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山法了义海论》的这部分内容中,笃补巴·西饶坚赞引用《大乘庄严经论》《辨中边论》《辨法法性论》《入楞伽经》《大般若经》和《大涅槃经》等佛教经论中的相关话语,深入阐释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的内在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以此来论证觉囊派独特教义"他空见"的合理性和经典性。文章对笃补巴所引用的藏译佛教经论的话语与相应的汉译经论进行了比照和校勘,在此基础上分析藏汉佛教经论译文的特点,并从这些译文的思想与笃补巴对其诠释的内在互动中探究笃补巴对"他空见"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2.
文章将笃补巴·西饶坚赞在《山法了义海论》中所引用的佛教藏译经论的内容与相应的汉文译文进行对照、校勘,指出其异同。这一部分内容引用佛教经、论很多,笃补巴通过这些印度佛教经、论中的核心话语来论证心性本净与客尘烦恼所覆之关系。  相似文献   

3.
文章紧承对《山法了义海论》上编:(体)的研究,开始对该论中编:(道)中笃补巴·西饶坚赞所引用的佛教藏译经论的内容与相应的汉文译文进行对照、校勘,指出其异同.这一部分内容笃补巴引用佛教经、论很多,且极具特色.具体讲,笃补巴通过引用印度佛教的《央掘魔罗经》《大般涅檠经》中的相关话语,直接论述了“他空见”的思想内容.通过引用《般若经》中“十八空”之“他性空”直面点出了“他空见”的概念.这说明,觉囊派的“他空见”从思想内涵到明相概念均有印度佛教的经典根据.  相似文献   

4.
文章将笃补巴·西饶坚赞在《山法了义海论》中引用的佛教藏译经论的内容与相应的汉文译文进行对照、校勘,指出其异同。这一部分内容引用佛教经、论很多,最多的是《大云经》《如来藏经》《大般涅槃经》《央掘魔罗经》《大法鼓经》《宝性论》等。槃笃补巴通过这些印度佛教经、论中的核心话语来论证心性本净与客尘烦恼所覆之关系。另外,通过比较可知,藏汉二译深浅各得,醇疵互见,得失两存,优势互补,彻其底蕴。  相似文献   

5.
文章将笃补巴·西饶坚赞所引用的佛教藏译经论的内容与相应的汉文译文进行对照、校读,指出其异同.这一部分内容引用佛教经、论很多,笃补巴通过这些印度佛教的经、论来进一步论证觉囊派他空见教义的活水源头.  相似文献   

6.
《山法了义海论》所引佛教经论藏汉译文比较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笃补巴·西饶坚赞所著《山法了义海论》分体、道、果三编,每编中引用了大量的佛教经论来论证觉囊派的根本教义"他空见",以此实证"他空见"的经典性和正统性。文章将这部经典"三编"中所引用的佛教藏译经论的内容用相应的汉文译文对照校勘,以此试图勾勒出藏汉佛教经论译文的特点及各自的译文风格。  相似文献   

7.
文章将笃补巴·西饶坚赞所引用的佛教藏译经论的内容与相应的汉文译文进行对照、校勘,指出其异同,并对所引用的重要经论《大般涅槃经》和《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思想特点作了具体分析,指出了其与藏传佛教思想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8.
文章将笃补巴·西饶坚赞所引用的佛教藏译经论的内容与相应的汉文译文进行对照、校勘,指出其异同,并对所引用的重要经论《大般涅槃经》不同版本的引文和《楞伽经》不同版本的引文作了具体分析,指出了其与藏传佛教觉囊派思想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9.
在《山法了义海论》之"道"篇章中笃补巴·西饶坚赞首先引用《大般若经》等佛教经论中的相关话语,深入论证觉囊派独特教义"他空见"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以及其合理性和经典性。最后以《大涅檠经》等经论相关话语为取向,提出中道佛性论与常乐我净"涅槃四德"是"他空见"的最高境界和最后归趣。由此观之,笃补巴既尊《般若经》为最有理,又推《涅槃经》为最高。两经成为觉囊派的理论源头和思想库藏。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山法了义海论>一书中笃补巴·西饶坚赞用来论证"他空见"的印度佛教经论的典型藏文译文与相应的汉文译文进行校勘研究的方法,从内在结构、内容诸要素到外在表达方式上比较了藏、汉两种译文的相同性和不同点,并将这些藏汉佛经翻译的典型个案与现代翻译理论相结合,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综合考察,由此揭示出藏汉佛经翻译的共性、特色及其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1.
在《山法了义海论》之"果"篇章中,笃补巴·西饶坚赞引用《大般涅槃经》《大法鼓经》《金光明最胜王经》等以及"慈氏五论""龙树六论"等佛教经论中的相关论述,深入阐述了佛的法、报、化三身的理论、实践、功能等内容,材料丰富,持之有故。文章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此书的"果"篇为资料依据,对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的佛学理论依据进行了探究,尝试完整呈现活佛转世制度的演变轨迹及佛理依据。  相似文献   

