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主要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上台的艾德礼工党政府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政策变化,分析在巴勒斯坦问题上英美关系的发展及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国关系的影响,考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对美国外交的走向对英国发展的影响及得失.  相似文献   

2.
二战后英国以和平方式给予缅甸独立,这决不是英国对其战前殖民统治反省后的明智之举,而是英国政府无法应对缅甸民族主义要求独立的强大攻势,被迫做出的丢卒保车的战略选择.缅甸的独立不是完全按英国战前早已制定好的非殖民化时间表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而是缅甸民族主义者斗争的结果,但从缅甸独立的方式看,则充分体现了英国在解决殖民地问题上的灵活性和可借鉴性.  相似文献   

3.
施爱国 《国际论坛》2012,(1):1-7,79
美国对缅甸"务实接触"政策的出台,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美国全球战略调整下的必然结果,更是美国"重返东南亚"战略下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基于美国对过去数年及当下缅甸局势变化的判断;从内涵上说,"务实接触"政策是对长期以来美国孤立制裁政策的补充,其核心特点就是柔性施压与全面影响和渗透;在具体政策操作上,美国采取了全面拓展同缅甸各阶层政治接触、重视国际合作与协调、注重对缅公共外交、突出对缅援助、保持与更新施压制裁等措施;目前,缅甸国内局势已发生明显变化,美对缅"务实接触"政策将因应缅甸局势变化,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推进。中国应未雨绸缪,改变政策实施对象和实施方式单一的现状,检视充实对缅政策。  相似文献   

4.
美国对缅甸"务实接触"政策的出台,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美国全球战略调整下的必然结果,更是美国"重返东南亚"战略下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基于美国对过去数年及当下缅甸局势变化的判断;从内涵上说,"务实接触"政策是对长期以来美国孤立制裁政策的补充,其核心特点就是柔性施压与全面影响和渗透;在具体政策操作上,美国采取了全面拓展同缅甸各阶层政治接触、重视国际合作与协调、注重对缅公共外交、突出对缅援助、保持与更新施压制裁等措施;目前,缅甸国内局势已发生明显变化,美对缅"务实接触"政策将因应缅甸局势变化,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推进。中国应未雨绸缪,改变政策实施对象和实施方式单一的现状,检视充实对缅政策。  相似文献   

5.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 ,缅甸民族主义者在独立问题上采取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 ,选择了联日反英的独立道路 ,扮演了引狼入室的角色 ,英帝国在危难之机 ,仍顽固推行殖民统治和高压政策 ,酿成缅甸的陷落 ,中美英印联军和缅甸国民起义军为收复缅甸作出了贡献 ,由于英国把重返缅甸视为英帝国的延续 ,使英军参战具有双重性。  相似文献   

6.
战后英国大国地位面临严峻挑战。尽管如此,艾德礼政府坚持以保持英国大国地位为首要目标。为此,艾德礼政府因势利导从两方面着手进行维护,即英帝国+联邦策略和反苏联策略。在英帝国+联邦策略中,艾德礼政府采取开发殖民地和加强英联邦建设等措施,继续殖民地对英国大国地位的支撑作用;在反苏联策略中,艾德礼政府以寻求英美联盟和加强英帝国防御等手段,防止苏联对英帝国的破坏。在艾德礼政府任期内,英国的大国地位有目共睹。  相似文献   

7.
在二战后非殖民化浪潮与冷战对抗交织的国际局势下,缅甸自独立后积极寻求外界援助,英国对此率先应允,美国则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启动对缅援助计划。从1948年到1953年,英国对于美国援助缅甸的动向呈现复杂态度。一方面,鉴于自身沉重的海外领地负担及缅甸局势的失控风险,英国乐于寻求美国对缅甸事务的分担;另一方面,作为缅甸的前殖民宗主国,英国不能容忍美国向英国在缅甸事务上的主导性发起挑战。因此,针对美国援助缅甸的政策与行动,英国既提供了一定的合作与协助,亦在必要时实施了竞争乃至反制措施。尽管英国终究无法挽回其在亚洲影响力日渐衰微的整体趋势,但英国“帝国第一,冷战第二”的政策取向,对美国亚洲冷战政策的实施产生了既促进又限制的双重影响,并客观上为亚洲新生民族国家在大国博弈中谋求国家利益留下了空间。  相似文献   

