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席敬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7(4):68-70
通过两部华语电影在西方社会的成败,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进行解读分析,作者指出,在后现代时期的文化融合时期,应该充分考虑跨文化的因素,并提出了有效交际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2.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辰宁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1):56-58
影片《刮痧》围绕刮痧是中医疗法还是虐待儿童的争论而引发的一场司法冲突。该片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场误会,是一场司法纠纷,但实际上所展现的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所产生的碰撞和冲突。本文以电影《刮痧》为切入点,从哲学观点,思维方式和民族习惯等角度来阐述中西方民族文化的差异,以揭示中西方民族文化深层结构中的隐蔽部分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地分析了胡适在《新月》杂志上提出的人权主张,这些主张表现出了胡适的一些法治和民主自由精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其根本缺陷在于,他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认识不清,对广民众最起码的生存权缺乏认识。 相似文献
4.
难以消除的紫痕——电影《刮痧》折射的东西方文化差异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刮痧>讲述的是在美国,一个中国家庭由于用刮痧这一中国传统疗法给孩子治病而引发的问题.刮痧,因为会在治疗者的身上留下看似可怕的紫痕,便被美国人认为是虐待儿童的罪证.本文在文化交流与融合、碰撞与冲突这一主题下,通过对影片中误解和冲突的分析,揭示东西方文化在思维模式、人际关系及法律观念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试图找出避免文化冲突的办法,进一步缩小文化鸿沟. 相似文献
5.
《刮痧》这部电影很好反应了当今跨文化传播的一些障碍,片中许大同在美国生活八年,因为中国传统治病方式“刮痧”得不到美国社会的认可,并认为他是在虐待自己的儿子,惹来了一场官司.但是后来双方开始相互理解,实现了跨文化传播的超越.这部电影对于研究跨文化传播具有很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志祥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8):32-33
人权保护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但是人权保护对主权这一传统规则形成了冲击,削弱了主权的作用,反而加剧了国际社会的动荡。以利比亚战争为视角,寻求人权和主权结合的合理路径:应当结合传统,立足《联合国宪章》,在联合国这一舞台上,完善联合国安理会的执行机制,这将有助于对人权进行更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人权外交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对国际法上主权原则与人权理论的深入剖析,揭示了美国所奉行的人权外交严重违背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其实质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相似文献
8.
金永丽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9(2):192-195
印度在人权问题上的态度是反对外部势力的干涉,承认国内存在的人权问题,主张自身采取措施自下而上地解决问题。贱民问题是印度历史上留存下来的特殊的人权问题。自独立以来,印度通过立法、政治、经济和教育等措施全方位地推进贱民问题的解决,使贱民的人权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张丽丽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05-106
文化禁忌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信仰。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在了解本国禁忌现象的同时,必须对西方人的禁忌现象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保证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本文试图对中西方传统节日的禁忌现象进行探讨,揭示二者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世界一体化的逐步形成 ,当前世界政治、经济的交流日益扩大 ,带动了文化交流的频繁。但由于地域、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面对差异 ,必然会出现冲突 ,而人类对文化精神的共同理想势必将这种冲突归于融合。《刮痧》就是通过对中国知识分子在他者环境 (美国 )生活 ,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行为观念上的差异的尴尬境地 ,反映出中西文化在冲突中走向融合这一世界性的文化倾向。 相似文献
11.
班文战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3-9,27
建立普遍的人权文化,促进人权的普遍尊重和实现,是联合国许多文件宣示的人权教育目标,也是所有国家和人民共同肩负的使命。普遍人权文化的建立有助于促进人权的普遍尊重和遵行,也具有重要的道义、法律和文化基础。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全体成员应当积极开展人权教育,并借助其他必要措施,促进普遍人权文化的建立。在这一领域,中国政府和民间力量应该也能够作出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易显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3):1-6
从官方的材料中或多或少可以看出:亚洲各国政府或人民考虑人权观念这一问题时强调:(1)“两人相觉”的必要性;(2)个人与集体从家到国到世界的协调的与和谐的关系;(3)历史,文化与国家的背景;(4)人权对话与实施中的公平;(5)对待人权的综合的态度,但是强调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权利。另外,亚洲国家有倡导某良性生活的观念的倾向,这些观点在一个层次反映了亚洲各国政府或人民对主权的强调,在更深的层次反映了亚洲人由经受殖民主义统法治的经验诱发的对民族自决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3.
