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历史研究》编辑部、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主办的“1930年代的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05年8月4日至8日在四川成都召开。该会是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与四川师大历史文化学院继2004年7月在宁夏银川成功主办“1920年代的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之后,举行的又一次以“年代”为论域的学术讨论会。将“年代”视野引入近代中国的研究视域,是两家单位拟主办的系列学术讨论会的创新设想,其初衷是希望以“年代”替代“事件”作大致的分期,通过探讨较长时段内的历史演变,以利于政治、经济、军…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到来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重新繁荣,正是肇始于30年代左翼文学研究“热”。但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这种热度却逐渐冷却,以至于到了左翼文学被忽略的程度,其中当然有着历史、社会和思想方面的原因。新世纪以来,30年代左翼文学研究又有重新抬头的趋势,仅仅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就有“左翼文学的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11)和“中国左翼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1)在北京和汕头相继召开。但被冷落的研究重新趋热,并不意味着以往文学史观和研究范式的“死灰复燃”,这个领域可能存在着太多未解的命题和问题,需要借助新的历史视野和研究范式予以面对和处理。本刊在上述两个会议之间组织的这组笔谈,就部分涉及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中生成并演变的“先锋诗歌”,并非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其内部之间的差异不一而足。当我们在今天来谈论“先锋诗歌”这一概念时,不能不考虑当代中国20多年来变动不居的历史文化语境问题,也就是说,1980年代的“先锋”在1990年代以后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有可能已经不再具有先锋的意义与价值,面对一个更加复杂、矛盾和相对主义的时代,对“先锋”的理解与张扬有一个如何重新开始的问题。也许,真正有意义的话题是,诗歌如何赋予匮乏的时代以启示或意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 5 0年代中期 ,毛泽东曾提出防止“贵族阶层”的命题 ,80年代初 ,邓小平对此作了新的审视 ,新世纪伊始 ,江泽民又告诫要防止“既得利益集团” ,其间渗透着新中国三代领导人对破解“历史周期率”的不懈探索和追求。总结其中的成功和失败、经验和教训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到来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重新繁荣,正是肇始于30年代左翼文学研究“热”。但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这种热度却逐渐冷却,以至于到了左翼文学被忽略的程度,其中当然有着历史、社会和思想方面的原因。新世纪以来,30年代左翼文学研究又有重新抬头的趋势,仅仅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就有“左翼文学的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11)和“中国左翼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1)在北京和汕头相继召开。但被冷落的研究重新趋热,并不意味着以往文学史观和研究范式的“死灰复燃”,这个领域可能存在着太多未解的命题和问题,需要借助新的历史视野和研究范式予以面对和处理。本刊在上述两个会议之间组织的这组笔谈,就部分涉及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历史记忆”之延续构成晚清思想演进重要的象征,并明显受两个因素的主导,一是由“反满”所催生的恢复汉族的记忆;一是西方因素开启的关乎中国历史的记忆。“策问”作为参与国家考试时的答卷,无论是设“问”者还是应“策”者,大致都恪守于官方意识形态,分析“策问”中的“历史”,可以了解这些历史文本是如何想象“中史”与“西史”、接榫“历史”与“现实”的。由此,“历史记忆”在晚清中国如何延续,也通过具体的文本“呈现”出来。同时,由于“中史”与“西史”并非单纯时间意义上的“过去”,中西历史“会通”所催生的“历史记忆”的延续,也并不单纯,实际与立足于“反满”立场对历史的重塑,适成对照。由此,晚清中国“历史记忆”延续的多向度,也随之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7.
重谈"重写中国文学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上世纪 80年代末 ,有人提出“重写中国文学史”的主张 ,“重写”遂成为中国学界的热点话题。十多年过去了 ,我们看到了许多重写的《中国文学史》 ,从中仍可以看到“重写”中存在的理论盲点 :即主要从政治历史及文学本体的角度思考“重写” ,并没有看到今天文学史最大的问题所在。重写的文学史依然是某种“话语霸权”影响下的产物 ,是“残缺”的文学史。中国文学史应补上“现当代文言文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这两个残缺 ,这不仅是文学史写作的需要 ,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需要。我们的目的是要倡导“多元共盛”的观念 ,“多元”才是催生文学繁荣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中生代":当代诗歌写作中的一种"地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诗歌发展至新世纪初,一批主要是1960年代出生(也包括1950年代末、1970年代初出生)的诗人以其独特的写作渐渐为人所瞩目。当代诗坛也出现了相关的命名问题。从这一类诗人与“第三代”、“70后”诗人迥异的精神背景和写作取向、文本价值等方面思考问题,可以探悉到他们的写作具有不能以历史时间的“代”可以划分的“非代性”,以及无法成为流派、“集体”的成就突出的个人化风格。在此基础上,“中生代”的命名更有其合理性。有意识地运用这一具有象征意味的地质学名词,表明命名者看重的不是诗人在历史时间中占据什么位置, 而是强调他们的写作状态作为诗歌写作的一种精神和品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毛泽东站在国际战略的高度,审时度势,提出了“三个世界”战略思想。“三个世界”战略思想对于团结世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促成广泛的国际反霸统一战线,改变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关系,对于确立和调整上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改善我们的国际环境,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文学场”理论出发,通过建构“先锋文学”和“先锋文学支持网络”这一对概念,寻找一种有效地重新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方法。通过对“先锋派”、“新状态”、“新生代”等20世纪90年代相对复杂的先锋小说的情状的甄别,找出在20世纪90年代文化语境下小说的先锋性的特质所在,以及它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逐渐形成的中国当代先锋文学传统之间悖论关系,用一种总体的眼光,从一个新的视角对20世纪90年代的先锋小说提供一些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五四新文学打破了“家国同构”的传统 ,而战时中国文学开始的“家国同构”的重建是一种复杂的历史存在 ,出现了相反方向的变异。“家国同构”的传统既在民族命运和无产阶级政治的层面上得到重构 ,又在个体生命的层面上被质疑 ,成为战时民族心理和作家心态的历史呈现 ,也预示出战后五六十年代文学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2.
蚂蚁岛人民公社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指引下,诞生于“大跃进”年代的全国渔业第一个人民公社。在它身上,深深地打下了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历史烙印。蚂蚁岛公社社员敢于争先、吃苦耐劳、勤俭朴素的品质,坚定不移、锐意进取的创业精神,成为“大跃进”年代的一面旗帜,至今仍值得我们研究和继承。  相似文献   

