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性"一词的产生,代表着对女性独立和男女平等的追求.文学中的女性是时代的缩影,体现着时代特征,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女性角色的文学价值是无可取代的,本文从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发展历程、当代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特征、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演变和主体性建构、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体现四个角度对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发展与女性意识的体现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2.
五四女性写作是中国女性文学的滥觞 ,晚生代女性写作是中国女性文学在 2 0世纪末的发展。本文把世纪两端的女性写作对列在一起 ,从女作家创作中对母亲和男人的心态、情爱观、性心理等集中体现女性意识的几个方面进行比照 ,在比照中透视近一个世纪女性文学女性意识的嬗变。  相似文献   

3.
刘胜枝  齐雪洁 《河北学刊》2006,26(2):230-233
20世纪90年代后兴起的中国时尚杂志在女性杂志中异军突起,以全新的办刊理念和运作模式冲击了女性杂志市场。目前在时尚杂志中存在三种女性形象模式,这些女性形象背后蕴涵着多重现代价值观念,每一种女性形象都代表了女性杂志所培育的一类理想的读者群。  相似文献   

4.
雷鸣  李丽 《学术探索》2012,(7):117-119
在市场主导的商业社会中,媒体塑造的女性形象尤其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反映了社会对女性价值的判断和取舍。然而,不同的文化、伦理观所引发的争议和冲突恰巧证明了女性解放和女性主体意识的增强,并未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意识。本文在肯定女性主体意识的进步意义前提下,透过广告中女性形象的伦理解读,进一步探寻现代女性的人性价值、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5.
“鬼才”风情--从李贺笔下的女性世界看其女性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谷 《江淮论坛》2003,(5):156-160
李贺诗歌中有众多的女性形象,本文即从诗中建构的女性世界中去探寻其女性观,并分析其形成原因.李贺笔下的女性是诗人情爱期望、情感认同以及对人性美渴求的理想载体,从他的这种意识中可以体察李贺对女性生命价值的一种认可.  相似文献   

6.
作为确立女性文学内涵的女性主体性,应是专指隐合作者的女性主体性,而非作品中女性人物的主体性或叙述者的主体性;而且,此种主体性别除了霸权,因而实际上是一种主体间性。女性文学应该在女性隐含作者与作品中男性人物、女性人物之间建立主体间的对话关系。在目的论层面上,女性文学应该能够守护男女两性的本真存在、追问可能生活的维度,因而能够超越现代性反思语境中的怨恨情结。  相似文献   

7.
女性弹词构想了女性圆满人生之路,即功名伴身与疏离情爱.前者解决了娜拉式的出走难题;后者体现一夫多妻制社会中女性的自保策略,并因此而衍生女同性恋倾向.出走的女性挟功名回归婚姻家庭,即所谓的归顺礼教,是女性为生存保障、在男权统治的现实与女权理想的夹缝中唯一的可行途径.女性弹词是中国文学中罕见的能深刻反映女性间情谊和隐秘情感活动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中国女性文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以林白、陈染的小说为代表的文本中 ,女性从男性社会关系中逃离 ,在镜子意象中确证自己 ,最终女性以自己的身体为突破口 ,建构起女性自我的主体。  相似文献   

9.
女性形象在各类研究和文学作品分析中屡见不鲜。以女性概念词为例,基于杨百翰大学系列英语语料库资源,分析和研究女性概念词和女性形象描述词语的频次分布,解释女性公众形象的特征。结果显示,在各英语国家书面语和以美剧为代表的口语中,表达女性的概念存在单复数用法差异,书面语多使用复数而口语中则偏向于单数。除生理特点外,女性形象备受关注的是外貌、教育程度、优秀品质,婚姻状况等主题。女性典型行为则突破男女界限,呈分散性分布,但体现女性被歧视现象的动词仍然存在一定的分布。  相似文献   

10.
傅燕晖 《北方论丛》2014,(2):100-104
始自维多利亚时代中后期,英国的中产阶级女性完成了自身的角色定位,同时也开始酝酿女性解放的盛事。在这场以为女性求取教育与工作权利为目标之一的运动中,中产阶级女性改革者们本着将女性从各种束缚中解放出来,为女性赢取自身发展机会的目的,但同时又极为强调女性的社会责任担当并付诸于实践。英国中产阶级女性的自我发展与社会担当共容,为当时的英国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影响深远。这亦可为更为自由的当代女性提供行事参考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女性中最具参政优势的群体,高校女性是女性参政的一支生力军,然而高校女性参政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其特点是呈"金字塔"状,这说明高校女性的政治角色被边缘化了.通过借鉴西方女性主义流派在性别问题上的社会建构论来分析高校女性被边缘化的政治角色的成因,指出性别角色化和家务劳动性别化对高校女性参政的负面影响,应通过建立高校女性参政指标体系、逐步改善社会文化环境、鼓励男性参与到家务劳动中以及提高女性主体意识等对策来改变高校女性被边缘化的政治角色.  相似文献   

