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伟大的中国人民,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高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红旗,以连续两年的大跃进的步伐,提前三年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飞跃发展的光辉成就,再一次雄辩地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无比正确。1958年和1959年连续的大跃进,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国民经济以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更高的  相似文献   

2.
农业问题,直接关系到亿万人民群众的生活,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无产阶级专政的巩固,是一个带全局性的大问题。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在本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抓好农业,建立一个稳固的农业基础。我们的农业如果不以比过去更高的速度向前发展,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就上不去,一时上去了也要被拉下来,一旦发生大的自然灾害或者发生战争,就会遇到更大的困难。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没有农业的高速度,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就没有四个现代化。深刻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牢固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思想,切实把工业和整个国民  相似文献   

3.
当前,一个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的伟大革命群众运动,正在全国蓬勃展开,形势喜人,形势逼人。在这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学一点政治经济学,深刻领会毛主席制定的“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对于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学习理论反修防修、安定团结和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三项指示,为普及大寨县而努力奋斗,是很有必要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这种地位和作用,是由于农业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和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是由于农业是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基本生活资料的提供者这个特点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论毛泽东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制度,这项基本制度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毛泽东同志起了决定性作用,并奠定了这项制度的基础.毛泽东同志丰富、发展了马列主义理论与国家学说,创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代表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同时为各国解决国内民族问题提供了借鉴和范例.  相似文献   

5.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但是,长期以来,理论界对这一规律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经济建设实践中也存在着明显的抑制农业、优先工业的部门偏好,“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未能真正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改革推动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面对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大幅度降低以及农业与非农产业比较利益相差悬殊等新情况和新问题,对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规律又产生了种种新的疑虑,实践中出现了片面强调“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忽视甚至否定农业基础地位的倾向。因此,对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规律进行再认识,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同志在毕生的革命生涯中 ,十分重视廉政建设。在八年抗战期间他从多方面对廉政建设进行了卓有成效地探索和实践 ,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和措施 ,有力地推动了党风及边区的政权建设 ,取得了很大成效。一、开展防腐思想教育 ,着力于从思想上筑起防腐拒变的坚固堡垒毛泽东历来重视思想教育和思想斗争在廉政建设中的意义 ,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毛泽东就主张思想建党优于组织建党。抗日战争时期 ,根据当时党和边区政权建设所面临的特殊环境 ,毛泽东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建设作为防腐拒变的根本措施。他认为 ,共产党的本色是廉洁奉公 ,共…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三个方面系统分析和探讨毛泽东关于科学技术的理论及其实践。其中关于科学技术的特征及其作用的思想是毛泽东的基本科学技术观;关于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的思想是毛泽东科学技术观的核心内容;关于科学技术的方针和政策的思想是毛泽东的科学技术观及其核心内容的具体体现。它们有机地组成了毛泽东关于科学技术的理论及其实践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普遍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是由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等部门构成的有机整体,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马克思指出:“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715页)。农业正是提供食物等基本生活资料的部门。农业劳动是人类社会“第一个历史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1页)。  相似文献   

9.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列主义国家学说,结合中国的实际,经过长期革命与建设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起来的,1954年被正式确立为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毛泽东关于“政体”建设的一系列理论论述及其亲身实践,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开拓进取、革命为民.与时俱进、执政为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时代精神,为我国政权组织形式的确立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做出了巨大贡献。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政体”形式符合中国的国情、民情,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好的政权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0.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1949年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而使中国步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开始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较系统的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论,并进一步指导着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实践,促使我国顺利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理论丰富了马列主义理论宝库,对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毛泽东同志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斗争中,把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同各少数民族为消除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斗争有机的结合起来,全面地系统地提出和建立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和制度。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毕生致力于新社会建设。晚年的他耗尽精力,努力构建这一新社会。毛泽东新社会构建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古代公正平等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未来社会观以及苏联建设成就及其经验等。实践中,毛泽东倾心打造的新社会是:集生产与生活于一体、极力追求完全公平公正及倾心营造消费品平等分配。毛泽东晚年新社会的构建陷入了误区,主要表现为:决心超出可能、追求超出实现及理想带着空想。  相似文献   

1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现代化是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根基。农业现代化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 (包括信息技术 )上的农业 ,是把传统的不发达转变为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发达农业的过程。农业现代化重要的特征是科学化 ,机械化 ,社会化 :其目标包括技术目标、经济目标、生态目标和社会目标。作者从多视角上阐述了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坚持从国情实际出发 ,既要积极推进 ,又不能急于求成 ,并从五个侧面作了有针对性地论析。  相似文献   

14.
试论毛泽东关于调查研究的实践与理论陈海云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不断丰富、发展的关于调查研究的科学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中,认真研究学习和掌握...  相似文献   

15.
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以后,必须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斯大林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合作化理论,亲自领导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并在世界上最早建立起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在领导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虽然借鉴了斯大林和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经验,但并没有囿于斯大林的理论观点和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具体做法,而是把马列主义的合作化理论同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实行了一些既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毛泽东成功地实施了对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的农村改造实验。通过经济、文化教育、基层民主政权建设三方面的改革,农村旧有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被彻底改变,生产力获得极大的解放和发展;广大农民的政治、阶级觉悟和文化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乡村传统权威对基层政权的实质性控制宣告结束。中国共产党由此赢得了最广泛的信任与支持。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在建设和谐西藏的实践中认为,经济发展是基础,关注民生是关键,尊重独特民族文化是保障。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对改造罪犯的论述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毛泽东的改造罪犯思想有三个政治哲学根基,即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辩证唯物主义决定了人是可以改造好的,新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创造了罪犯改造的条件。在改造途径上,毛泽东的思想也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让罪犯在劳动中改造,通过思想教育洗涤罪犯的灵魂以及给予罪犯生活出路。  相似文献   

19.
诗歌创作理论与实践,是毛泽东诗歌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诗歌创作的精神实践性质、主客体条件、思维特性及诗歌语言等方面,可以探讨毛泽东关于诗歌创作规律和方法的理论,这些理论在毛泽东的诗歌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诗歌创作理论与实践,是毛泽东诗歌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诗歌创作的精神实践性质、主客体条件、思维特性及诗歌语言等方面,可以探讨毛泽东关于诗歌创作规律和方法的理论,这些理论在毛泽东的诗歌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