化的深入发展时期,其中萨迦派高僧果然巴对宗喀巴中观思想的论议和评判,便是这一时期学术争鸣的典型例证。文章尝试以果然巴的名著《辨别正见》《了义极明论》以及宗喀巴的相关论著为文本依据,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哲学诠释学的理论视角,探讨果然巴对宗喀巴般若中观"二谛"论的评议和辩难,由此管窥藏传佛教般若中观义理本土化、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刘一南 《中国藏学》2016,(2):195-200
19世纪末的英国学者劳伦斯·瓦德尔在《西藏佛教或喇嘛教》一书中,从深受基督教影响的西方视角出发来看待西藏的活佛转世制度,认为活佛转世思想是少数藏传佛教领袖出于维护统治需要而在"似是而非的佛教原理"基础上编造出来的虚假理论,与佛教正统思想大异其趣。他对活佛转世制度的多方面误读,既体现了他在佛教知识方面的局限性,更凸显了他在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下怀有的妄自尊大态度和宗教歧视心理。  相似文献   

16.
印度晚期佛教——金刚乘佛教,与西藏佛教渊深源长、关系至大。研究藏传佛教的内涵、来龙、去脉,都不能离开对印度金刚乘佛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各派奠基人的面貌、师承、学说的探索。但是要翔实地弄清印度金刚乘佛教的历史是很困难的,印度本身不能向人们提供信史和原始资料,我们只能从西藏先哲的著述和汉译经典中来了解一个概貌。笔者在读书过程中,对某些论述产生一些疑问,也有一些自己的不成熟看法,提出来向各方大德、贤哲请教,以求释疑。  相似文献   

17.
《章嘉宗义》(lcanskyagrubmthav)是清代著名藏传佛教格鲁派高僧第三世章嘉活佛.若贝多杰(lcanskyarolpavirdorje,1717~1786)的著作《宗义之建立.能仁教法妙高庄严》(grubmthavrnamgzhagthubbstanlhunpovimdzesrgyan)一书的泛称。它在藏传佛教“宗义”文献中因对各宗派义理的细微论述而著称,被认为是继宗喀巴著作之后藏传佛教格鲁派中具有代表性的著述之一。《章嘉宗义》的主要内容是分析评说佛教四大宗派——毗婆沙宗(Vaibh仭sika,byebragsmraba)、经部宗(Sautratika,mdosdepa)、唯识宗(Vij仭nav仭din,rnmrigpa)、中观宗(m仭dhyamikas,dbumapa)——的思想主张。《章嘉宗义》对整个佛教宗派的划分注重从义理上去判定,毗婆沙宗和经部宗被判为小乘佛学,唯识宗和中观宗被判为大乘学说。因此,《章嘉宗义》中的“四宗学说”,实际上是对印度佛教晚期四大宗派佛学义理的评判。《章嘉宗义》通过对各宗派思想的细致梳理和分析,形成了博采众长的特点,但同时又有着自己鲜明的观点。因此,此书一经写出,立即引起很大反响,当时不仅得到了以七世达赖为首的格鲁派高僧的称赞,同时也对甘肃、青海、内蒙古、北京、西藏等地寺庙对宗派义理的学习产生了广泛影响,并且直接影响了后来诸多宗义书的写作,如《土观宗派源流》(thuvubkwangrubmthav)等。我刊创办伊始,即主张对重要的或在学术界产生过影响的民族文字文献进行汉译、注释或评介,以便不谙民族文献或不能直接利用民族文字文献的学者从事学术研究时参考。本文节选《章嘉宗义》中有关毗婆沙宗一章的内容进行译注。我刊在有条件时接续以往曾受到学界重视的民族语文文献译介的工作,而在对各类文献译介试做方法上的探索。编者  相似文献   

18.
叶治中 《西藏研究》2004,17(1):35-38
藏传佛教各宗派都极为推崇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应成派的见解,但在具体的理解上,各教派又有所不同.文章分析了格鲁派和噶举派在"见"上的不同和相同之处.认为噶举派以心性论为基础是为了便于传教,以一种藏族人的思维来解释佛教的理论;而格鲁派的出现则阻止了继续密教化,重新维护了中观应成派在佛教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邱环 《西藏研究》2002,48(2):28-34
关于藏传佛教的禅思想与内地禅宗思想的关系 ,国内外学者已有一定的研究。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 ,大致可分成两方面 :一是有关内地禅宗思想对藏族地区影响的研究 ;一是对藏传佛教存在禅思想的肯定及对此的描述。前者以法国汉学家戴密微的《吐蕃僧诤记》一书为研究的开端。戴密微在此书详细记述并分析了 8世纪末以摩诃衍那为代表的内地禅师在吐蕃地区传播禅宗的状况 ,以及他们与以莲花戒为代表的印度僧人的“顿渐之诤”。① 美国佛学研究者Dr.McRae在其《北宗与早期禅佛教的形成》一书中也提到这次汉印顿渐之诤 ,另外他还指出在此之前赤…  相似文献   

20.
益卓 《民族学刊》2022,13(10):99-104, 141
关于前弘期密乘是否属于佛教正法争论的作品例证不少,如《答关于前弘期密乘的争论》中就涉及到10篇案例,这些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哪些是印度人智造的藏译作品,哪些是藏族人智造的母语作品;二、凡是藏人智造的就是伪作,凡是伪作就是邪法,凡是邪法都不会修成正果;三、旧译密续是否为佛教正法的问题,密宗大圆满是否为佛教正法的问题,九乘学说是否为佛教正法的问题。笔者统览《答关于前弘期密乘的争论》中涉及的十大案例后发现,这十大案例既是一种源自本土的西藏佛教与源自外来的印度佛教在青藏高原高峰对话实例,也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佛教实现藏族本土化进程中高峰对话的代表性实例,加强对这十大案例的研究无疑对推动藏传佛教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