12.
14—15世纪,藏传佛教各教派中的重要人物对印度佛教各派别的思想有了精深的理解和主体性选择,纷纷粉墨登场,各抒己见,彼此辩难,形成了自立门户、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这也是藏传佛教本土化、中国化的深入发展时期,其中萨迦派高僧果然巴对宗喀巴中观思想的论议和评判,便是这一时期学术争鸣的典型例证。文章尝试以果然巴的名著《辨别正见》《了义极明论》以及宗喀巴的相关论著为文本依据,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哲学诠释学的理论视角,探讨果然巴对宗喀巴般若中观"二谛"论的评议和辩难,由此管窥藏传佛教般若中观义理本土化、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何欢欢 《西藏研究》2012,136(6):58-66
梵本《中观心论》及其藏译古注《思择焰》阐释了清辩对中观思想的独特理解,描述并批判了小乘部派佛教、大乘瑜伽行派以及数论、胜论、吠檀多、弥曼差等"外道"的主要理论,是我们了解五、六世纪印度佛教内外诸学派情形和思想流布的宝贵资料。详细介绍《中观心论》、《思择焰》的梵、藏文本的同时,对其主要思想内容、研究现状等进行较为详尽的叙述,并以两论对数论派、胜论派、吠檀多派的记述与批判为例展示其独特的学术价值,探讨出印藏佛学研究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益卓 《民族学刊》2022,13(10):99-104, 141
关于前弘期密乘是否属于佛教正法争论的作品例证不少,如《答关于前弘期密乘的争论》中就涉及到10篇案例,这些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哪些是印度人智造的藏译作品,哪些是藏族人智造的母语作品;二、凡是藏人智造的就是伪作,凡是伪作就是邪法,凡是邪法都不会修成正果;三、旧译密续是否为佛教正法的问题,密宗大圆满是否为佛教正法的问题,九乘学说是否为佛教正法的问题。笔者统览《答关于前弘期密乘的争论》中涉及的十大案例后发现,这十大案例既是一种源自本土的西藏佛教与源自外来的印度佛教在青藏高原高峰对话实例,也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佛教实现藏族本土化进程中高峰对话的代表性实例,加强对这十大案例的研究无疑对推动藏传佛教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89年,陈庆英与盂轲同志,在《西北民族研究》第一期发表了译文《佛教在蒙古地方的传播》,乃节译自固实噶居巴·洛桑泽培的《蒙古佛教史》一书.译文前面言:“另外,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外务省调查部曾出版过一本《蒙文(应为“古”)佛教史》的日译本,受到国内外蒙古史学界的重视,许多论著引用其中的内容.从引用的内容看,与本书基本相同.该书将作者署名为晋美南喀,此晋美南喀应即是拉卜楞寺的萨木察活佛.如前所述,正是他吩咐洛桑泽培写作《蒙文(应为“古”)佛教史》的.如果他自己写有《蒙古佛教史》,  相似文献   

16.
一、《大藏经》对勘局的成立藏文《大藏经》分《甘珠尔》《丹珠尔》两大部分。"甘珠尔"藏语意为"佛语部译文",是佛教的原始经典。"丹珠尔"意为"论述部译文",即由佛弟子对佛语的阐释和论述的译文集成。《大藏经》内容丰  相似文献   

17.
一、原书概述 《实相宝藏论释》是宁玛派之隆钦宁提支派的始祖隆钦然绛巴所著。隆钦然绛巴是尊号,意为广智博学大师。本名智美沃色,公元1308——1364年时人,生于前藏约茹的扎浦堆地方。《实相宝藏论》为其所著《七宝藏论》中之一。原书藏文为德格木刻版,汉文为郭元兴译。本文中之引文大多采取郭译。《实相藏论》,主要说明大菩提心即自心本性的实相,属大圆满的思想。与内地禅宗说法大体相似,但禅宗是遮诠,重在不  相似文献   

18.
论阿底峡道次第理论及其传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菩提道次第理论是阿底峡在吸收和发扬古代印度学者龙树、无著、圣天等的次第思想基础上在西藏发扬光大的,历经历代高僧大德的薪火相传,逐渐成为藏传佛教独具特色的思想和修行体系。阿底峡撰写了《菩提道灯论》,倡导修行次第,理清了显密教义之间的关系,阐释了佛教经论的正确主张和思想。阿底峡的这一集大成的学说既是对印度佛教的一个总结,又开辟了藏传佛教的新纪元,对后期形成的藏传佛教各教派都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大乘佛教经典《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在佛教北传的过程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据其藏译题跋和文献记载,历史上该经典有6种藏译本且屡经校勘、修订和厘定。文章结合相关藏文文法典籍和著作,对藏译本《八千颂》4个不同版本中一些特定词语进行比较研究,对几个不同题跋进行汉译和分析,进而探讨藏译本《八千颂》几个版本在翻译、校勘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牛宏 《西藏研究》2006,(3):33-39
《入菩萨行论》是印度著名中观学者寂天有关菩提心修学的著作,对印度大乘佛教后期的流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宗喀巴大师撰写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引用《入菩萨行论》中的偈文达145处,共194颂,引用的内容和次数属于《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所引引文之首。文章通过统计分析《菩提道次第广论》所引用《入菩萨行论》中偈文的数目及内容,逐一对正出所引偈文的各个品节,并就两部论著在思想、结构等方面所体现的内容特色,进一步探讨《入菩萨行论》对《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