12.
陈海燕  张启智 《理论界》2008,(7):128-129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中,女性文学始终占据着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潮流,曾涌现出众多优秀的女性文学作家及作品。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在女性文学逐渐走向蓬勃之时,女性作家群体中却突然产生了一股“异流”,一部分自诩“前卫”、“先锋”的女性作家们在其作品中充斥着性欲望、性描摹等内容。她们对于女性身体的过度关注及对性体验的细致描绘,又体现出她们在创作中心理的庸俗的逢迎情绪,从而使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创作走入误区。其实,这些作品已经不是真正的“女性文学”,她们在创作的发轫阶段就迷失了自我,从根本上背离了女性文学展示女性自我价值的要素。  相似文献   

13.
从文学文本、历史以及文化中发掘女性与女性服饰之间的关系,女性服饰被赋予文化性职能,强调了女性的弱态美.服饰成为文化的象征.作为性别符号塑造了女性客体,以至女性沦为物,等同于服饰,以此呈露女性在现实生活和文学话语中的处境.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7,(8):119-125
在宋代儒家理想的性别秩序格局中,女性的生活空间主要被限定在家内,但在实际生活中,女性走出户外游赏览胜是较为平常之事。宋代女性游览活动内容丰富,她们不仅利用节日出游以娱身心,日常闲暇之际也会游览人工园林、自然风光、各式建筑景观等。宋代女性闺闱之外的游赏览胜,不仅能丰富女性生活,也是女性对于内外空间区隔的突破,在这过程中,女性在娱乐身心、增长见识的同时,也获得了门户之内无法享受的自由。  相似文献   

15.
凌叔华的小说创作中,以女性生活、女性心理为主题的那些篇章,书写了新旧时代交替时期的小姐、太太们的生存状况,表现了旧女性的陈旧思想及新女性的局限性.对这些女性进行批判的同时,也揭示出女性主体意识已在她们当中觉醒.从凌叔华这些描写女性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中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16.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是现代中国女性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浮沉轨迹和艺术演变趋势与女性诗词创作主体的女性意识嬗变密切相关。具体而言,在转折期(1912—1936),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现代中国女性诗词创作主体的女性意识由传统的闺阁意识向现代女性意识转变,尤其是现代女性视角的向外观照与向内审视的结合,表现了现代旧体诗词中女性意识的深化。在中兴期(1937—1949),由于抗战现实政治时势的影响,女性诗词创作主体向外进一步拓展宏大叙事与抒情,向内进一步审视母女关系和女性身体,思想与艺术趋于成熟。及至分流期(1949-1976),大陆与海外华裔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出现了现代女性意识的异化与认同,形成了二水分流的女性诗词艺术景观。在1977年以来的复兴期,由于中国内地旧体诗词创作中现代女性意识的全面复苏,尤其是新世纪进入网络文学时代以来,当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在语言、意象、题材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李白诗歌中女性出现的频率较高,而杜甫诗歌中女性出现的频率却相对较低.李白在诗中描写女性时,主要是表达对女性的思慕与渴求,这正是男权社会里,男性将女性抽象化为审美客体甚至欲望化玩物而用以满足男性缺失情感的一种体现,而杜甫则将女性投放到了现实生活的大时代背景上,从人性的角度,将女性作为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主观美化的抽象喻指来抒写,对女性进行了新的诠释,折射出男女平等的一线曙光.二人在女性题材的写作上表现出从喻指到写实、从飘逸到沉郁、从渴求到礼赞三个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杨凤 《学术论坛》2006,(12):15-18
两性之间的支配与从属的政治关系通过大量的日常生活例证表现出来:日常语言及媒体中对女性的歧视、负面化;家务劳动中女性的不利地位;健康中对与女性生育、心理相关健康的忽视;日常生活空间中对女性身体权利的忽略;习俗中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等。只有进行日常生活的变革,才能实现两性平等,促进社会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9.
1980年代中后期是当代女性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女性自我的探索过程中,以王安忆、铁凝为代表的一批女性作家的创作直面女性身体,重写两性关系,审视女性自我,开启了1990年代以后女性文学多元化深度探索的新局面。重估1980年代中后期女性文学创作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对重新认识新时期女性文学流变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女性主义者大力呼吁:“在翻译中也要争取女权,即在译文中让女性的身影尽量被看到,女性的声音尽量被听到”,以反抗文本的男性中心和女性歧视,突显女性在文本中的地位,并以此影响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界定。本文从女性主义翻译哲学,翻译标准等六个方面,系统地探讨了正是女性的这种反抗男权中心的意识形态形成了颇具个性的女性主义翻译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