8.
丁建定 《南都学坛》2010,30(5):28-33
中世纪晚期,英国严重的流民和贫困问题使得社会处于极度不稳定状态,并引发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促使英国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加以应对,英国地方政府所采取的济贫措施促使中央政府济贫法制度的建立。中世纪晚期英国的济贫法制度经历了一个从惩罚性政策到惩罚性政策与救济性政策相结合的转变过程,在其建立过程中地方政府的济贫实践及政策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出货币救济、实物救济与劳动救济相结合,政府救济与慈善救济相结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上海解放前后英国对中共的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解放前夕 ,英国朝野各界已经看到了中共胜利的必然性 ,因此 ,最大限度地保持其在华利益成为英国政府对华政策的核心。国民党封锁上海引起了英国政府的关注 ,后者遂考虑“采取一些救援措施” ,以防止上海局势进一步恶化。英国各界普遍认为应该寻求同中共合作 ,而不应该与之对立。上海解放前后英国与中共政权的政治接触以及经贸关系的发展为英国在 1 950年 1月初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二战期间美国曾宣布支持各国民族自决权利,欲以美国的自由价值观为标准反对欧洲传统的殖民制度,但战后建立新世界秩序的需要迫使美国对印支实行既不干涉法国的印支事务又不得罪印支民族主义者的两面性政策.由于越南民族主义者的共产主义特点以及胡志明明确加入苏联共产主义集团的声明最终打破了美国梦想的东方“第二个铁托”模式成为现实的可能,特别是法国在印支战争的失利和法国在美国全球冷战中的重要地位最终使美国转向全面介入干涉印支的政策.  相似文献   

11.
二战后,大量外来移民涌入英国,改变了英国社会的族裔结构,也导致多年来严重的种族冲突,这直接促使英国政府逐步采取多元文化政策,致力于国内的种族平等。多元文化在实践中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元化的倾向。另外,多元文化带来的文化界限模糊现象,也让人们对之更为关注。  相似文献   

12.
太平洋战争前 ,英美奉行“先欧后亚”战略方针 ,在远东方面根本没有一个整体防御战略。太平洋战争后 ,英美在“欧洲第一”总战略不变前提下 ,不断调整其远东政策 ,特别对中缅战场的战略方针。但由于英美各国在远东地区利益差异及在缅甸问题上的不同态度 ,导致了盟军在中缅战场上的失利。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的工业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英国工业关系一开始保持着相对和谐的状态,但是随着1964—1970年英国经济病症的日益恶化,对工业关系的直接干涉,使得政府、雇主与工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导致了英国工业关系随后从亲密的合作逐渐走向激烈的对抗。  相似文献   

14.
“英美派”是国民党政权内的一个重要政治派别,它缘起于清末民初国人的留学潮流.形成于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外部环境。“英美派”政治上崇尚英美民主模式,经济上提倡国货、抵制日货.外交上主张联合欧美、抵御日本。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的外交重心转向美国,“英关派”在争取美国援助中国抗日的外交活动中大显身手,成为国民政府美援外交的积极推行者,为中国的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从1942年2月新加坡被日本占领到1944年4月,英国政府对战后马来亚统治形式的决策基本成型。但拟定政策一直是秘密进行,直到1946年1月该政策才正式公布。英国为什么迟迟不公布早已拟就的计划?文章认为,战争时期,英国担心公布马来亚政策会遭到马来人的反对,又担心遭到国内一批前马来亚殖民官员的反对;战争结束后,英国要迫使马来苏丹签署让渡主权和管辖权的协定,计划泄露会引起苏丹们的警觉,所以才迟迟不公布政策,而是采用“秘密计划、迅速执行”的策略,其实质是将英国殖民当局的意志强加给马来亚各族人民。  相似文献   

16.
晚清政府长期以洋务运动为国策,洋务思潮的兴衰同晚清政治息息相关。这一时期政局转危为安,得力于洋务思潮的兴起,而甲午战争失败和洋务运动的破产,又迫使清王朝面临新的危机,以挽救封建统治为目的洋务思潮,已跟不上时代潮流了。由封建中世纪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是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  相似文献   

17.
二战后,美国国际教育协会的发展极具典型性,独特之处体现于它与联邦政府的互动模式。美国联邦政府逐渐重视国际教育交流事业,通过制定国际教育交流战略,确立教育交流体制,强化其在国际教育交流中的主导地位,使国际教育交流成为政府发挥外交战略,进行冷战对抗的政治工具。国际教育协会因势利导,拓展教育交流平台,扩充组织架构,在国际教育交流中发挥代理职能。双方在国际教育交流中形成了既博弈又合作的互动模式。联邦政府意图贯彻国家意志,而协会则极力保持独立发展态势,双方在矛盾分歧中寻求共识,相互依存。  相似文献   

18.
战后初期,英国政府在实施独立核威慑政策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英国经济困难与资源短缺对独立核威慑政策的实施具有根本制约作用;英国需要与美国、各自治领乃至西欧各国进行原子能交流与合作而难以完全独立进行原子能开发;两极格局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致使英国在防务上的独立地位受到挑战;英国核威慑力量及其威慑效应比较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