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胡小伟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1):68-74
《西游记》故事的由来演变,历来依赖静态发现之典籍文物证实,殆无疑义。但却忽视了动态因素,尤其是历代佛道论辩的影响。本文由距《西游记》成书最近之忽必烈时代《至元辨伪录》说起,以有关"戊午之辩"(1258)中的"佛道赌斗"事件作为大背景,渐次谈及《朴通事谚解》中"车迟国斗圣"及《西游记》中佛道斗法故事的形成,希望能为《西游记》中迸发的想像力寻找和梳理源流。 相似文献
2.
张祝平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48-50
佛教谓须弥山四方咸海中有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卢洲四大部洲,各洲间有咸海相隔。通过对孙悟空两次西游历程的研究,发现《西游记》借用了四大部洲的名称并对其进行了改造,认为这是受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海域观念的影响,并受玄奘取经史实以及取经之人必须历经磨难才能取得真经的主旨的约束。指出《西游记》虽是神魔小说,但它把佛教虚设的四大部洲与现实中的地理区域密切联系在一起,这其中反映了明人的地理观念。 相似文献
3.
张淑华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4(3):70-73
《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塑造了众多的典型形象,作品体现的思想也是多元化的。《西游记》塑造了各种女性形象,体现了男权文化的特点,即对女性的歪曲和歧视,以及作者从男权文化背景下的男权视角出发,把女性塑造成了色欲、食欲、情欲的化身,从而显出吴承恩作为男权文化中的一位男性作家,摆脱不了已成为骨髓血液的宗法文化积淀的制约,不可能脱离所处时代和整个民族心理去制作,具有视女人为祸水这一落后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4.
吴辉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63-66
众生平等的思想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佛教在世界广为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北朝时期既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重要阶段,也是北方各个民族融合的关键时期,两者在此时发生了交集。由于北方各民族基本上都接受和或多或少的信仰佛教,所以佛教众生平等的思想也就有可能成为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理解和借鉴的桥梁,在共同的宗教团体和宗教生活下逐渐形成了共同的国家意识,促进了当时的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5.
王子墨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6):136-138
探讨灭佛的激烈的宗教运动如何渐渐转变为佛道二教共存且相互影响而形成较为温和超然的佛道观念。从"三武一宗"的历史史实入手,以《西游记》作佛道融合的例证,从文化与经济两个角度探讨佛道观念的转变。最终得出佛道二教在思想主体地位的淡出与经济势力遭受打击两方面原因导致佛道相互之间的关系温和,界限模糊。 相似文献
6.
李芙蓉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5(3):73-74,77
通过介绍太白金星和观音菩萨的基本情况,对《西游记》里太白金星和观音菩萨形象以及情节安排进行对比,分析其相似性,探讨"外来和尚"观音菩萨本土化、俗化后对太白金星的超越,这也正是当时民间信仰的艺术再现。任何文学艺术既受现实土壤的滋润,也给后人提供了研究前人生活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7.
宋珂君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6(4):55-59
在明代的神魔小说《西游记》中,有一批类型化、神圣化的超越者形象———仙佛。仙佛形象系列与修行主人公(唐僧师徒)、修行的障碍者(妖魔)和修行的旁观者(众生)构成小说的四种基本人物类型。文章从仙佛形象的超越者特征入手,分析其性格的诸多侧面,揭示出小说与佛经中仙佛形象的文化继承关系,并论证仙佛形象是小说酝酿宗教气氛、实现情节转换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田甜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94-98
作为一种边缘文化,女性电影一直在文学评论的夹缝之中生存发展。以电影《无穷动》为例,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和批评方法,重点将我国女性电影与传统电影相比较,探讨了女性电影这一特殊文学及传媒现象发展的状况。从多个角度分析中国女性电影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发展过程中的艰难,并从"对抗还是对话"讨论《无穷动》为中国女性电影的存在与发展带来的可能性,探索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不但在文学和史学方面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在法学研究中也有着难以估量的意义。从法学角度来看,这部小说在起诉制度、拘传、逮捕和囚禁制度、证据制度与审判制度等方面反映了众多的明代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0.
王镇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4):29-31
《西游记》虽是一部神话小说,但足以反映真实的时代与人生,其中的众多正反面女性人物形象在小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通过对《西游记》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分析,将隐藏于小说文本背后的女性精神世界中更深层的女性人文观呈现出来,发掘作者理解并完善女性的人文表现理想。 相似文献
11.
