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6,(10):5-10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是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一个深层次问题。从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的有关论述看,要回答好这个问题,首先是要认识马克思主义具有真理的绝对性,即它在当今时代依然保持着强大生命力的根由;其次是要认识马克思主义包含真理的相对性,不能对其采取教条主义或实用主义的态度,而是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最后则是要认识马克思主义真理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的道理,因而关键是不断推进其中国化。  相似文献   

2.
正确的道路把握,宏大的创新气魄,严密的理论结构,务实的理论作风,独特的叙述风格,是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的理论特征。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是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纲领性文献。要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责任感使命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牢牢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化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要广泛凝聚培养人才,打造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要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努力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要认真组织学习宣传贯彻,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系列公开讲话中所运用的语言艺术对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在系列重要讲话中,习近平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旁征博引,巧用俗语典故;换位思考,讲百姓的贴心话。这启示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换位思考,站稳群众立场,贴近百姓生活实际;要结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表达技巧。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最新进展。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思想深邃、内涵丰富、观点鲜明,显示了对使命、责任、担当的清醒认识,显示了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把握,显示了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的高度统一,具有鲜明特点:体现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与科学的创新精神的统一;体现了深邃的历史眼光与宽广的时代视野的统一;体现了深刻的理论思维与突出的实践指向的统一;体现了坚定的人民立场与鲜明的民族风格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重要讲话对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规律、群众观点、交往理论等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新的运用和发展,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原则,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芒,体现了在实践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传承与创新,为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基本遵循。  相似文献   

7.
8.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集中反映了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工作思路、执政理念和信念意志,在理论主题、价值指向和主要内容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9.
该文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论成果。作者全面深入分析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内涵特征、理论地位、思想来源和重大意义,从而得出结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0.
贺晴 《南方论刊》2012,(12):12-13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的需要,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三条途径,一是构建合理的宣传教育网络;二是关照现实、关注民生;三是培养和造就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做好人才储备。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现实关怀、实践来源与人民大众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其真正意义上具有"大众性"的特点,具备大众化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科学性、人民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走向人民大众,实现理论自身与人民大众的结合."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前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目的,马克思主义既是大众化的产物,又须走向大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就是使马克思主义面向大众的价值取向从理论变为现实,因此,必须以大众为中心,立足于大众的现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的内容直接影响着大众化普及的效果,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就要不断地完善大众化普及的内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科学理论,要全面把握和准确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容及要求,分析影响大众化普及内容变化的基本因素,积极开拓完善大众化普及内容的路径和方式,从而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不断地发展和跃升,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论和现实诉求。  相似文献   

13.
地方高校担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理应成为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前沿阵地.地方高校党委必须统筹谋划,进一步完善学习机制、创新学习形式和方法,不断将学习活动引向深入,形成领导干部带头学、职能部门组织学、基层支部推动学、师生员工比着学的良好学习局面.同时,坚持学以致用,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统领,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推进内涵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提升地方高校办学水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七一"重要讲话.通篇讲话高屋建瓴、内涵深刻、意蕴悠远.它是高举旗帜、自信昂扬的政治宣言书,展现了共产党人的豪迈气概,激发了人民的斗志、坚定了必胜的信心、增强了使命意识;它是固本培元、守正创新的理论航标灯,深刻阐发了一系列重大思想、重大观点、重大论断,为民族复兴之路指明了方向;它更是矢志复兴、接续奋斗的时代集结号,擂响了踏上新征程的战鼓,吹响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嘹亮号角.  相似文献   

15.
当前学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上的误区主要是脱离文本的任意曲解和执着于片面深刻的自圆其说,造成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解上存在一系列错误。马克思主义文献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具有思维借鉴作用。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是讨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主要归结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从日常生活出发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选择,日常生活维度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符合人的解放理论的运思路径。日常生活成为理解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合理维度。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动态的进程,在范畴上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具体化、通俗化和普及化.20世纪30年代在赣南、闽西地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苏维埃政权,在教育文化非常落后的农村,对工农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紧贴工农群众文化素质的实际,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苏区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生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为当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历史镜鉴.  相似文献   

17.
网络化视阈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网络技术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社会生态环境。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历史语境,全面审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化境遇,探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特点和规律,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网络传播方面存在着三大基本问题:主流网站宣传引领力有待提升,特色理论网络化宣传品牌明显偏少;理论宣传的覆盖范围较低,还存在着诸多盲点和“空白地带”; 网络理论宣传的同质化现象严重,理论宣传的网络资源共享程度较低,创新明显不足。从增强理论大众化的吸引力、提升理论大众化的传播力、强化理论大众化的辐射力、奠定理论大众化的支撑力等方面构建适应网络技术发展要求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和实现路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8.
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相融合。从内容上看,要符合不同层次群众的要求,并在群众现有马克思主义素养的基础上适当拔高。从形式上看,要采用传统的传承形式和创新的形式。从情感上看,需要改造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感情,了解、提升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9.
杨海波 《东岳论丛》2011,32(7):75-78
面对市场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模式与现实情景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出现了世俗化的趋向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挑战,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与意识形态多元化冲突的挑战;意识形态的地位及其话语方式的弱化与社会思潮的泛化和强化的挑战;社会矛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离的挑战。面对挑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意识形态世俗化的有效接口,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调整、变化与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60年来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分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初步建设阶段、"文化大革命期间"、改革开放30年三个阶段,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起点、内涵界定、途径方法及历史经验等领域并取得成果.但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和方法层面上依然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