人权与民主的关系应当在人权的实践中得到理解。民主作为权利的实体,民主与人权表现为一种结构性关系;作为权利的筹划或运作方式,民主与人权表现为一种功能性关系。由于人权的普遍道义诉求和具体落实要求之间的差别和矛盾,人权实践的具体化策略十分重要地关系到民主过程。因为这个过程蕴含着人的主体性自我实现的巨大张力,并体现在人权实践诸环节之中。只有以民主的方式处置和调适这种张力,我们才可能申言现代社会的人权实践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4.
贾焕银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6):21-29
由于语言的模糊性、调控对象的单一性和法律程序的局而不终性决定了法律的有限性,切实保障人权需要其他规范类型的协力作用。民间法秩序下的人权具有文化多元性、践行性和注重集体人权等特点。民间规范对于人权之保障是通过多样化的规范类型实现的,但是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此,乡村社会中人权之保障应谐合法律与民间规范之作用,才能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陈佑武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7):16-21
中国劳动教养制度在维护社会稳定与社会秩序方面曾经起到过积极作用,但因其内在的固有缺陷对公民基本人权也造成一定的侵犯。随着法治中国建设的持续深入发展,劳动教养制度不仅与我国宪法法律的人权保障要求相背离,而且也与国际人权公约的规定相冲突,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并进行相应的制度改革,就成为我国法治建设与人权保障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的颁布和实施引起了学术界的一定关注.现有研究集中于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的意义、主要特点解读、实施分析及对计划的质疑、批评和建议等方面.尤其是对计划的解读和贯彻占绝对多数,学科视角以法学、政治学、行政学为主,所刊登的期刊具有“大报小刊”的特点.相对而言,在人权行动计划的国际比较研究、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和学理性的系统研究等方面明显不足.今后应综合学科内与学科间、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定性与定量等路径对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的相关重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徐德刚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5):106-109
西方人权理论林林总总,派别甚多。今循着人权理论的历史发展轨迹,对西方的人权理论进行简单检视。总体而言,西方人权理论的发展,目前仍未超出"天赋人权"这一基本精神,皆具有唯心性、抽象性、超阶级性、虚伪性等特点。但我们也不能总以传统的观点来看待西方人权理论,而应客观地、实事求是地找准认清这种理论本质的应有视角。这样才能廓清人们在人权理论上的模糊认识,树立起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 相似文献
18.
人权法学关注的问题既体现为人权原理这种具有哲学意味的理论问题,又体现为丰富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的与人的尊严相关的各种现实问题。无论是价值问题还是事实问题,都有从不同学科共同着手予以审视的必要,也有对多学科研究成果统合的必要。人权法学是统合多学科成果的产物,它的进步有赖于多学科综合知识的滋养。在人权的制度化时代,多学科的实践性研究应当成为一种自觉:从理念、制度和现实的相互关系中把握人权的瓶颈,从实践出发回溯到理论层次认清问题,再以切合实践的理论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9.
国际人权公约与我国人权立法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德志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59-63
本文通过国际人权公约和我国人权立法的比较,可以看到我国人权立法与世界共同标准不断接近的轨迹.尽管权利的确立和保障,要受一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采取的步骤应与一国的国情和承受能力相适应.但毫无疑问,继续缩小两者的差异,解决相互间的冲突,是我国人权立法完善和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黄寿松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45-49
马克思对于近代西方人权观念,经历了从最初的颂扬到其后的祛魅这样一个过程。祛魅之后,马克思诉诸“人类解放”这一价值旨趣,开创出彰显马克思主义特色的新人权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