张祝平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4):23-26
《西游记》之西梁女国,学界一般认为是以隋唐时期西羌东女国为本事原型,然而考察东女国的历史记载及其特征,则与西梁女国并无联系。西梁女国的本事来源实即糅合了诸多海上女国的传说而成,如《山海经》的入水而孕、《大唐西域记》的执师子、罗刹女传说、明初杨景贤杂剧《西游记》、郑和下西洋时暹罗国传闻等。受《西游记》西梁女国的影响,明代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清李汝珍《镜花缘》之女国均为海上女国。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数理机制论要--从神秘数字出发的文学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贵晨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0(1):3-10
《西游记》文本有典型的数理机制,框架取譬于"一元"之数,主体拟《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序,表现为"一"以贯之,"二"以变之和"三"以成立、"七"以成之等等。进而深入看来,以《易经》"天地之数"为代表的我国古代神秘数字在《西游记》中几乎都有所运用,从而《西游记》的形象体系几乎是一种"数字化存在";数理的原则决定了《西游记》文本的秩序与比例等,配合并凸显了全书因道成佛,证"无"成"空"的基本倾向。 相似文献
13.
冯保善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1):48-52
在以往的《西游记》研究中,对于玄奘史实与小说的关系,以及玄奘史实在小说成书过程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玄奘史实之最终衍变为“神话”,究其原因,是由玄奘事迹本身的超一般想象、宗教题材的神秘性、民间传播渠道的调制三端所共同促成。而《西游记》小说中的游戏色彩、诙谐滑稽特征、取经主人公与实际主角发生错位等特征也是在不同程度上,经过民间渠道的传播后所打上的历史印痕。 相似文献
14.
石钟扬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3):23-25,33
明代谢肇淛的那段说《西游记》大旨为"求放心之喻"的文字,因曾被鲁迅引入《中国小说史略》,也就为不少研究者奉为《西游记》的大旨。对"求放心"说进行了分析,认为"求放心"既不属于谢肇淛,又不能代表鲁迅的西游观,它不仅不是《西游记》大旨,而且有违百回本《西游记》之大旨。 相似文献
15.
张松叶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3(4):66-69
《西游记》中的猪八戒之所以成为人见人爱的艺术形象 ,关键在于人们取其观赏价值中的多重艺术品格。猪八戒形象设计中的悲剧品格在于为了掩饰自己的先天不足所作的努力使人同情和感动 ,他的喜剧品格在于他满口的幽默语言 ,让无数读者为之捧腹。猪八戒从佛学意义上看是个充满了错误并急需要进行改造的人 ,通过改造这样的人 ,对社会对人生有一定的启迪和示范作用 ,对促进社会发展和改良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美国第一代妇女文学看女性在婚姻中的困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缪春旗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1,21(4):63-67
长期以来,妇女一直在情感、意志、个性、才能上遭受到压迫,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正可作为研究女性现实处境的理想场所.美国第一代妇女文学的许多作品正是以此为突破口,一改十九世纪初把婚姻作为小说幸福结局的传统模式,探讨了女性在婚姻中的困境、她们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日益高涨的愤怒情绪. 相似文献
17.
秦飞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18(2):28-33
通过对近十年来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的梳理,可以看到,女性高等教育研究在基本理论问题、女性高等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女子高等院校、女大学生教育以及港澳台地区和各国女性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研究方法的运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研究队伍的性别构成上尚有欠缺。 相似文献
18.
王新建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2(3):120-123
对《西游记》中须菩提祖师的身份和他在西天净土佛教圣地中的位置以及他与《西游记》主旨和结构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 :认为须菩提祖师既不是道家 ,也不是如来的化身 ,而是佛典中记载的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的须菩提 ,他是佛门弟子中最善解空理者。作者让须菩提祖师作为悟空的师傅 ,别有深意。他与悟空的另一个师傅唐僧有相继相承的关系 :须菩提祖师教给悟空 72般变化和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等本领 ,让他用“心”到大千世界、众生万象中去觉悟 ,而唐僧则以慈悲为怀、不忍杀生的善念去感化悟空。这就完成了作者以佛教救世的主旨 相似文献
19.
王晓云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55-59
在唐僧"取经故事"取得重大发展的元明两代,藏传佛教对中原文人创作,特别是对小说《金瓶梅》、《西游记》的创作形成积极影响。藏传密宗中护法神束"虎皮裙"的形象甚是常见。除此,人物形象束"虎皮裙"的造型,在汉族及其他民族的艺术作品中极为罕见,这无疑说明了小说《西游记》孙悟空束"虎皮裙"题材源自藏传密宗。 相似文献
20.
程日同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0):11-15
消解精神是《西游记》自由精神的重要表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上解构既定观念,形式上采用玩世性的游戏笔墨。所谓既定观念,主要包括构成《西游记》思想基础的儒道佛等观念;所谓玩世性的游戏笔墨,因其玩世的不严肃性,而具有了消解意义,主要包括具有戏谑、幽默、闹剧和童话特征的形式。这种消解精神,主要源自《西游记》写“心”的特征和人物如孙悟空市民式的浪漫与自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