13.
“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新世纪在最高纲领的基础上 ,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制定的一个现实纲领 ,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三个代表”思想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它以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为根本前提 ,充分尊重历史规律的客观性 ,主动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 ,实现历史规律 ;它以历史发展的合目的性为基本依据 ,根本上体现了“符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符合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趋向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合目的性。  相似文献   

14.
以罗荣渠先生为代表的若干学者认为:中国知识界于1930年代阐述的“现代化”概念,是由中西文化讨论中的“西化”概念引申而来,有助于克服“西化”和“中国本位文化”概念的片面性。他们这种观点的重要依据之一便是《申报月刊》的“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其实,经过1935年的“中国本位文化”与“西化”的论战,确实出现了由“西化”向“现代化”观念转变的现象;但以《申报月刊》的“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作为这种转变论的重要依据,不仅存在逻辑问题,而且也混淆了历史的时空次序。《申报月刊》的“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基本上不以中西文化问题作为出发点,而是围绕着中国在个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现代化道路之间如何抉择的问题展开。讨论是在唯物史观兴盛的语境下发生的,或具有党派政治背景,可以视作日后中共普及的中国现代化观念的一种思想源头。  相似文献   

15.
肆2022年1月6日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CIPRA)在京以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隆重举行了协会成立三十周年的庆典活动,当天活动中我以“回顾与思考”为题作了专题发言。开篇我回溯了CIPRA成立前后的“三场景”,其一就是中国公共关系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第一轮公关潮走人“徘徊和调整期”,遭遇了“中国公关界必须突破的历史关隘”。  相似文献   

16.
20年代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民国政治由北洋军阀掌控的北京政府转换到国民党掌控的南京政府的转折时期,又是国共两党由合作发起国民革命运动及北伐战争到最终破裂走向内战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经济有起有落、新文化运动继续发展、社会动荡转型的历史时期。近年来,随着对20世纪中国历史研究的深入以及大量历史档案资料的公布,海内外学术界对20年代中国历史的研究也有了相当的进展。为进一步推动对20年代中国历史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近代史研究》编辑部、四川师范大学历史  相似文献   

17.
从20世纪80年代初直到今天这20来年的时间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发生了相当大的演化。这一时期先后出现的三个关键语汇可以说大体上勾勒了这一演化的基本走势:“走向世界”、“现代性”与“全球化”。这三个语汇的出现代表了各自历史阶段的特点,而它们所构成的运动方向又折射出了学术研究以及学术研究背后的种种话语关系。对它们的梳理考察,将有助于我们形成一种自觉的学科反省意识,从而深化我们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中山大学中文系、广州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传统文学与现代性”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4年 9月 2 3日至 2 4日在广州大学举行 ,来自海内外的 8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 5 0余篇 ,与会专家围绕“传统文学与现代性”对“治学方法与学术范型转换”、“中国文学的历史现实与学术视野”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本次会议的关键词是学术研究的“现代性” ,专家们就此各抒己见 ,结合自己的研究经验、研究领域给予“现代性”以不同的诠释。这些理解可分…  相似文献   

19.
“经典”问题一直是学界焦点。当代中国特殊的历史语境,特别是西方“文化研究”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挤压”经典空间、消解文本概念、淡化经典意识、揭示权力运作等等,都促使学者思索“经典”在今日多元文化情境下的变革,严肃认真地对待“经典”的重构或阐释。  相似文献   

20.
上个世纪80年代,是被称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黄金年代。观照中国当代诗歌史的“后三十年”,也是在论争、批评、接受、传播中,发生着、衍变着…。“80年代”,无疑是带有“纪念性”的。回望之中,尊重所有人的历史感受和成长记忆,才是符合当时诗歌生态,而历史的丰富性、复杂性,其况味也在其中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