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三个方面突破传统对"浮士德精神"的解读:一是"欲望升华说",浮士德奋斗的一生是从"肉体欲望"升华为"精神欲望"的过程,他始终坚持了两种"欲望"的融合,彰显了完整的"欲望精神";二是"基督精神升华说",《浮士德》思想本身超越了基督教神学传统的框架,由上帝的"他救"走向人类的"自救",现出人类对自我力量的认同与信心,彰显了内蕴着的"超越精神";三是"人性升华说",浮士德在追求人性"终极目标"的过程中凝聚了"自由精神"。最后,探析"浮士德精神"的意义所在,即"揭示了人类永生的希望"。  相似文献   

2.
3.
五有大学要有精神,需要中华精神为灵魂的引领、科学精神为核心的涵育、科大精神为源泉的滋养。用中华精神为师生构建永久的精神家园、提供牢固的价值认同、塑造大写的人格灵魂;用科学精神以发挥大学的驱动功能、批判功能、凝聚功能、熏陶功能,使科学精神逐渐地被师生认同,成为其共同的心理基础;将大学精神尤其是科大精神积淀、传承、发扬,形成滋养科大人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4.
大学精神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是不成的,但却铭记得在人们的心中。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事不在;它活跃在讲台上,在校园里,而人们的言谈和行动中。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可以由时代的进步而老化,而淡忘,但大学精神却影响学生的事业,长久、直到永远。  相似文献   

5.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无一例外的是先有大学、后有国家的崛起;我国近代也曾有过真正的大学及大学精神,造就了一批世界级大师,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国后的几十年中,大学精神既有传承,也有失落,同时面临着新的挑战与考验;办好大学、弘扬大学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工程之一,中华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依托着大学的崛起和大学精神的弘扬。  相似文献   

6.
把“盐工精神”上升为体现盐城工学院独特精神气质的大学精神,必须通过对“铁军精神”的传承来完成对已有“盐工精神”的重塑。按照“铁军精神”内涵和实质,从大学精神培育和地方高校特色养成角度看,“盐工精神”应包括六个相互联系的有机体:即矢志报国岛民族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顾全大局的团队精神;服务社会的民本精神;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锐意进取的拼搏精神。要塑造“盐工精神”,就不能不到“铁军精神”这一优良传统中去汲取营养和力量。  相似文献   

7.
在“知识中心说”指导下 ,我国语文教育出现了太多令人不满之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语感中心说”才被提出。“语感中心说”并非“语感唯一说” ,在语文教学中以语感为中心 ,可以增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情意性等。“文体”至今仍未形成共识 ,“文体感”是个指向不明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蔡元培的学术治校、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开创性地构建了中国现代大学学术本位的大学理念和大学制度体系;同时期以留美学生为师资主体的东南大学的制度性改革在办学实践层面上开拓了一条以美国模式为特色的大学发展之路,两校共同影响了中国现代大学的定型,使中国现代大学不仅在理念上,同时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上,实现了现代转型;传承中国现代大学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实践经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需要重塑以学术为主体的大学精神和大学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9.
道家的“虚静”说与西方的“距离”说都是审美鉴赏中审美主体的态度和修养,二者在揭示审美活动主体作用的特征上表现出很大的一致性,不仅在于二者都是进入审美活动之前,审美主体对审美容体的一种有动机的选择性的行为,同时,二者都是强调在审美观照中保持一种非理性的、无功利的态度.然而,由于“虚静”说和“距离”说是在不同的文化中孕育出来的,因此,二者之间仍然存在巨大的差异.首先,道家的“虚静”说与西方的“距离”说产生的哲学渊源不同;其次,“虚静”说主要强调物我两忘的状态,而“距离”说主要强调物我有别;再次,道家的“虚静”说比西方的“距离”说适用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名语青学Krashen所倡导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无疑是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外语学习理论之一。他的理论主要由五条关于第二语言的假设构成,即:习得-学得假设(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设(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控假设(Monitor Hypothesis),输人假说(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Affective Hypothesis)。其中“输入假说”是克氏理论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该理论在语言学界得到了许多实验支持,但同时也受到了不少挑战。集中介绍“输入假说”的局限性及其对当今大学英语教学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文学翻译“化境”说的理论意义:“化境”说从辩证的高度继承、升华了传统的“信、达、雅”理论,指出了翻译艺术的最完美表现形式在于它自身的一无所有,从而道出了它的特珠性,“化境”说强调了文学翻译中的艺术性,具有目前流行的翻译科学论所不能取代的价值;“形似”、“神似”的辩证统一是文学翻译的理想境界,“化境”说两者兼容,可救扰其一端的偏颇。  相似文献   

