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等教育的目的在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两种观点:即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和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加强我国高校情商教育的力度,无论是从个人本位价值观的视角还是从社会本位价值观的视角来看,都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2.
论高等教育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价值观的本质 ,可从经济学、哲学、教育学的角度得到确证。通过对理性主义、工具主义和存在主义的个人本位高等教育价值观与社会本位高等价值观的历史的、现实的辩证评价 ,我们提出了在新世纪之初 ,我国应当确立科教兴国 ,可持续发展和完善学生素质的价值观的构想。  相似文献   

3.
社会和人是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逻辑起点。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是分别从社会和人的角度出发进行价值判断的一对价值观。从高等教育哲学对价值观选择的影响看,以认识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是追求个人的理智发展,以政治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提出高等教育要为国家社会服务。现代高等教育价值观趋向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融合。教学作为大学最古老的职能,其责任在于引导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促进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实现。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的价值观以人民本位思想为红线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思想。人民本位思想是邓小平确立价值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个“有利于”实践价值观、价值判断标准充分体现了人民本位思想  相似文献   

5.
课程知识价值观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什么样的课程知识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规划.课程知识价值观统领着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然而,现代课程知识价值观强调科学本位、社会本位、成人本位以及未来本位,忽视人文精神、个体幸福和当下幸福,产生了很多严重的社会问题.笔者试图通过对现代课程知识价值观的反思,并在对“全人生幸福”课程知识价值观理论深入解读的基础上,提出“全人生幸福”课程知识价值观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价值观解决为什么要办大学的问题;高等教育质量观解决办什么样的高等教育的问题。价值观决定了质量观,质量观是价值观的具体体现。高等教育价值观和质量观的确定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地域特色和共赢理念。高等教育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决定了高等教育质量特性指标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无神论作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建设中西方社会价值观中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不同,无神论在建设社会价值观中的作用亦存在差异.表现在理论旨趣上,西方无神论以关注世界本体追寻奠定了西方人本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中国无神论则以着眼现实社会政治生活奠立了中国传统社会群体本位价值观的基础;价值本位上,西方无神论推动个人本位价值观的确立,中国无神论促进群体本位价值观的形成;作用方式上,西方无神论以批判宗教神学促进个人本位价值观的确立,中国无神论以驳斥世俗迷信推动人本主义价值观的形成.考察比较无神论在建设中西方社会价值观中的作用,对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青年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首要的是确立何种价值目标的问题.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一直处在伟大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价值观也发生着巨大的冲突与变化,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目标的理想主义与世俗化、一元化与多元化、社会本位取向与个人本位取向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再加上市场经济自身的盲目性、自发性的特点,价值观教育也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当前青年价值观构建的特点,提出价值观教育的解决方法,希望对学校教育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当代价值观研究中提出的“能力本位论”和与之商榷的“社会本位论”都有“论题价值” ,也不乏有启发性的思想 ,但是二者在总体上逻辑不周延、理论有偏颇 ,在实践上不可行 ,因而难以成为我国当代社会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在对理论依据和现实趋势进行考察的基础上 ,本文探讨了关于确立“社会价值观核心理念”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提出了把“发展”作为我国当代价值观之“本位” ,认为“发展本位”能够将“能力本位”和“社会本位”二者的合理内核兼容于一身 ,是一个能正确反映我国当代社会及其社会成员现实要求和演进趋势的价值观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0.
浅谈学生工作价值观与学生工作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工作究竟是为了满足学生个人需要还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这就导致了两种性质和方向完全不同的学生工作价值观,即个人本位价值观和社会本位价值观;新时期学生工作价值观应该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在新的价值观指导下,学生工作的任务、目的、内容和机构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