12.
先秦“元气”论认为,“气”是宇宙演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天地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源和动力,“气”也能解释人的生命现象。而到汉代“元气”论被发扬光大了,在“元气”论中,哲学与自然科学进一步交融渗透,“元气”论被借鉴和引进到汉代天文学、医学、音乐学之中,“元气”论被王允引入文学理论也就构成了他的禀气论,曹丕将“元气”论和禀气论融入文学批评,构建了他的“文气”说。  相似文献   

13.
大学教育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和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价值观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处于引领地位。大学英语专业“视听说”课程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听力技能、养成良好的听力习惯的同时,肩负着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化和实践化的任务。本文以外研社出版的大学思辨英语课程“视听说”第一二册为例,分析如何通过问题驱动、输出驱动等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又饶有趣味地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最后总结分析了相关教学中应该注意的方面。  相似文献   

14.
大学精神是一种校园文化形态, 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包括大学的办学方向和宗旨、对科学与真理的追求精神、自身的定位和发展目标、所在区域文化的影响以及校园文化传统的历史积淀等.华南理工大学在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逐步形成了"华工精神", 它具有爱国兴国、求真务实、开放兼容、博采众长、追求卓越、开拓创新等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5.
16.
对于基督教正统教义“三位一体”中的“圣灵”(the Holy Spirit),弥尔顿代之以“精神”(the Spirit),并在神学著作《基督教教义》里对“精神”这一宗教术语进行了充分的诠释.弥尔顿通过大量的《圣经》引证,指出“精神”有九种所指,比“圣灵”更为广泛,既包括“圣灵”在内的、来自外在但进驻到信仰者内心的“神圣的精灵”(the divine spirits),也包含人将这些力量内化为弥尔顿所称的“人的精神”(the human spirit)或“内在精神”(the Spirit within).因此,在弥尔顿的“反三位一体”宗教观中,“精神”比“圣灵”更为准确.掌握弥尔顿对“精神”的神学阐释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弥尔顿的神学思想和理解弥尔顿史诗创作的实质.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根本宗旨和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要明确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魂”“根”“本”,并把握“两弹一星”精神的独特价值,将涵养对党忠诚大德、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担负民族复兴大任作为着力点。  相似文献   

18.
井冈山精神与大学精神存在一定的内在相通性,井冈山精神与井冈山大学的精神则尤其如此.井冈山精神可以而且应该内化为井冈山大学的精神,并转化为办学的巨大力量.培育和铸造井冈山大学的井冈山精神,让井冈山精神化的"井大精神"来指引学校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的“推陈出新”论,作为其人民本位的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共时态意义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化继承性学说和批判辩证法思想的中国化发展;在历时态意义上,又是对传统诗学“通变”说的现代性与革命性转化。  相似文献   

20.
"构成要件齐备说"作为犯罪既遂的认定标准存在重大缺陷。王志祥教授、徐光华博士为"构成要件齐备说"所进行的辩护难以奏效。学界对"犯罪目的实现说"、"犯罪结果发生说"还存在着重大误读。新近出现的"类型化标准说"提倡不同的犯罪类型适用不同的既遂标准,其旨在增强犯罪既遂标准理论的实践功效。可是,该学说不仅未跳出"构成要件齐备说"的藩篱,而且又制造了一些新的"麻烦"。当下的"犯罪既遂标准说"存有"立场错误"、"操作性差"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构建新的"犯罪既遂标准说"———"犯罪对象侵害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